黃昕 葉藝晶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和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部編版教材更加注重育人導向。教材中大量插圖與課文內容的相結合,使學生感受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通過發揮插圖的作用,設計綜合性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民族情懷。
【關鍵詞】插圖 傳統文化 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056-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在課程教學中,新部編版教材,也十分強調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的繼承和保留。
部編版教材插圖也體現了這個特點。大量插圖與課文內容相結合,從不同方面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文學、民俗,國家和民族風采,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美的欣賞,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國味兒”。通過將部編版教材中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插圖進行歸類整合,筆者大致將插圖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與中華民族典型的文化現象相結合,如課文《口耳目》通過京劇形象識記“站”和“坐”兩字,《春夏秋冬》利用扇面展現四季特有的景物。(2)插圖與課文直接展現傳統民俗的風采,如課文《剪窗花》、《春節童謠》,通過插圖表現傳統節日中剪窗花、放鞭炮、點花燈等節日習俗。(3)在插圖中體現愛國情懷和國家意識,課文《我是中國人》,將56個民族“請”到課本上,讓學生一入學就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鄧小平爺爺植樹》不僅課文內容上表現了偉人們可貴的精神品質,插圖也通過照片、畫像、塑像等多種方式,給學生留下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深刻認識。(4)傳遞中國傳統審美觀,在一二年級大量的古詩學習,如《對韻歌》、《江南》插圖也許不與內容直接相關,卻利用“中國味兒”濃厚的國畫,為學生創造一個美的意境,在這樣的美景欣賞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提高審美能力。
面對如此豐富而又具有濃濃“中國味兒”的教育資源,教師更要善于加以利用,在教學中形成閱讀主題,利用每周的閱讀課,讓學生通過欣賞插圖,品讀課文,不僅在直觀中感受語文里的“中國味”,還要在教學與理解中“品”出“中國味兒”。
一、游戲互動、激發興趣
孩子的學習常常是在活動中進行的,通過游戲互動創設輕松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學習《剪窗花》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手拿一張紅紙,用手中的剪刀迅速剪出各種不同的窗花,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詢問學生這是什么?從而巧妙地導入課題《剪窗花》,教師可以再讓學生通過課前的資料搜集簡單介紹窗花,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適當的補充說明。
二、學習課文、樂享插圖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一文在論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時列出了核心素養在人文底蘊方面的基本要點,該文從責任擔當角度對國家認同也進行了細致的描述,如“有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能傳播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等,部編版教材插圖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氣息,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插圖的教學作用,讓學生樂享插圖,學習課文。
1.通過自由讀、男女生賽讀,師生對讀,齊讀等多種朗讀形式,把課文讀通、讀順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插圖找一找文中的“我”都剪了哪些窗花,學生根據課文插圖和課文內容可以找出答案。
2.在教學中,可以重點引導聚焦插圖,“喜上眉梢”可以先讓學生說說小喜鵲在枝頭上會說些什么呀,它的心情如何呢?“福娃抱魚”則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福娃的表情、鯉魚的大小、顏色等體會福娃的心情,這里還可以簡單介紹下“魚”的美好寓意。通過觀察插圖讓學生初步了解中國元素所蘊含的特殊寓意,感受獨有的中國味。
三、巧手實踐、樂學語文
1.在學習插圖中的窗花文化后,教師可以拓展延伸剪紙藝術,如剪紙藝術的歷史發展、用途形式、方法技巧等。由于課堂的時間有限,教師可以布置課前預習,讓學生搜集資料了解更多的窗花文化,剪紙藝術等,然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分享。
2.教師可以讓學生為剪好的窗花進行配文,如介紹窗花的文化,剪紙藝術的文化,或者可以寫一寫在學習《剪窗花》這一課的學習收獲,心得體會等,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提升學生搜集整合資料的能力、寫作水平和表達能力,多方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齊背課文、提升情感
在課堂的最后,讓學生再次回到文本,通過借助插圖讀、小組比賽讀、拍手讀等多種形式誦讀,在誦讀中激發孩子對傳統文化的敬佩之情,激發發掘孩子身上的“詩性”,從古人智慧中汲取營養,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教師要充分發揮插圖的利用價值,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和發展規律,不斷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逐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培養學生親近優秀傳統文化的愿望,多方面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