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增華
【摘要】小學低段學生思維發展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學生所掌握的概念具有直觀和具體的特點。教師在進行低段學科教學時應該尊重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采用學生更能接受的教學手段來完成教學目標。繪本故事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輔助形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有著獨特的價值以及意義,它是有效解決小學低學段懂得是非對錯問題的途徑之一。
【關鍵詞】繪本故事 運用方法 《道德與法治》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066-02
繪本故事有著生動、易懂等特點,其直觀性也符合低段學生對事物先充分認知,填充表象,再向概括過渡的抽象思維形成的發展規律。低段《道德與法治》課本教材中的繪本故事內容較為豐富,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將其進行巧妙的利用。教師加強學生對繪本故事觀讀、理解的引導,可以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習慣。將繪本故事和低段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有機結合,既是對學科的教學創新,也是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的重要體現。
巧用繪本故事,激發學生對學科的積極性
低學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心智發育還不成熟,對單一化文字類的道德法治文本閱讀存在識字難,理解難和缺乏興趣等問題,但是繪本故事則將此類問題進行了規避。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自主進行繪本故事學習,比一比誰找到的信息多,然后教師對學生進行再次引導,挖掘出教材繪本故事中核心信息并賦予其教育引導意義,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興趣被激發,由被動接受學科知識變為主動探求學科文化。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清新空氣是個寶》章節中,教師首先讓學生觀讀課本中的繪本故事,看一看故事中的人分別在做什么以及思考內容。在學生進行觀讀后,教師應先檢查學生觀讀后的側重點有否偏離。繪本故事的側重點顯然在于空氣被污染后引發的后果。學生對于現實中能夠接觸到并經常接觸的事物出現在課本中,內心是好奇并渴望學習的,教師通過對學生各自觀讀后的感觸進行細致歸納,自然的引出教學內容,對其中符合道德法治觀念的行為進行倡導鼓勵,對其中有損道德法治教育的觀念行為進行指出并糾正。使學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時時刻刻的感受到道德法治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感受到學習與生活之間的有形連接,在今后的道德法治學習生活中更加積極主動。
巧用繪本故事,深化學生道德法治思維的主題
低學段的學生對于繪本故事中的圖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極強的敏感性,豐富多元的繪本故事能夠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目光,將學生的注意力進行集中。教師應該將繪本故事這一教育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并且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合理科學的升華。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觀讀繪本故事后,把自己代入到繪本故事中去,感受現實中他的言行,思考,感悟和繪本故事中的差異化。這樣一來,學生代入感增強,對教學內容有了更大的興趣,學習效率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升。同樣以人教版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小水滴的訴說》為例,教師利用多媒體將教材中繪本故事進行動畫剪輯。根據繪本中小男孩小女孩的發現以及與家人的對話生動的將課本畫面演變為生活畫面,學生們能夠身臨其境,其學習的過程結果也將是感同身受。此外,學生對于此章節的感受大多會停留在“以后再也不能浪費水資源”,“浪費水資源是不道德的行為”云云。教師應在學生有了此類思考后,對此進行深化教育,不浪費水資源僅僅是自身道德的一種需求和正確做法,更應當主動積極的保護水資源,樹立科學的思想道德觀念。教師利用對繪本故事情節的二次開發,讓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更為深邃,啟發自身行為道德,行為規范的同時對自己的道德和法治思想意識進行加深加強。
巧用繪本故事,提高教學效率
學生通過道德與法治課本中的繪本故事觀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因為詞匯積累不多而無法進行自主閱讀學習的困擾,有利于培養學生圖文結合想象力的形成。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嘗試放手讓學生先自學,再相互討論的方式,理解章節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道德法治哲理。比如在人教版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堅持才會有收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學,然后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因為堅持而取得成果的經歷,并將自己的經歷進行分享,這些真實的經歷能夠引發其他學生的共鳴,學生聆聽變得高效,讓學生對課堂有興趣。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對教師的依賴性逐漸減弱,對問題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也不斷加強,這樣能使學生的主動能力得到鍛煉,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強化。因此在對繪本故事的運用上,教師不可只注重“言傳身教”而忽略了教學效率提高的根本。
巧用繪本故事對小學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成效的取得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對其良好的運用不僅符合學生發展規律也為自身提供了有力的教育輔助工具。但因個人見識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做到深入淺出,面面俱到,僅供同行參閱。
參考文獻:
[1]段妍坤.中國繪本發展現狀研究[J].藝術教育,2010(09).
[2]李成燕.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常見問題及其對策探討[J].江西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