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梅
【摘要】在小學階段,我們國家對于語文教學的重視度越來越高,而語文閱讀是重重之重,在此過程中如何發揮文本細讀的作用,這對于廣大的語文老師來說是一個挑戰。筆者在參閱了大量的這方面文獻的基礎上,針對怎么樣提升小學階段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水平提出了一些建議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語文閱讀 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091-02
我們國家這些年對于新課程改革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新課改的進程在不斷加快,更加的深入和普及,小學語文教學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重視,因為其作為我們的國文地位不斷的提升,小學階段,是學生對于漢語知識和漢語學習能力提升最為關鍵的階段,也是學生為以后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打好基礎的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而學生所能接觸到的學習語文的素材就是課本上的文章,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對學生嚴格要求,盡可能的讓學生把課本上的知識弄的透徹,理解的更加到位,在課本中能學到更多的知識,真正做到物盡其用。
一、增加一些趣味性教學方法
我們在考證大量文獻和實踐調查以后發現,很多的學生雖然已經學過了一篇閱讀,但是當老師再次問起時,他卻對這些自己剛學過的知識一點都不明吧,掌握的還不夠好,其中所隱含的問題就是讀的次數太少了,好多人都是一遍讀完以后就放下不管。因為小學生他們特殊的年齡機制,所以他們對于一些自己已經看過或者不感興趣的東西很少去再次重復,所以好多時候很難真正去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所以對于老師來說就在設計課堂時多設計一些游戲和有趣的活動增加和培養學生學習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在熱愛的海洋里去學習,在興趣的海洋里學習,可能效果更好。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學習《亡羊補牢》的時候,老師可以增設些情景,讓學生扮演狼和羊還有主人,這些都可以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可能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會加深,學生可以以小組的形式扮演,然后展開討論,最后自己先進行總結,最后老師再進行點評和總結,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對于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和學習語文興趣的培養都大有裨益。
二、個性化的有感情的閱讀非常重要
學生在學習一篇文章時,因為每個人的理解能力可能存在差異,同樣的一篇文章可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每個人在閱讀的時候可能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這時候老師作為引導者,和課文的的講授者,要尊重這樣的差異,考慮學生的想法,具體原因如下,因為在小學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年齡還不夠成熟,對于一些問題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他們的認知能力比起成年人或者中學生都顯得非常得不成熟,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很脆弱,他們很多時候都憑著自己的第一感覺去認識問題,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嘗試引導他們朝著正確的方向去發展,去認識問題,不能直接否定,或者片面肯定,滿足學生的虛弱心,這些做法都是錯誤的,同時老師也要去思考和觀察學生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為什么會出現在這些學生身上,及時幫他們去糾正這些問題。比如在這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學習《卡羅爾和她的小貓》的時候,因為學生可能會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帶入到課文之中,當小貓沒有的時候,學生跟著卡羅爾一起傷心,所以導致在文章核心思想的把握上出現誤解,其實有感情去閱讀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失去理性的閱讀也可能會產生嚴重的錯誤,這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容易犯的毛病,可能會誤導他們的價值觀的形成,不但不能對文章有一個正確和深刻的認識,可能還會影響他們的未來。所以需要老師去引導學生理性的去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以防學生走偏。
三、學會理解課文中的知識,發掘和體會課文中的藝術價值
教材永遠是學生的第一手資料也是最適合學生最重要的學習素材,這是需要學生掌握、理解的最基礎的東西,這是按照國家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大綱需要所定制編排的科學的教材,不管在內容的多樣化還是設計的合理化,都是別出心裁的,是符合國家新課改要求和學生這個階段能力的好的素材,思想內容深刻但有適合這個階段學生的理解。對于廣大的語文老師來說,不能只僅僅局限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僅僅局限于課本的內容,老師應該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將課本作為基礎,然后去引導和啟發學生的思維,激勵學生學習課外的素材,對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發散思維,提升學生的眼界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再一個比較重要的就是學生要嘗試去發現課文的精妙之處,去嘗試欣賞和了解其藝術性,尤其像一些修辭的運用,典故的引用,其所隱含的藝術價值都非常的高,去嘗試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和自己的感情世界的變化。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課文文本的掌握非常重要,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培養自己的閱讀興趣,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章師亞.從“治病”想到教師的文本細讀及教學把握[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2(5).
[2]朱小薇.文本無語,細讀有情:也談文本細讀[J].課程教育研究,2012(5).
[3]王榮,陳永斌.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嘗試[J].新校園:閱讀,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