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哈娜
【摘要】本課擬以環境為切入點,打破常規解讀人物的方法,借助信息化,直觀地感受環境對人物的塑造作用,使“經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從環境解讀人物,實現由“這一篇”到“這一類”的遷移。
【關鍵詞】中職語文 信息化 環境 人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094-02
一、案例背景
“老師,我一點都不喜歡這樣的小說”。
“老師,這《邊城》是小說嗎?沒有情節,這么無聊。”
教師強調經典課文的魅力,但學生讀后往往不這么認為。選入教材的經典名篇,文質兼美,有豐富的教學價值。經典名篇到底該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一線教師困惑的問題。
二、教學設想
《邊城(節選)》是高教版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的一篇課文,選自作家沈從文的中篇小說《邊城》。《邊城(節選)》為小說的開篇,從湘西邊境青山綠水的場景中揭開了故事的序幕。
因為時間的阻隔,閱歷的有限,00后學生的閱讀期待、欣賞趣味、認知水平,距離作者的世界非常遙遠。筆者執教《邊城(節選)》時,正值杭州市職教舉行信息化教學設計比賽,以此為契機,讓這篇情節寡淡的散文式小說,插上信息化的翅膀,為00后學生所喜愛,拉近與文本的時空距離,并且學到知識。
在以往的小說學習中,對于解讀人物,教師強調更多的是語言、肖像、行為等傳統的描寫方法,而忽視環境對人物形象的重要影響。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理解環境描寫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關系,難點為掌握通過環境描寫解讀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學實踐
(一)課前——尋找翠翠
教師:
由于教材內容是小說節選,存在著信息量不足的缺陷,教師自制《邊城》資料包,以電子書的形式贈送給學生。內含《邊城》全文、名人名家評論、《邊城印象》訪談節目等。電子書籍便于攜帶,能縮短學生與傳統書籍的距離感,且學生能更好地在完整的作品體系中,品鑒課文所節選的部分。
學生:
1.課前以濃厚的興趣參與教師布置的任務
借鑒湘西網“尋找翠翠”活動,尋找各自認為合適的明星作“翠翠”,作為湘西旅游形象代言人。
2.結合教材內容尋找依據
再次搜尋合適的明星圖片,經過圖文整合,各小組制成電子相冊。
信息匯總:從兩次上交的預習作業情況對比,初讀課文時,他們饒有興趣地選擇了吉克雋逸、趙麗穎等明星,而再次認真讀完課文后,學生推薦的人物出現了聚焦狀況,得票最高的是明星王珞丹。那么她是否真的符合沈從文筆下的翠翠形象呢?以疑帶讀,引導學生再讀文本。
以上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由文字到圖片,再到教材,翠翠的形象漸漸豐滿,學生心中的翠翠已然初步形成:眸子亮、皮膚黑。
(二)課中——理解翠翠
1.走近翠翠
針對預習作業反饋出來的信息,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基本只停留在以貌取人的初級階段,這是小說欣賞的缺失。此時,在教學中借助信息化技術,對推薦率最高的王珞丹進行PS,讓人物出現在不同環境中:一個場景是采茶園;一個場景是寫字樓。學生快速并且直觀地感受到環境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從而引出本節課的核心內容。視覺沖擊帶來認知沖突,學生主動地再次走進文本。
信息化手段只是輔助,語文學習終究要回到文本,圈畫尋找是這樣的山水孕育了這樣的翠翠,如:“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皆可以計數”……學生從教材內容,了解作家為翠翠量身定制的“生長環境”。
文本找到了,學生能不能對作者營造的意境感同深受,他們的想象是不是可以達到作者描摹的湘西呢?
為帶領學生進一步感受課文的意境,教師提供四首配樂,學生聆聽,從中選擇最合適的音樂,進行配樂朗讀。競爭朗讀,讀中悟景,讀中生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翠翠的生長環境。同時,播放“湘西山水”視頻,填補學生無法親身踏足的缺憾。學生在音頻、視頻共同烘托的詩意環境中,理解遠離塵囂的湘西自然風景孕育的翠翠:自然、健康美。
走近翠翠,走進湘西,通過對文字的體悟和視聽感受,翠翠的形象由平面而立體。在環境品讀中,感悟人物形象 ,解決教學重點。
2.走進翠翠
“學習貴在有疑處解疑,無疑處生疑”。當學生完成了“自然——翠翠”關系的解讀后,層層剖析進一步思考:如果沒有爺爺,翠翠還是不是這個翠翠?意在感受翠翠的成長深受樸實民風的熏陶,更受其朝夕相處的爺爺為人處世的影響。爺爺幾十年如一日地守著渡船,“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所以翠翠“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學生認識到翠翠的“人文性”:善良、淳樸。
環境對人物的塑造作用至此已顯而易見,在完成“誰是翠翠”和“為什么是翠翠”的解讀之后,按照認知的呈遞規律,通過“走進翠翠”,從電子書顯現的小說結局“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來反觀開篇。文章哪些環境描寫已經為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埋下了伏筆?我們能從這些環境中讀出什么?
意象的運用是沈從文小說的特點,從意象所折射的環境進一步理解翠翠形象。學生尋找教材中的意象:一座白塔、一條小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條黃狗……學生喜歡涂鴉,教師設置簡筆畫環節,用藝術去感知文本。用簡筆畫畫出這些意象,教師追問若要給畫著色,準備著什么色?學生異口同聲回答:黑白色是最好的詮釋。
本環節意在把握意象所傳達的凄涼情感,抓住意象,展開想象,鍛煉學生從細小處挖掘文學作品內涵的能力,至此達到突破教學難點的目的。翠翠形象越來越豐滿,從意象把握中,學生感受到人物悲劇的結局。
3.走出翠翠
為幫助學生將先前所學課文、已有經驗和當前學習認知的勾連,教師特別安排回顧環節,由個例到面例。教學中設置拼圖游戲:將課文孫犁的《荷花淀》、魯迅的《故鄉》、鐵凝的《哦,香雪》以及《邊城》中具有代表性的環境、人物、標志性景物、性格圖片打亂,進行合理拖動搭配。通過遷移拓展,引發學生對已學課文的回憶,學生充分理解環境與人物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更加明了,今后的學習中,解讀此類型小說的人物形象又增加一種方法:從環境來解讀,“人從景中來,形在場中立”。
游戲環節進一步強化認識“環境對人物塑造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達成本次教學目標。
(三)課后——回眸翠翠
合理的作業設計是課堂效度檢測的有效手段。作業布置:從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和定位出發,根據課文內容,仿照《天凈沙·秋思》填詞,發布在班級微信群。微信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微信群上交作業相比紙質作業,學生更具積極性。
作業的布置在于加深學生對翠翠人物命運的理解,以及作者在人物塑造上與環境、情節要素間的總體關聯設計,從而鞏固小說三要素的邏輯解讀。
四、成效與反思
本課以“尋找翠翠”活動帶動文本解讀,以學促教、以教導學,達成“從環境解讀人物”的教學目標。走進文本,教學相長,自然生成與有效預設相得益彰。
1.立足于環境,指向于人物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聚焦“人物理解”。打破學生頭腦中人物形象理解的單一性,往往只借助肖像描寫、語言描寫等描寫手法。
2.立足于意象,指向于探究
意象是浸染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由意象解讀小說人物、主旨。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研習,合作探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和探究成果。
3.立足于課堂,指向于課外
有一種結束叫開始,每一堂課的結束都意味著另一種學習的開始。通過閱讀,獲得如何欣賞小說、如何理解小說人物的方法。
4.借助信息化,指向于文本
借信息化手段,打通教學內容,落實知識點。用信息化詮釋大師經典作品,使學生對有年代感的經典作品,變敬而遠之為興趣濃郁。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通過本課學習,學生掌握從鑒賞一個典型到懂得鑒賞此類小說人物的方法,“賞環境讀人物”。當00后遇到《邊城》,當《邊城》遇到信息化,經典因信息化的介入,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是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于我而言,開闊了教學思路,今后必將繼續積極探索、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王榮生.小說教學教什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1
[2]陳麗宇.學習文本語言,讓閱讀有滋有味.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02
[3]趙博.任務驅動下的整本書閱讀——《邊城》自讀教學設計.中學語文教學,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