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欣
摘 要:特色館藏是指圖書館收藏的,具有特定學科(或主題)、地域、歷史、政治、文化背景的,或者關于某一語種、某一類型或人物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成系列的文獻,是一個圖書館區別于其他圖書館的館藏特色所在,是圖書館在合作與競爭并存的信息時代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縣級圖書館 傳統文化 特色文獻 有效利用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3-00-01
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是某一區域的歷史文化傳承,含有某一地區豐富的地方文化、自然和社會信息,既具地域性又有歷史性、延伸性,是重要的地方文獻資源,加強對其文獻的收集整理與有效利用,是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和開展特色服務的一個重點和亮點。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加速,一些優秀的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在歷史的進程中慢慢被淹沒以至于消失殆盡,縣級公共圖書館加強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文獻建設并積極為當地經濟、社會、文化建設服務是職責所在,義不容辭。本文以廣西梧州藤縣圖書館如何加強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文獻建設與有效利用為例,就縣級公共圖書館在加強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文獻建設與有效利用方面談幾點看法。
一、藤縣圖書館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文獻建設與利用基本情況
1.藤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鄉土文化特色文獻豐富
藤縣自古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是廣西較早接受中原文化的地方,也是廣西歷史文化積沉深厚的大縣之一。歷代曾出狀元1名、進士22名、舉人233名。是古代受萬民敬仰的“河神”龍母故里,唐代廣西首位進士李堯臣故里,宋代被仁宗皇帝賜名“明教大師”契嵩故里, “三元及第”、四朝重臣馮京故里,明代民族英雄袁崇煥故里,清代太平天國“四王”李秀成、陳玉成、陸順德、李世賢故里。近現代曾培育了抗日名將石化龍、空軍中將何漢輝、革命驍將李振亞、史志學家莫乃群等名人。此外,藤縣的鄉土文化也是十分豐富,比如藤縣本土牛哥戲、木偶戲,疍家傳統文化,獅舞文化,藤縣乞巧節文化等等,其所形成的的文獻資料也相當豐富且十分珍貴。但由于一些傳承人的相繼老去有相當一部分的文化形式也隨著消失,傳承至今已越來越簡化,所以,對鄉土文化特色文獻的收集整理亟需加強和重視。
2.藤縣圖書館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文獻建設與有效利用成效初顯
目前我館的地方文獻室已經擁有藤縣特色傳統文化文獻共4380冊。其中紙質文獻3370冊、光盤類文獻280冊、錄音磁帶類500盒(冊)、靜態數碼影像電子文獻類230幅。截止目前,藤縣圖書館為中國家譜綜錄籌備組提供了《李氏族譜》等家譜文獻信息20種,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提供《東方獅王》等文獻4份,為北京市袁崇煥陳列館更新建袁崇煥陳列文獻提供與袁崇煥相關的靜態影像電子文獻22份,為藤縣出版《藤州十俊杰》等20多種地方文化書籍提供文獻服務210次,為梧州市、藤縣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旅游開發提供了地方文獻服務2750次。
3.藤縣圖書館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文獻建設與有效利用存在的問題
3.1人員嚴重不足,導致收集、整理、利用工作滯后
收集整理需要較長時期的人力投入,但目前藤縣圖書館只有8名在職員工,而每天開放的5個服務窗口就要5個人值班,全館還要完成縣里下達的基層40多戶村級貧困戶扶貧的硬任務。人員的嚴重不足,使工作上長期處于一種“疲于應付”的狀態,導致專職人員無法“專”下去,好不容量收集上來的地方文獻也因缺乏人員整理而難以入柜,對一些散落在鄉村的地方文獻也無法前往收集,眼睜睜地看著某些地區的地方文獻 “人亡書毀”現象發生。而目前還有250多冊疑似地方文獻書籍需要核查甄別,已經臨時上架進柜的350多冊文獻未能分編,一些社會上急需的二次文獻,更無法整理出來。很大程度上滯后了地方文獻的建設。
3.2新知識的缺失,設備的不足,使地方文獻的數字化等保存管理和服務難以推進
我館花了很大力量收集的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藤縣牛歌戲”文獻,是研究地方民間戲劇的第一手素材,其中的500盒錄音磁帶,還是牛歌戲最興盛時的上世紀80年代留下來的“母帶”(當時作為翻錄用的種子帶),因當時演唱者年老或已逝,現在的演唱者急劇減少,很多唱腔已經絕跡,而這些錄音磁帶就是維一能保存下來的第一手資料,可謂極其珍貴,但目前已經有少量磁帶的磁粉脫落,急需要將錄音帶數字化來保存。還有館藏的200多冊牛歌戲劇本,大部分是民間藝人的手抄本,有的紙質變脆,文字也開始模糊不清了,也急需作數字化處理,以保留原貌,但由于我館人員的知識水平跟不上,相應設備也沒有,無法對此類文獻進行技術處理,導致文獻的保存和利用都跟不上形勢發展和現實的需要。
二、進一步加強藤縣圖書館地方特色文獻館藏建設與有效利用的對策
1.將現在的地方文獻室升格為藤縣地方特色文獻信息中心,使特色文獻資源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雖然目前藤縣已有一個地方特色文獻室,但與社會的需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大量的藤縣歷史文獻和當代產生的特色文獻還沒有收集進來。文獻的整理、利用仍然處于低水平狀態。如民國時期孫中山在藤縣天平鎮新馬村進行的“白馬會盟”軍事部署,對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理念實施、黃浦軍校建設等,都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近年來藤縣建設“南國新陶都”、獲得“中國鈦白之鄉”等有關文獻,在特色文獻庫收集中,還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加上經費制約等原因,還有不少在國內、國際上留存的藤縣歷史文獻未能收集到。如清中期知名藤縣學者蘇時學留存下來的《墨子刊誤》、《爻山筆話》、《鐔津忠義錄》、《鐔津考古錄》等,藤縣都沒有收集,而不少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導師都在研究他的作品。更由于種種原因,大量散落在民間村落的地方特色文獻無法前往收集,眼睜睜地看著一些鄉村的地方特色文獻 “人亡書(資料)毀”現象不時發生。而相應的人員配備,配套設備如專用書柜、電腦、閱覽臺桌。專用數碼相機、攝像機、恒溫恒濕電子柜、專業級掃描儀、打印機等一批設施,目前仍需要完善。
2.盡最大努力收集藤縣地方特色文獻,為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
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地方史志文獻、藤縣文史資料、藤縣家譜、藤縣地方期刊《紫藤》、《今日藤縣》、袁崇煥研究文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藤縣舞獅技藝”文獻、龍母研究文獻、藤縣牛歌戲文獻、藤縣水上民歌文獻、太平天國藤縣籍李秀成等“四王”文獻、藤縣籍人士著作等13個專柜;并儲備寓藤歷史名人、藤縣特產古龍八角文獻、藤縣籍大學生論文、民國時期孫中山在藤縣的“白馬會盟”軍事部署歷史事件文獻等10個后續計劃整理專題文獻。使收集、整理和利用得以有序地按計劃開展。
3.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查信息、建檔案”等辦法,為收集打好基礎
圖書館的專職人員要了解地方文獻產生信息,查找民間留存的地方文獻,與地方文獻作者(提供者)保持良好聯系。逐步建立地方文獻作者(協作者)的相關檔案,建立一個讓地方文獻作者(協作者)互相交流的平臺,為他們提供二次文獻整理等服務,從而把地方文獻作者凝聚在藤縣特色傳統文化文獻資源中心周圍,營造一個適合地方文獻繁育的“軟環境”,并初步形成一個“交流→研究→出作品→圖書館收藏→讀者查閱應用→作者滿意→地方特色文獻資源獲得有效利用”的良性循環系統,使藤縣特色文化文獻資源的收集利用事半功倍。
4.盡快開展特色文獻的數字化等保障工作
藤縣圖書館花了很大力量收集的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藤縣牛歌戲”文獻,是研究地方民間戲劇的第一手素材,其中的500盒錄音磁帶,還是牛歌戲最興盛時的上世紀80年代留下來的“母帶”(當時作為翻錄用的種子帶),因當時演唱者年老或已逝,現在的演唱者急劇減少,很多唱腔已經絕跡,而這些錄音磁帶就是維一能保存下來的第一手資料,可謂極其珍貴,但目前已經有少量磁帶的磁粉脫落,急需要將錄音帶數字化來保存。還有館藏的200多冊牛歌戲劇本,大部分是民間藝人的手抄本,有的紙質變脆,文字模糊不清了,也急需作數字化處理,以保留原貌。
5.積極參與藤縣文化“軟實力”建設,讓文獻“反哺”社會
在縣委、縣政府的相關文化等工作中,文獻信息中心的人員要積極提供相關的文獻服務,并指導和輔導社會各界利用文獻。文獻中心應積極向縣委、縣政府及各部門和有需要的民眾推介所收藏的特色資源。在收集整理的基礎上,利用館藏特色傳統文化文獻資源研究、整理出二次文獻,讓社會得以更好在利用。
總之,地方傳統文化特色文獻是地方公共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具有厚重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對地方傳統文化特色文獻廣泛收集,加強管理,有效利用,使之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服務,公共圖書館責無旁貸。縣級公共圖書館要轉變觀念,不斷開創新的工作思路,主動作為,進一步加強地方傳統文化特色文獻館藏建設,并使之更好地有效利用,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全面、更高層次的本地特色文獻服務。
參考文獻
[1]張芬.縣級公共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建設[C].全國民辦高校圖書館與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研討會.2005.
[2]陳忠信.強化特色服務意識,努力做好地方文獻工作——淺談縣級公共圖書館如何搞好地方文獻工作[C].福建省迎接21世紀的圖書館服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