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莞
摘 要:小學數學教育事業的進步,讓教具的有效使用成為構建高效課堂要研究的重要問題。在新的教育形勢之下,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要通過有效利用學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為小學數學課堂注入新的血液。
關鍵詞:小學數學 制作 應用 選擇 教具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3-0-01
前言
在改革過程中,新的教學思想與方法不斷產生,課堂活力度不斷提升。作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個人學習感受一直是教師關注的問題。將學具引入到數學課堂中,利用學具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促進學生在思考時操作。在實踐中獲得真知,有助于學生積極動手動腦,有效開展主動學習。
一、鼓勵學生自主制作學具,促進操作化課堂打造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利用學具,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的制作中來。以學生為中心,要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參與,去享受數學知識的開發與學習過程。學具的制作,能夠讓學生主動探究開發出個性化的數學學習輔助工具。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聽教師講課,接受教師提供的學具,還要有創造性地參與到學具的制作中來。學習的來源方式,主要是教育部門配備,制作學具仍然屬于探索與創新的階段。教育部門所配備的學具與教材內容相關,但這些學具具有一般性和統一性。只考慮到了小學生的普遍需求,忽視了個性化需求。每一個地區、班級、學校的學習條件不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創造屬于自己的個性化學具。學具的創造與制作過程,能夠促進因材施教理念的落實,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滿足。
比如在學習“比一比”這一課時,教師要引導一年級的小學生初步知道同樣多的含義,多與少的含義。通過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合作與操作中獲得數學意識。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制作教具的方式,了解多與少的含義。老師可以讓小學生拿出一張白紙和彩筆,在白紙上畫下他們心目中的池塘。對于小學生來講,受到生活經驗的限制,大多數小學生對池塘的認識限制在魚兒、水草、蝴蝶、石頭這幾個基本方面。但不同的小學生,會在自己的圖畫中,畫上不同數量的水草、石頭、魚兒、蝴蝶等事物。教師利用這一張圖片作為學具,讓學生在創作之后一組與自己的同桌對比。看有哪些東西是同樣多的,哪些東西是他們兩幅畫中都有,但可以比較大小的。在觀察中比較出多與少,促進學生在制作學具的過程中發揮想象力。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借助自己的學具開展個性化學習。
二、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具,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重要服務對象。每一項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應當以學生的整體素質提升為目標。在小學數學教學階段,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數學學習水平,這是每一位教師都應當面對的教學事實。利用統一的學具組織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定勢思維,這對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不利。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準備充足的學具,還要給學生選擇的權利。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需求去選擇最適合個人學習邏輯的學具,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得到他們需要的學具,以此來提高其思維活力與學習效率。
像在學習“三角形”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三角形的定義、特征、分類等相關知識。不同的學生對三角形知識學習的需求是不同的,在準備學具時,也應當盡可能地豐富學具。在講解三角形的概念與特性時,為了向學生展示三角形有三個頂點,三條邊,三個角等特征,很多教師會準備一個三角形模型,但所準備的三角形模型是相同的。學生所利用的學具是完全一樣的,這會限制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以為三角形只有這樣一種形狀。盡可能多地準備不同類型的三角形,讓學生在初次接觸三角形是都就能夠開放思維。面對不同的學具,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三角形,以此來驗證三角形是不是都有三個頂點,三條邊和三個角,促進學生接受數學知識過程的科學化。又像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時,老師可以給學生準備方格紙,便于學生分劃多邊形。也可以給學生準備尺子、裁剪刀、多邊形的卡片,讓學生以動手操作的方式去驗證多邊形面積計算方式的準確性。教師要從多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出發,為學生選擇他們需要的材料。在合理范圍內促進學生自主選擇,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思維運動特點去選擇適合自己思維邏輯的那一些學具。借助學具驗證自己的想法,而非為了使用學具而規范自己的想法,導致自己的思維無法開放起來。
三、引導學生有效使用學具,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引導小學生有效使用學具,是讓學具發生教育積極作用的重要手段。小學生的自我控制力較差,如果教師準備了豐富的學具,讓學生自己去選擇自己做數學實驗,很有可能數學課堂變得混亂無效。學具只是一種輔助性的學習工具,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以最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出來。學生可以通過具體操作去感知數學現象,理解數學概念,深化數學認知,把握到學科規律。在實踐操作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杜絕一切盲目操作行為的出現,讓課堂與學具得以和諧整合。
比如在講解有關于“長方形的面積”知識時,很多小學生認為只能夠計算較小長方形的面積,而沒有想過如何去計算較大的平面面積,像操場的面積等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學具讓學生先去測量較小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計算面積。再通過較大長方形長和寬的測量得出面積,讓學生思考長方形面積與其長和寬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以知識轉移的方式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在這樣的學習英語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新的學習思路,找到了應用數學知識的基本方式。
結語
綜上所述,將學習融入到小學數學課堂的每一個環節,用符合學生天性和認知的方式組織他們探究數學學科的知識,獲得屬于自己的學習規律,能夠促進教學改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落實。從學具的制作、選擇與運用等多個環節入手,構建健全的學具應用體系,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夠讓學生在探究中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蔣鵬.淺談教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外交流,2018,(42):210-211.
[2]楊鵬偉.數學教具在小學數學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神州,2018,(20):107.
[3]蔡穎.芻議小學數學自制教具的作用[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6):316.
[4]祁國芳.小學數學課堂有效使用教具與學具探究[J].文存閱刊,2018,(1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