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礎教育階段應該重視成語教學,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成語的興趣,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積累豐富的詞匯,研究解題方法,提高答題的準確率,讓魚和熊掌兼得。基于此,對初中成語教學與解題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興趣;教學策略;積累詞匯;解題方法
成語是在語言應用中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形式,濃縮了十分豐富的文化內容,堪稱漢語寶庫中的精華,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重要地位。學生通過學習成語,探究成語的出處,了解成語的豐富內涵,可以使其了解神話、寓言、歷史故事,進一步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豐富文史知識,開闊眼界,提高語文素養。同時,在語言表達中,恰當地運用成語,可以收到詞簡義豐、形象生動、透徹犀利的效果。然而當前中學語文人教版教材中并沒有把它當作專題來介紹,導致了對這一重點、亮點的忽視。在成語教學上顯得支離破碎,學生對成語知識也是一知半解。很多教師往往只看重分數,卻忽視了成語本身的文化魅力,一味地進行題海戰術,或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結果只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筆者認為,基礎教育階段應該重視成語教學,并在成語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成語的興趣,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真正理解成語的文化意蘊,提高學習的效率,魚和熊掌兼得。
一、興趣是成語教學的前提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要為學生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學、好學,把成語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因此我在成語教學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如競賽、講故事、表演、猜謎、詩歌朗誦、辦手抄報等。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成語、學文言文的興趣,又使學生在各種語文活動中自然而然地積累了成語,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因此,只有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成語言簡意賅,大多數成語背后都有一段軼事、典故。例如,成語“一鼓作氣”就來自《曹劌論戰》。我在教學中把它作為一個突破口,讓它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成為前后照應的一個亮點。結果,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求知欲望,都想了解“一鼓作氣”的來歷,并且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種戰略戰術有了深刻的認識,學生即爭先恐后地談它對學習和生活的意義,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成語教學多以教師講授,學生記憶的形式來完成,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讓學生收獲知識。比如,在學習《〈論語〉十二章》時,學生對“簞食瓢飲”這個成語較難理解,我先從顏回的故事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讓學生抓住“簞食瓢飲”的意思進行理解,學生通過思考后明白這個成語的意思:顏回用竹器盛飯吃,用木瓢舀水喝,形容過著清貧的生活。我乘勢點撥:“有沒有相近的詞語來形容顏回的生活狀況?”學生馬上脫口而出:“粗茶淡飯,節衣縮食。”我繼而追問:“顏回過著簞食瓢飲的生活,卻依然不改其樂,可見這個成語還體現古代讀書人安貧樂道的思想。”這樣,學生通過教師的點撥,積極思考分析,把這個成語意思牢牢記住了,并對安貧樂道這個成語有了真切的認識。
總之,我們要創設多樣的教學模式喚起學生對成語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對于古代文化的熱情,這不僅在成語教學中效果顯著,即便是古文教學,也可以積累豐富的經驗。
二、積累是掌握成語的關鍵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積累在學習中的作用非常大。中學語文課文中豐富的成語值得我們去探討和推敲。
學習成語,掌握成語的內涵,了解古代的傳統文化,最直接的方式還是從研究教材入手,聯系課文,聯系語境,因為課文就是學習最好的依托。例如,講授《木蘭詩》時,對于成語“撲朔迷離”的理解,我首先要求學生聯系語境:“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只有理解整句話的意思,才能準確把握這個成語的含義,由此得到這個詞的意思是:比喻事物錯綜復雜,難于識別。再如《周公誡子》中的“握發吐哺”一詞,聯系語境可見其義。周公對人才非常重視,對前來求見的賢士無不是迫不及待地接見,唯恐怠慢。當他正沐浴著,或是正吃著飯,恰逢賢士到來,就立刻起身,一次次把頭發握起來,一次次吐掉口中的食物,去接待客人。通過對整個句子的分析,這個成語的意思就可以理解為: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所以,只有學生在學習時結合語境并通過自己的領悟,獲取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才是真正學到了這個成語的內涵。積累和掌握語文教材出現的成語尤為重要,對課文出現的成語,要落實詞義,做好歸納。近幾年中考題出現的一些成語,在我們語文課本中也常有出現,如:精益求精、惟妙惟肖、賞心悅目、滄海桑田等,老師在指導學生復習時不要忽略成語的詞義,注意該成語的褒貶、范圍、用法等,并做好成語詞類的歸納。
學習成語,重在過程,重在課外。中考考查的成語有些很少“露面”,因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多收集整理成語資料,加大成語的覆蓋面。成語積累多了,遺漏就會少。復習方法除了讀和記這些常規方法之外,還應該學以致用,人們常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學成語也應該詞不離口。在課堂上,我率先垂范,帶頭講成語;也鼓勵學生多用成語,說得多、用得好的學生及時予以獎勵。課堂外,我要求學生注重閱讀與積累,養成講成語、用成語的好習慣,每天堅持記20個左右的成語。同時,可以用學到的成語來說寫一句話或一段話,或用成語寫作文。這樣內學外聯,真正讓學生學會自學。當然,成語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指望單憑幾節課就學好成語。平時的點滴積累和階段的系統梳理結合起來,是積累成語的有效方法。不過在這里應該注意一點,如果學生使用成語時出現了錯誤,大家要及時指出并糾正,避免以訛傳訛,甚至誤導他人。
三、方法是解決問題的良藥
成語運用題是近年廣東語文中考試題必考的基礎題型,通常有兩道題直接涉及成語,一是根據拼音寫詞語,二是選擇運用正確或錯誤的詞語。從得分情況看并不理想,原因之一是成語數量多,記憶量大,而考生解題往往不得要領。要拿到成語題的分,方法有很多,但我們要找到正確的方法,有句話說: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天賦。成語解題方法很多,筆者認為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如下:
(一)先易后難,學會推斷
所謂先易后難,是指先確定成語使用的正誤,再推斷成語的意義。對考生來說,可能有一兩個選項是比較容易排除的,有兩個選項是較難理解,這就需要考生重點圍繞這兩個選項進行斟酌。
(二)撇開語境,直擊成語
學生做成語題極為錯誤的方法就是,一拿到題,不假思索就讀選項的句子,以為這樣結合語境,就可以穩穩當當地判斷成語的正誤。殊不知,語境本來就是迷惑考生的,陷進去就麻煩了。對此,我要求學生做題時只看成語,看完后,用一點時間想一想成語的意思和它的特殊之處。這樣做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先看成語,這時候我們能回憶起來的內容十有八九是正確的,不會受到語境的干擾,然后再把正確的成語意思放進句子中,就容易判斷其使用的正誤。
例如,登高望遠,看到高山大川,滄海桑田的壯麗景色,我心潮澎湃。(2018年廣東中考題)“滄海桑田”的意思:大海變成了桑田,桑田變成了大海,喻世事變化很大。再放在語境中用來形容景色就錯了。
再如,電影《狼圖騰》以場面的氣勢恢宏、情節的抑揚頓挫和風格的奇異獨特,贏得了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2015年廣東中考題)“抑揚頓挫”形容的是聲音,放在語境中用來形容情節就錯了。
(三)抓關鍵字,重點理解
有的成語有一兩個關鍵字,如果關鍵字的意思理解到位,整個詞語的理解也就豁然開朗。如:
鱗次櫛比:像魚鱗和梳子的齒一樣一個挨著一個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等密集整齊地排列。關鍵在于“鱗次”和“櫛比”的理解。
怙惡不悛:堅持作惡,不肯悔改。關鍵詞:悛,悔改。
暴殄天物:任意糟蹋東西。關鍵詞:殄,滅絕;天物,自然界的寶貴生物。
名副其實: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關鍵詞:副,符合。
再如下面這道題:
垃圾廣告、惡意插件、暴力游戲和八卦新聞等充斥著互聯網,令網民不厭其煩。(2014年廣東中考題)
對“不厭其煩”的理解關鍵在于“厭”字,是“嫌或厭倦”的意思,整個詞義就是不嫌麻煩,相當于很有耐心。與語境聯系在一起,可見成語就用錯了。所以,理解了關鍵詞的意思,做題就可以化難為易了。
(四)辨析形、音、義,拒寫錯別字
組成成語的字都是形、音、義的組合,在形、音、義三者之間,義是首要的。掌握了義,音、形也就容易解決了。成語“再接再厲”,原指公雞相斗,每次接戰前都要磨快它的嘴。學生明白了“厲”同“礪”,指磨快的意思,就不會再寫成“再接再勵”了。“汗流浹背”形容出汗很多,濕透了背上的衣服。學生明白了“浹”是濕透的意思,就不會把成語寫成“汗流夾背”了。只有掌握這些成語的確切含義,在拼讀詞語時,才能少寫甚至不寫錯別字。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對易寫錯的成語分門別類做了一些整理。如:
形似字:暴(珍)殄天物、不落(巢)窠臼、苦心孤(旨)詣、鱗次(節)櫛比、(磐)罄竹難書、明察秋(亳)毫等。
諧音字:淋漓盡(至)致、貌(和)合神離、迫不(急)及待、直(接)截了當、好高(鶩)騖遠、不(徑)脛而走、蜂(涌)擁而上、既往不(究)咎等。
總之,成語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留給我們的寶貴的財富。學習成語,培養興趣是前提,積累詞匯是關鍵,解題過程是手段,三者關系并不相悖,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學生學得輕松而扎實,魚和熊掌亦可兼得,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馬愛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成語教學的策略[J].中外交流,2017(48).
[2]張軍英.淺談初中語文成語教學的策略[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20):259.
[3]李相軍.談初中語文成語教學策略[J].金色年華(教學參考),2013(6):70.
作者簡介:許楚雙,出生于1975年,男,漢族,廣東普寧人,學歷:本科,職稱:中教一級,研究方向:初中語文。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