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穎
摘 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多元包容、豐富多彩,它滋養著炎黃子孫。但由于種種原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教育過程中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語文教學作為傳承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途徑和陣地,應承擔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自覺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讓學生“于無聲中聽驚雷”,在“潤物細無聲”下領略傳統文化的精神和美的洗禮,從而達到啟迪學生思想、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學生品格、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的目的。教育教學工作者責任重大,謹在此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及在語文教學中傳承發揚之作一些淺顯的思考。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語文教學;滲透;意義;作用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多元包容,豐富多彩,幾千年來它滋養著華夏子孫。但近代以來受種種原因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有不同程度的缺失。鑒于此,語文教學作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途徑和陣地,應承擔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自覺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滲透到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去,讓學生“于無聲中聽驚雷”,領略傳統文化的精神和美的洗禮,培養學生的文化涵蓋素養。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范圍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力量源泉。它承載著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中華文明,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涵蓋范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范圍極廣,博大精深,它包括:《詩經》的淺吟低唱;《楚辭》的仰天長嘯;諸子百家的思想光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帝王偉業;《史記》《漢書》的歷史長卷;四大發明的杰出貢獻;唐詩宋詞的華美辭章;明清小說的藝術形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多元包容,豐富多彩,比如:
1.中國精神,民族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2.教育理念,學習方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精神,也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語文教育專家趙明也說:“語文教師應該把‘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展現中華審美風范,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作為自己的使命擔當”。
所以,我們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畢生致力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去。
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是說說而已,具體實施過程也不能太過抽象,而是要具體到一定的內容的滲透。比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具體到傳承雅文化(書齋文化)、禮儀文化(座位文化)、家國情懷等。
(一)語文教學中滲透書齋文化,體悟文化之高雅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書齋文化。儒家文化講“學而優則仕”,讀書、藏書是一種風尚和風雅,讀書人通過建造書齋為自己營造獨善其身、潛心向學的空間,書齋承繼了文人對政治抱負、修身養性的人格追求。小小書齋,承載著文人士子的人格修養、功名追求、家族興起,充當著文人的心靈空間,書齋正是齋主心中的儒雅情懷的體現!書齋名,往往含義豐富,有對先祖的追憶之思、有逍然林野之趣、有對人格修養的無限提升。書齋更是一處詩意之所,大到布局制式,小到齋外花草,事無巨細均講究風雅。書齋文化就是一種雅文化,它能自成一體得以流傳,最根本的在于齋中主人在修身養性上的極致追求及對儒道文化的篤實傳承。
《陋室銘》,賦予了較多的與人格修養密切關聯的文化內涵,文化沒有貴賤,但有雅俗。陋室,是貧窮、物質匱乏的表現;“何陋之有”,是對自己人格、精神財富的自信。《陋室銘》中描寫陋室環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描寫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描寫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案牘勞形”指代官場公務,“閱金經”則喻指超脫達觀。“調素琴”是清凈心、“吾德馨”的表現,“絲竹亂耳”卻是富貴場中熱鬧而鄙俗的氣氛。顯然,“陋室”代表著齋主對淡泊名利、高尚人格、詩意生存的人生追求。
如此個性突出的陋室,作者身居于此卻處之泰然,這其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態度?如果說劉禹錫是決絕于世界之外的清新爽目,這種“雅”不免讓人有幾分冷漠與淡然。而歸有光項脊軒的“雅”文化則更多了幾分人間的煙火之氣,無論是書齋主人與家中長輩還是與妻子項脊軒中的相處時光,雖處處有雅致,但也總是離世間不遠,帶有人間的煙火氣。《項脊軒志》無論是書齋名稱之高雅,還是書齋格局之古雅,抑或齋中士子文人于情懷之中體現出的儒雅,都令人感受到一個時代文學的脈動,我們在贊賞之余,更應將之傳承!《項脊軒志》就是體現書齋文化的典范之作,其中的美學價值和對文人生活的記述,令人回味無窮。
書齋文化,把生活藝術化,把藝術生活化,正因為如此,這些書齋主人不僅把雅文化很自然地納入休閑生活的情趣范疇,同時將建筑、裝潢、雕飾、居室、家具、古董、美食、園林、游玩、養生等也歸入生活的情趣范疇。把生活藝術化,把藝術生活化,在書齋中體現雅文化,雅韻流傳,透過《項脊軒志》,可窺書齋文化之一斑!書齋文化得以永傳后世,正是得力于文人學者在書齋中創造出的燦爛文化,文以傳世,恰因文不離齋。在《項脊軒志》這篇文章的學習中,我們教師可以將書齋文化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在學習課文的同時體驗書齋文化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悟文化之高雅,形成高雅的審美情趣。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贊美文化,領悟處事之道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其影響既覆蓋遼闊,對世界文明有重要貢獻,又澤被深遠,對今人德行有重要啟迪。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滲透,是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從傳統文化視角下對之進行解讀,觀其精髓,領悟其對現代人的禮儀交往、為人處世的熏陶。
首先,在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滕王閣序》為例,引導學生學習《滕王閣序》中雅而不俗的贊美之法。
《滕王閣序》是傳頌千古的名篇,它不僅給人留下余音不絕的審美感受,也給我們留下了研究天文地理、歲時節日、姓名稱謂、日用器物、禮制習俗等傳統文化的寶庫,更能從中折射出為人處世之道。在教學《滕王閣序》時,我們可以滲透為人處世之道,領略語言的得體之美。懂得如何贊美別人,容易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贊美需要技巧,否則有拍馬溜須之嫌反惹人厭,王勃這里有很多贊美之詞,從賓主到場所都贊個遍,卻能贊得恰到好處。言地點是“物華天寶”,言賓主是“人杰地靈”。談景觀是“層巒聳翠”“飛閣流丹”,美不勝收;談人煙是“閭閻撲地”“舸艦迷津”,富麗繁華;談人事是“睢園綠竹”“鄴水朱華”,高雅清談。贊眾人“賓主盡東南之美”,贊典型是“騰蛟起鳳”“紫電青霜”。涉及深廣,點面結合,面面俱到,卻不啰嗦。王勃贊美,做到了恰當好處,雅而不俗。
王勃之天才,在贊美他人方面的創造堪稱典范。這讓筆者又想起來另一位曠世奇才——李白贊美他人的名句:“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與韓荊州書》),同樣是天才的贊美,同樣是天才式的贊美,可交相輝映。
其次,在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觸龍說趙太后》為例,引導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學習古人的說話藝術,掌握進退有度的勸諫之法。
《觸龍說趙太后》是新編高中教材第一冊一篇文,其藝術性讓人回味無窮,其思想性使人倍受啟迪,尤其是其勸諫藝術更是精彩。說話是一門藝術,為人處世離不開說話,要想把話說好,不妨多跟古人學學。勸諫更是一門藝術,我們在《觸龍說趙太后》的教學中不僅學習文本本身,還應該就本文的勸諫藝術對學生進行教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精選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當然,“養生之道”不是觸龍真正的交際目的。接著觸龍運用話語場景(交際場合所在的地方、景物、參加的人物、交際的話題、交際使用的媒介、交際的氣氛等),俗話說:“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說的就是說話也要講究切情切景。觸龍偷偷地改變了話語交際的場景,話題轉到為兒子求職。這同時使太后產生錯覺:觸龍是為兒子“走后門”的;這個年老的大臣跟自己的想法相同、志同道合,都疼愛小兒子,應彼此關切。觸龍抓住太后愛子情切,將心比心,交際話題順利轉到“子女”問題上,不知不覺將話題引到長安君身上,從而達到觸龍的交際目的——說服趙太后“質長安君于齊”,充滿了智慧和情感。
在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學習古人的說話藝術,掌握進退有度的勸諫之法,給學生現實生活的處世之道,讓傳統文化的精髓得以傳承和發揚,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活力,這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禮文化——從《鴻門宴》的座次說起
教師應當將一些教材中的傳統文化作為語文課堂教學重點,應當深挖高中語言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向學生介紹文中蘊含的文化價值與道德修養,使學生在學習與品味的文章的過程中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提升自身的修養,并能夠與古圣先賢的思想產生共鳴。
例如《鴻門宴》,這篇文章中存在著座次禮儀的內容。“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文中講述了項羽和項伯東向坐(面東而坐),劉邦北向坐(面北而坐),范增南向坐(面南而坐),張良西向坐(面西而坐)。作為語文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部分內容的講解過程中就不能只停留于字面意思,而應該是對文章中所包含的古代座次禮儀文化進行滲透。
古人重禮,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忘禮儀。按照古人的習慣,東方屬尊貴之地,西方屬卑賤之地,座位的好壞依次為(面)東、(面)南、(面)北、(面)西。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這些了解文中人物身份地位的尊卑,并從中理解主人公項羽的性格,從而對文本和項羽的悲劇結局理解得更加深刻。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語文教師在《鴻門宴》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主旨思想與文學藝術的講解,還應當挖掘文中的禮儀文化、飲食文化,細細地體會古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
以上所述只是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滄海一粟,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只是于滄海中掬一瓢水。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傳承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擔負著更為艱巨的責任!因為一個民族的延續,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是人文精神的底蘊,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伴隨著中華民族從原始走到今天、走向未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語文課堂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趣味。”因此,讓傳統文化回歸語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達到“潤物細無聲”“于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使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
參考文獻:
[1]藍海.淺談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構建[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8(2).
[2]宋石晶.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有效運用[J].學周刊,2011(28).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