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華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地理教學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能力是地理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而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與其他三個核心素養相比,難度最大,卻也是中學地理考查的重點。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對如何突破區域認知素養培養的難點,建立學生認知素養的養成模式進行了探究。希望可以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相關路徑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微課;區域認知;素養培養;初中地理
區域是地理學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認知區域的基本能力,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區域,了解區域,并能對地理現象進行解讀。《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形成從地理空間、地理區域視角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意識,并對地理現象和事物有較強的空間觀察能力,可以運用綜合分析、區域比較、區域關聯等方法認識區域,能夠簡單地評價區域現狀與發展。而區域認知素養是秉持人地協調觀念,運用綜合思維方式,在實際的區域發展中形成認知和改造的實踐能力。區域認知素養在地理學科中有重要意義,因此,積極引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微課,進行區域認知素養培養的重難點突破便顯得十分迫切。
一、運用微課集中展示地理區域認知
區域是地理學科在聚焦和劃分思維下進行的地理現象研究,它既是事實存在的地理現象,同時也是重要的地理研究方式。從魯教版地理教材的編排體系看,首先是引導學生認知地球,然后逐漸過渡到國家以及地區,呈現了區域內部以及區域之間的發展變化關系。這種完整的區域認知與變化規律,需要通過多課時的講解才能逐漸將之全部呈現并傳遞給學生,這一過程甚至貫穿整個初中地理教學。如此長的時間跨度必然造成學生認知的片面性并缺少整體區域認知,因此,造成學生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陷入到單一的、片面的錯誤路徑上。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一種新的信息技術形式走入課堂,為地理教學帶來了福音。
微課,顧名思義是通過微型、簡短的課程完成課程重難點甚至是素養意識培養的突破,其主要的呈現形式是微視頻。微視頻,可以將大量的信息內容通過視頻或動畫在短時間內呈現在學生面前,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探索的熱情,同時也能夠完整地將地理區域這一地理現象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以將“從地球的認識到區域的劃分”的相關視頻內容剪輯在一起,按時間順序并配上相應的解說內容,使學生明白空間中的地理事物及其變化現象的研究。首先需要確立一定的參照物,并以此劃分出眾多的區域,大到地球的經緯,小到地區的自然、人文、經濟等要素。如此,便可將區域的劃分與演變在短時間內完整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思維中形成系統宏觀的區域認知架構,為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現場制作引導學生參與分析歸納區域要素
在學生對區域有一個整體的認知之后,教師便要引導學生細化并分析地理區域知識,從而理解區域認知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繼續使用微課,甚至是通過現場制作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漸建立起區域位置范圍、空間分布格局,以及區域內各要素的特征、主導因素、變化、聯系等。
例如,從區域的經緯度位置分析其所處的五帶、熱量帶,評價該區域植被、土壤、氣候等自然因素與農業發展規劃;從海陸交通條件及對外聯系,分析該區域的經濟發展與城市規劃;從行政劃分與區域規劃,了解人口遷移的方向、性質、原因與數量,完成對社會行為的地理解讀。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將原本教材的編排邏輯打亂,重新以區域認知的角度進行總結梳理與歸納,形成區域認知解讀與分析的思維邏輯,培養學生區域認知素養。微視頻內容制作的順序即是學生區域認知素養下對地理現象解讀的視角。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擺脫了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模式,而且確立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基本實現了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模擬了區域變化發展的形式以及規劃思路。使學生切身體會到了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演變過程,內化了地理學科教學內容,完成了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
區域認知素養是地理四大核心素養的中心環節,是重中之重。對學生地理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可以有效實現地理知識的傳遞以及形成以地理思維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都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綜上所述,積極引入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不僅解決了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方式的問題,同時開拓了新的教學模式,完善了學生素養、能力的培養方式,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習興趣。當然,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方式是多樣的,需要教師積極創新,希望本文對此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葉麗麗,沈斌.區域認知素養的解讀與培育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
[2]劉雅慧.基于深度學習的中學地理區域認知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3]王妍,張金瑞.利用微課資源強化初中地理效果[J].中國校外教育,2018.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