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斐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隱性教育資源等概念基礎上提出的,通過內隱的方式使人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總和,具有潛隱性、廣泛性、持久性和多面性等特征。教育者可以通過文化環境下的怡情熏陶模式、三方聯動下的綜合運用模式和大眾媒體下的信息互動模式等三種途徑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的有效運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教育資源
一、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的相關概念概述
(一)隱性教育資源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學者杰克遜首次提出“隱性課程”概念。他認為,學生除了在學校接受文化知識外,還接受關于態度、價值觀等其他隱性課程教育[1]。
隱性課程屬于隱性教育資源。隱性教育資源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導下,潛移默化地獲得各種有利于自身全面發展的教育資源。它可以包括學校的建筑、校園廣播和宣傳欄等物質資源,校規校訓、學術氛圍和師生關系等非物質資源。
(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下發的文件中首次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這一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能夠為教育者所利用的各種教育資源。它包括兩層內涵: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必須有利于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進程,有利于實現教育目的;二是它必須具備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運用的可能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
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一般屬性,又有其“隱性”特性。一般地,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是通過內隱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總和。
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一方面,它擁有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普遍性,有利于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進程。另一方面,其特殊性體現在與顯性資源的對立統一上。顯性資源是教育者組織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直接利用,并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2]。顯性資源是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位于海平面下的隱性資源則等待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探索和發掘。
二、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的特點
(一)潛隱性
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最大的特點是潛隱性,教育者的教育意圖和教育對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隱蔽的。顯性資源在被運用時,通常會表達明確的教育意圖,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中編寫具體的教學目標;而隱性資源在運用時,其教育意圖通常會被隱藏。此外,教育對象在接受顯性資源提供的教育時是有意識的,知道自己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在接受隱性資源提供的教育時,則是無意識和不自知的。
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的潛隱性有助于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心理學家曾在一項關于政治宣傳的實驗中把受試者分為高控制組和低控制組,兩組受試者閱讀同一篇宣傳材料,而高控制組的閱讀材料中插入了一些明顯帶有控制意圖的語句。結果高控制組接受資料觀點的受試者較低控制組少,并有更多的受試者態度向相反方向轉變[3]。
(二)廣泛性
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的廣泛性,既包括數量和種類上的廣泛,也表現為被運用的時空條件的廣泛程度。
凡能被教育者運用的、具有隱蔽的意圖和效果的要素,都可以稱為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這使其數量龐大、種類繁多。不僅如此,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也可以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時空條件下。尤其伴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的運用更加靈活。
(三)持久性
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的持久性表現在其存續時間和效果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作為最具代表性的顯性教育資源,其內容會根據實踐的發展以及社會情況的變化進行調整和修改。而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例如先秦諸子的傳統哲學思想,時過千年依然能夠對現代人起到教化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在運用效果上也具有持久性。它使受教育者長期浸潤在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時刻感受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圍與氣息,從而外化于受教育者的行為,內化于受教育者的心靈[4]。例如長期受到家風校風、職業道德熏陶的人,會自覺成為其踐行者和傳遞者。
(四)多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的多面性表現在它對受教育者產生的影響上。同一資源因利用方式的不同或社會文化環境的差異,對受教育者的教化作用也有所不同[5]。例如“孔融讓梨”作為道德教育故事,中國家長借此教育孩子懂得謙讓,西方家長則會贊揚拿大梨的孩子因為他們勇于追求自己的想法。對于同一隱性資源,即使教育者運用方式相同,不同的受教育者所接收到的信息也可能存在差異。有的孩子能夠接受“孔融讓梨”的教育意義,遵守公序良俗,而有的孩子則認為這是一種妥協和退讓的表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積極探索利用隱性資源的有效途徑,因勢利導,使隱性資源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三、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的運用途徑
(一)文化環境下的怡情熏陶模式
文化層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具有一定的價值導向性,擁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6],依托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能夠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依據文化發生和作用的空間,可分為校園文化、家庭文化和企業文化等[7]。將校園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運用校訓激勵學生志向、運用校歌激發學生情感、運用校史校風增強學生榮譽感和使命感,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提高學生素質、陶冶學生情操。而企業文化是企業長期形成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觀念以及獨特的經營風格。它包括企業的指導思想、發展戰略、經營哲學等,其中起支配作用的是企業精神。通過“開門辦廠”的方式提升企業形象、組織公益活動承擔社會責任、表彰職工模范發揮榜樣作用、為職工營造良好的辦公環境等,這些是企業文化作為思想政治工作隱性資源的運用形式。
(二)三方聯動下的綜合運用模式
加強家庭、學校、社會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的三方聯動,就是要從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階段出發,打造一個全局的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運用模式。
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知識水平與認識能力存在差別。在兒童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是家庭,以模仿和服從為學習方式,以情感養成為學習目標[8]。這一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為政治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礎,家庭氛圍、家長的文化素養等家庭隱性資源在這一階段發揮重要作用。青年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快速成長的時期。這一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學校為場所,以學習思想理論,形成政治人格為主要內容,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主要方式。青年時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時期,學校的顯性和隱性教育在這一時期發揮決定性作用。成年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期。這一時期,主要以參與各種政治實踐作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由于成年人的價值觀念已基本成型,并擁有相對豐富的政治知識和較為完善的政治人格。一方面可以繼續接受社會中的各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也能成長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運用隱性資源進行自我教育。
家庭、學校、社會三方的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三者貫穿于生理心理發展的不同階段,教育者需要進行綜合運用。例如,在兒童期和青年期就積極建立家校聯系的教育模式,整合家校資源,將優良的家風家訓帶入課堂,又讓家長實時了解學生在校的思想生活動態。到了成年期,一方面鼓勵學校和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進行溝通,讓學生投入社會實踐活動,參與社會調研與社會服務,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倡導“終身學習”理念,支持已經投入工作崗位的人回到學校繼續深造,定期組織業務素養強的教師進入企事業單位開展理論講座。
(三)大眾媒體下的信息互動模式
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是現代社會公民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的發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臺。隨著網絡技術和大眾媒體的飛速發展,更加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給受教育者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由于網絡信息資源高度的共享性和強大的交互性,可以運用網絡技術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信息庫,便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聯互通、共建共享。
大眾媒體的產生和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網絡互動,依托于大眾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開發和運用初見成效。一方面,大眾媒體受眾面廣、時效性強,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大眾媒體發布內容,能夠很快傳遞給多個受教育者。大眾媒體所呈現的內容,例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由于篇幅短、圖文并茂,比紙質媒介更能夠吸引受眾的注意、起到更好的宣傳和影響效果。另一方面,網絡生活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青少年群體更愿意在網絡自媒體平臺表達自己的觀念想法,這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條了解受教育者思想生活動態的絕佳途徑,從而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應鼓勵思想政治教育者建立個人微博、網站等,通過社交媒體來聯系受教育者,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傳播正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網絡和大眾媒體寬松的環境氛圍催生了多元化的思想。面對不同思想觀點的碰撞、交鋒,處在網絡環境中的受教育者可能會出現困惑和迷茫的心理,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以一定的制度形式規范網絡行為,對受教育者加以正確的引導。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社會實踐活動,離不開一定的資源作為支撐。從目前來看,對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的認識和運用研究正處于上升和發展階段,但受重視度與顯性資源相比仍然有所差距。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內涵豐富、種類多樣、特點鮮明,有廣闊的開發和利用空間,要順應資源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探索隱性資源有效利用的新途徑,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發展,開創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何云峰.隱性課程的理論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0(2):50-52.
[2]張其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研究綜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1):11-13.
[3]張宇.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D].吉林:吉林大學,2007:33.
[4]白顯良.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5(1):9-13.
[5]陳樹文.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自信[J].思想教育研究,2012,8(1):12-15.
[6]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70.
[7]陳華洲.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論[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07:128.
[8]張永桃.政治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