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萍
摘 要: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外來“佛系”文化在青年群體中找到滋生和發展土壤,結合青年“佛系”特征和學生個性特點,辯證看待“佛系”體系內涵,進一步提煉青年學生思政教育引領策略:多平臺多渠道助推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提升服務青年成長成才的能力,讓青年有獲得感;切實制定人生可行目標,幫助青年積極自我實現;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促進青年吸收精神營養;加強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幫助青年完成角色轉化。
關鍵詞:青年;佛系;思想政治
“佛系”一詞,突然間火爆當今網絡。“佛系”源自日本,近年來卻在國內風生水起,經商業文化和網絡空間的推動傳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佛系話語。“佛系”在青年群體頗有市場,甚至自詡“佛系青年”,這引起了主流意識形態和學術理論界的廣泛關注。專家曾指出,“佛系青年”和半個多世紀之前美國“垮掉的一代”有較多相似性,二者都具有強烈的存在主義色彩。因此,如何避免重蹈美國“垮掉的一代”覆轍,值得青年高度警惕。本文針對“佛系”現象,結合青年特點,進一步改善青年“佛系”學習、生活態度,增強思政教育引領效果。
一、“佛系”現象衍生的時代背景
“佛系”現象在我國出現和快速發展傳播并不是偶然。衍生出來的“佛系青年”“佛系子女”“佛系父母”“佛系購物”“佛系戀愛”“ 佛系飲食”等詞語,描述了部分青年在學習、生活等方面呈現出來的不動怒、不爭不搶、隨波逐流的意識形態。青年人群的癡迷,既有主觀方面的原因,也有社會層面的時代背景。從青年自身角度分析,譬如個人對社會壓力的消極對抗,沉迷于物欲消費文化和新媒體時代的濫發性青年次文化等,日本的“低欲望社會——沒有干勁,沒有夢想,沒有欲望”意識形態正符合了這部分青年的自我內心逃避思想。從大的歷史背景來看,當前中國整體還處于改革與變動的快速發展階段,快節奏的社會發展,進步強制力量和功利主義,人們的精神狀態比較困頓、比較迷失、陷入虛無,從整體社會心態的客觀角度來看,也需要一個迂緩和調整。
二、“佛系”現象的辯證邏輯
那“佛系”思想狀態和生活狀態難道一無是處嗎?我們應怎樣看得并加以引導。人民日報評論道:云淡風輕、渾不著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須守住一條:總得有走心的地方。處處不堅持,事事隨大流,那只能是淹沒于人潮、迷失掉自我[1]。這里就有一個辯證的邏輯。“佛系青年” 的觀念作為某種心情的調適有其積極意義,作為一種心理和生活中的修養也還是有價值的。追求心靈的某種感悟,更多地具有超越感,在心理層面上有這樣的一種心態反而可以積極面對困難和挑戰,更好地面對挫折和成功,放平心態,放下焦慮,這樣反而可以堅韌些。
實際上,“佛系青年”往往并不是對發展進步無所謂的,而是用這個說法來平息自己的焦慮,來達到暫時的心理平衡,是對向上競爭的一種厭倦疲憊。它既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表達,又是一種自我認同。可以看作心理學上的短期的“認知失調”,這種觀念其實很有意思,也投射了年輕人的某些精神側面,不能簡單將其標簽化和給予一味地指責,要多關注青年的成長及面臨的困境。當然,“佛系青年”的思想是需要引導的,其行為也應該被規范。我們要引導“佛系青年”把握“佛系”“斷舍離”的本質,把握好堅持與隨意的辯證法。
三、結合青年“佛系”特征和學生群體特點,加強思政教育引領
(一)多平臺多渠道助推學校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佛系”青年遇事沒主見,做事沒原則,干事沒膽略,是非沒立場,一切安于現狀、安于平庸、順其自然,其根源是自身知識體系的不健全,他們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熟悉,對革命文化也不了解,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關注,在本國文化的學習上,他們是不深入、不系統的。因此,要幫助學校學生自覺摒棄“佛系生活觀”。學校要鼓勵青年積極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及公民三個方面向青年學生提出了統一的要求,對各類文化具有規范和指導作用。從這一價值觀出發,培養青年的愛國熱情和家國情懷,辯證地取舍其他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深刻領悟中華民族的底氣從何而來,促進中華文化的大繁榮。
(二)提升學校服務青年成長成才的能力,讓青年有獲得感
“佛系青年”并非真正的佛學中的超脫修為,也并不會真正愿意放棄生活中的物質和精神享受。只不過,他們迫于現實的社會壓力和主觀的無奈。可見,佛系青年有很大的引導空間。宏觀層面上可對佛系青年進行心理和情感疏導,并采取措施,例如開展校企合作,為學校學生提供上升空間和自我發展空間,讓青年感受到奮斗是有成果的,努力是有回報的,在一個更公平的社會里有更多的獲得感;同時,創造相對寬松的學習氛圍和社會生活氛圍,從客觀上減輕青年學生的外在壓力,從源頭上消除“佛系人生”滋生和蔓延的社會溫床。
(三)切實制定人生可行目標,幫助大學生積極自我實現
部分青年學生缺乏較為長遠的人生目標,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較弱,引導青年學生做好人生規劃,制定短期、中期和長遠目標,明確思政教育多元主體中職責定位,抓住“佛系青年”思政教育核心內容和關鍵問題,充分調動校園文化、學生社團和思政課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青年學生思政教學的核心和關鍵是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遠離佛系價值,幫助他們把握好人生的“總開關”,切實制定人生可行目標,并幫助他們積極找到自我價值完成自我實現,從而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四)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促進青年學生吸收精神營養
網絡媒體不斷制造焦慮感與緊迫感,加劇了青年群體“佛系”心態的蔓延。一些大學生養尊處優、人云亦云、真偽難辨、盲目追求“佛系生活”的真諦。高校要搶占網絡高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技術,積極發聲,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將傳統思政教育手段和新媒體思政教育手段有效結合潛移默化地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得失觀和價值觀,促進大學生理性對待“佛系文化”,這對貫徹黨和國家意志、落實立德樹人任務、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五)加強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幫助青年學生完成角色轉化
受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不斷滲透、社會轉型的負面影響、市場經濟的挑戰,網絡傳媒的消極影響以及青年自身主體性的弱化,部分青年在社會責任認知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否認,社會責任情感上陷入一定程度的被動,當代青年學生就業與發展面臨挑戰,倘若生存壓力相對增加,他們便會跟隨潮流,紛紛響應加入“佛系青年”群體,這表象背后隱藏著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多元需求,體現這類消極防衛的大學生群體缺乏社會責任感。因此,學校應該做好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社會責任感弱化的歸因分析,引導“佛系青年”正確認識國家和社會責任,培養民族觀念和集體意識,認清自身應該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認識到自身在社會中應該發揮的積極作用,體現擔當,主動轉變自身角色,承擔起青年學生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及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鄒詩鵬.作為亞文化以及社會情緒的“佛系”現象[J].探索與爭鳴,2018(04).
[2]宋德孝.青年“佛系人生”的存在主義之殤[J].中國青年研究,2018(03).
[3]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習近平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 2016-12-9 (1).
[4]袁國,徐穎.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