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夢娜
摘 要:文中首先分析了文化館針對特殊群體提供的文化服務內容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其次,圍繞文化館針對特殊群體提供的文化服務的價值從兩方面進行了探討,包括有利于社會環境的轉變、有利于豐富特殊群體的業余生活。再次,提出了文化館針對特殊群體提供的文化服務的幾項對策,包括提升公共服務活動的樞紐型、明確公共文化活動的創新方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最后,就文化館針對特殊群體提供的文化服務精準扶貧對策進行了探析,包括以農民工子女文化需求作為著手點、針對特殊群體提供文化服務思路、全面推行針對性扶貧政策,旨在為特殊群體的文化生活及服務水平豐富和提升起到促進作用,共建和諧美好社會。
關鍵詞:文化館;特殊群體;文化服務;精準扶貧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文化館是其中重要的構成環節,是一種能夠面向全社會進行公益性服務的一種機構,同時其也是社會文化以及社會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在我國面向社會主義核心社會方向發展轉型的過程中,特殊群體是社會文化發展中所關注和服務的重要群體。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整體經濟水平的提升,社會公眾整體的文化發展方向也趨于多元化,在需求的數量及項目類型上也更具多樣性。但是,在實際的公共文化產品的提供上,卻遠遠無法真正滿足社會公眾的實際需求。鑒于此,針對文化館針對特殊群體提供的文化服務與精準扶貧這一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文化館針對特殊群體提供的文化服務分析
目前,我國現階段社會中開展的文化館在針對特殊群體服務內容的呈現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是針對老年人為主,開展諸如《國粹京韻》等類型的文化活動,促進老年藝術團的組建,為老年人的藝術生活創造空間和條件[1]。其次是針對青少年進行公共文化服務方面進行創新,開展親子活動等活動類型。再次,是為社會殘障人士提供更多、更優良的業余生活項目和條件。最后是針對農民工的文化空白進行彌補,豐富其匱乏的文化生活。
二、文化館針對特殊群體提供的文化服務的價值分析
(一)有利于社會環境的轉變
在進行社會文化館公共服務文化活動的開展時,其核心機制的目標主要是為了能夠更快實現社會環境面向溫馨方向的轉變[2]。例如在針對特殊群體進行文化服務時,應該將以讓特殊人群“人文關懷”作為文化服務活動開展方向,隨著我國發展戰略的逐步落實,在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上為國民增添了更多的歸屬感,使得文藝團隊的建設與實踐能夠真正為和諧社會的轉型升級起到相應的滲透效果。
(二)有利于豐富特殊群體的業余生活
在進行文化館公共服務體系的價值細化過程中,其最重要的價值體現就是為社會特殊群體創造更加豐富的業余活動開展空間[3]。例如,舉辦親子劇場活動,在劇場的內容設定上將校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凸顯出來,引導更多人能夠將這一社會問題關注起來,促進家庭教育與校園教育相互融合,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三、文化館針對特殊群體提供的文化服務對策
(一)提升公共服務活動的樞紐型
文化館針對特殊群體進行公共文化建設服務體系的實處落實時,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相應的樞紐性,但是,仍舊需要站在不同特殊群體構成團體所開展的文化服務活動融合的視角展開分析,如此方能夠進一步促進公共服務活動體系的真正落實于特殊群體中[4]。例如,在進行公共文化服務活動開展時,可以將老年人文化活動于青少年教育活動融合展開,促使社會中不同年齡段中的人群之間交流更具融合性。
(二)明確公共文化活動的創新方向
在公共文化活動的創新方面,為了能夠進一步為更多特殊群體的多元化需求創造實現條件,文化館可以針對各層特殊群體展開信息調查活動,掌握具體信息的基礎上,對現有的公共文化活動進行更具創意的活動設計。例如,在進行殘障人士這一特殊群體的文化服務時,可以通過“兒童獻愛心”的形式進行共歐功能文化活動項目的聯動性推廣,借此完成公共文化服務的樞紐性[5]。另一方面,在進行文化館的文化服務創新體系構建時,需要進行綜合考量,將文化活動、服務工作的開展質量以及特殊群眾個人價值方面囊括入服務質量提升考核因素內容中。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對于文化館的發展而言,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工作,應該充分將人才以及管理等工作關注起來,同時積極將互聯網技術應用起來,促使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價值能夠更好的被凸顯出來,使得文化服務在社會中公信力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同時也能夠更好的促進公共服務效果優化[6]。例如,文化館在進行公共服務活動展開時,可以構建一個以互聯網為依托的信息平臺,運用此對特殊群體的需求進行詳細分析,并通過培訓的方案,培養參與公共服務工作人員掌握更基礎的文化服務工作。
四、文化館針對特殊群體提供的文化服務精準扶貧對策
(一)以農民工子女文化需求作為著手點
在全國范圍內,文化館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為社會特殊群體構建了一個能夠更好的面向社會進行公益活動開展的公益性服務機構。對于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而言,幾乎大部分人群對于子女的期望是子女能夠與其他城市生活兒童一樣,在優質的學校中接受良好的文化知識,同時也能夠享有藝術培訓活動的參與條件,優化農民工子女的綜合素質[7]。在這一農民工子女文化需求基礎上,文化館可以專門針對農民工子女進行文化新需求的免費滿足,幫助該部分特殊人群實現文化藝術夢想。
(二)針對特殊群體提供文化服務思路
在進行社會特殊群體的文化服務工作開展時,進行文化服務思路的創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展開:首先,將特殊群體中每個人的實際家庭狀況調查清楚,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進行最適宜的文化服務工作、培訓活動展開,包括在教學設備、師資力量配置等方面,都需要量力而行,層層推進。其次,在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爭取上,可以面向全社會進行公益化建設,加強對相關優惠政策的把握,為文化館的活動開展最大程度將不良因素避免掉。
(三)全面推行針對性扶貧政策
1.對學員進行分門別類教學
文化館在針對特殊群體進行文化服務時,可以開辦一個文化藝術培訓班,僅面向特殊群體進行學員招收。例如,招收農民工子女進行文化藝術技能學習時,要求學習人員攜帶身份證、戶籍簿等身份證明資料到文化館進行測試報名,為農民工子女提供文化藝術學習條件,培訓時間安排在每周的周末,學習的時間大約控制在6個月左右,借此為更多的農民工子女這一特殊群體提供文化服務場所和機會,從基礎上為我國社會基礎文化水平提升奠定基礎。
2.精心編排節目開展匯報演出活動
文化館在進行特殊群體的文化服務時,應該積極總結服務過程中各項活動開展經驗,為每一位參與到文化服務活動中的人員學習到更多的文化相關知識。例如,在進行美術類的文化服務時,可以帶領經過一定時間培訓的活動成員面向文化館等進行文化藝術匯報,將成員各自滿意的美術作品陳列于文化館內,供往來人員欣賞和學習,同時也是使得文化服務參與人員的藝術作品一此種形式展現于社會公眾,從而吸引更多的人能夠豐富自身的文化生活,積極參與到文化活動中去。
五、總結
通過全文論述能夠發現,文化館這一標志性建筑物作為社會公共文化體系服務機構,其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扶持和幫助功能,尤其是對社會特殊群體的幫扶,起到了精神文明層面的精準扶貧作用。在這一基礎上,想要進一步提升社會共同服務工作開展的綜合水平,針對文化館這一機構進行有效的市場發展規劃,同時在綜合服務能力培養方面投入必要的精力,同樣能夠為和諧社會的穩定發展起到促進效果,最終將文化館服務工作的執行發展為社會主義社會轉型建設民心工程的構建基礎。
參考文獻:
[1]鄧靈斌.公共圖書館文化精準扶貧的社會職能與對策思考——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扶助老少邊窮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條款的解讀[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8,21(12):160-166.
[2]東方.公共圖書館在國家文化精準扶貧中的社會效用及實現模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8,10(11):134-135.
[3]潘俁羽,李志恒.精準扶貧背景下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精準建設的經濟學意義[J].中國集體經濟,2017,42(30):56-57.
[4]楊波.探索“互聯網+”特殊教育精準扶貧新途徑——以福建省農村兒童為例[J].領導科學論壇,2016,16(17):60-66,共7頁.
[5]聞荻,鄭玉婷,吳晨.精準扶貧背景下的醫療保障現狀、問題及對策——以安徽省長豐縣為例[J].經貿實踐,2018,No.229(11):70-71.
[6]周沛.“+康復”殘疾人精準扶貧模式及其運作路徑研究——基于協同治理視角[J].社會科學研究,2017,28(3):176-177.
[7]施百麗.吉林省貧困大學生就業精準扶貧體系運作現狀及問卷調查[J].科技資訊,2017,14(36):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