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露薇
摘 要:蕭山花邊,起源于意大利,20世紀初經由意大利傳教士傳入中國,逐漸融合了當地勞動人民的創新與智慧的結晶,發展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技藝。然而,由于其缺少傳承人、宣傳力度較弱等原因,蕭山花邊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正面臨著困境。本文以傳統挑花女的口述訪談為例,分析蕭山花邊手工藝傳承與產業發展的現狀,嘗試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方法。
關鍵詞:花邊;蕭山;非遺;傳承
蕭山花邊,又稱萬縷絲(venice),是浙江省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于2008年被列入浙江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蕭山花邊是蕭山地區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它與蕭山人民的生活、習慣、風俗等融為一體,形成一種無形的文化記憶。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保護措施,蕭山花邊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現今正面臨著困境。民間花邊設計和技法方面的專業人才越來越少,再之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鮮有認識,傳統的花邊技藝已面臨失傳的危機。
在經濟、科技高速發展的蕭山,如何在這一新形勢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性發展,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如何使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與時俱進,如何挖掘非遺中符合時代需求文化價值、經濟價值,使其融入現代生活,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是需要我們不斷思考和探索的。
一、蕭山花邊發展歷程
蕭山花邊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1919 年,當時滬商徐方卿帶四名天主教徒到坎山,組織 24 名婦女學習編織花邊,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的花邊,就此在蕭山落地生根,開始生產。同年,坎山鎮開設第一家花邊廠——喬治花邊廠。據《中國實業志》載:“民國十九年蕭山花邊廠達三十余家,織造女工至兩萬多人,廠址集中于紫山東鄉之龕山鎮”。建國后,花邊的生產得到快速發展,因蕭山是花邊的主要產地,故將蕭山以及周邊地區生產的花邊統稱為“蕭山花邊”。
在 70 年代末最旺盛時期,蕭山有 20 多萬繡花女工從事挑繡花邊,以其構圖嚴密、技藝精湛、工針多樣、精致結實的特點,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對貴賓室的“西湖全景”花邊贊嘆不已,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將其稱之為“世界花邊之冠”。蕭山花邊的興起與發展充分體現了堅持文化自信,不忘本來、吸收外來,推動文化創造性發展的訴求。同時,蕭山花邊中蘊含著蕭山人的智慧,凝聚蕭山人堅韌不拔的精神,是蕭山文化的一種獨特表現形態。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世界機繡工藝的發展,手工刺繡市場需求慢慢萎縮。數十年間,挑花女從上世紀 80 年代的 20 萬大軍減少減到目前不到 2000 人,而且大多是年過花甲的老人為主。整個挑花人才梯隊青黃不接,制作花樣的設計人員亦面臨斷層,密度高、難度大的針法更難傳承,這一傳統技藝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為此,本調研團隊實地考察浙江杭州蕭山的坎山、瓜瀝等地的花邊工藝,并對挑花女等相關人群進行訪談和交流,在充分了解蕭山花邊現狀處境和發展契機的基礎上,探尋出一條其傳承和發展的科學道路。
二、田野調查個案:挑花女
蕭山花邊是集千百人的共同汗水挑織而成的工藝品。在蕭山花邊興盛之時,每年都有大量的花邊銷往美國、瑞士、意大利、德國等50多個國家,換取了數目不小的外匯,也有力地促進了國家的建設,在這一過程中,蕭山婦女功不可沒。
本調查團隊一同到蕭山區河莊鎮向前村,對該地的傳統挑花女進行采訪,并對她們的口述訪談進行整理總結,以此記錄文化遺產“歷史記憶”,以此為基石為蕭山花邊這一非遺的活態傳承尋找方向。
其中一位挑花女,她今年76歲,挑花的生活伴隨了她將近40年。據她回憶,其在7、8歲時跟著母親開始學習挑花,隨著年齡的增大,挑花的難度也逐漸提高,在16、17歲的時候正式開始挑花。她還提到挑花手藝比較好的大概一天能賺5角。在當時,村里一個壯年的男勞動力做一天賺10個工分,充其量也就是四、五毛錢。
花邊已漸漸在挑花女的生活中遠去,但是這段記憶已融入她們的生命中。無數個她們手中的一根針共同推動了蕭山經濟的發展。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發展不意味著要拋棄前幾輩的的記憶,而是真正讓它們融入現在人的生活。傳統挑花女身上展現的吃苦耐勞,勇立潮頭的蕭山精神仍需傳承,蕭山花邊中的文化之根仍需延續。
同時,從該挑花女們的回憶中我們還了解到,手工花邊有七十多種花樣,不用的花樣需要采取不同的針法組合,有些挑花女還找出家中村存留的花邊成品,為我們展示了她們擅長的“網眼針”、“旁步針”、“花散針”、“十針“等針法。
在對比現在生活中常見的機器生產出來的花邊成品和數十年前的手工花邊成品,可以明顯觀察到差別。從流水線上出來的機器花邊,對比凝聚手工藝人們的創造力,展現出一個地區人們身上的獨特精神的手工花邊而言只能只能成為產品。同時手工挑出來的圖案精致獨特,質地精良,這些特點也是機繡產品所不具有的。
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與傳統技藝的傳承、發展并不矛盾。隨著機繡花邊產業的市場競爭力逐漸下滑局面的出現,證明花邊產業的轉型升級需要延續傳統技藝,無論是獨具特色的風格還是其中蘊含的精神都將推動地區文化的傳承、產業的發展。
三、非遺的活態傳承之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固化的文物,而是可以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變化的,是人們與歷史、與現實等因素發生作用的再創造。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實生活,是蕭山花邊的繼承與發展道路上需要深思的問題之一。針對對蕭山花邊發展歷史的觀察和挑花女口述訪談的思考,我們嘗試探尋一條以蕭山花邊為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之路,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保護傳承人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也是其傳承的關鍵。與物質遺產相比,以蕭山花邊為例的傳統技藝中傳承人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2013年,杭州市推行“工藝與民間藝術薪火傳承計劃”。但是,據了解,“薪火傳承計劃”學徒學期5年,政府每月出2500元的生活補貼,5年后政府將取消該補貼。這一支持和培訓計劃并未起到能完全解決傳承人的生活壓力問題,相關人員仍舊會因生存問題選擇放棄繼續學習傳統技藝。
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培訓計劃應從多方面加以考量,如針對個人工作室的相關傳承人培訓需給以經濟補貼、展出扶持等等,對于聘用傳承人的企業給以銷售扶持、稅收優惠等,相關措施實施有效,以此保障傳承人的生活需求,從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增添動力和活力。
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需要在其保持獨特風格的基礎上重視市場需求。在當前的經濟背景下,傳統技藝的發展確實存在困境,這就要求其以市場為導向滿足消費者需求,加以創新。在這一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創新與非遺的純正性的矛盾。對非遺的創新,其本質是增強其活力,更好地得以保護,若是一味創新,放棄非遺的特有屬性,便是本末倒置。
對于蕭山花邊而言,機器生產具有產量大、速度快、人工成本低的優勢,但是在制造出的花邊產品質量粗糙,缺乏特色,市場競爭力低下。傳統手繡則具有獨特性、創造性,正彌補了工業化生產缺少的特性。手繡和機繡的結合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滿足市場需求,驅動地區的文化與經濟雙重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可以融入產業化的過程中,產生經濟效益,但是這一實施策略并非所有非遺都可借鑒,主要適用于傳統技藝。
第三,以互聯網和大數據思維為核心,讓非遺融入人們的現實生活。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可以不局限于文字、聲音等資料的記載,博物館的建立等,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傳遞信息的速度快、范圍廣、接受程度高的特點,將互聯網與非遺結合起來。
以蕭山花邊為例,建立蕭山花邊的網站和公眾號,增加人們了解非遺的渠道;建立數據虛擬博物館,以大數據技術為依托,將蕭山花邊融入其中,在互聯網上人們便可直觀感受非遺;將蕭山花邊等融入到軟件開發中,例如,游戲軟件中人們可以自主設計花邊圖案,運用到虛擬人的服飾中等,建立人們與非遺的審美情感的共鳴。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人類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傳統技藝的分類、總結,將其納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意義在于對人們文化記憶的記載,對充滿智慧的技藝的尊重,對獨特精神的尊重。
參考文獻:
[1]劉勇:《讓傳統技藝擁抱現實生活——對蕭山傳統技藝保護與利用的思考》,選自《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 年 9月第五期.
[2]任學婧:《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策略研究》,選自《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年第22期.
[3]楊茜,劉冬青:《“互聯網+”時代河北傳統技藝類非遺媒介使用現狀與保護策略探析》,選自《大眾文藝》,2016年第23期.
[4]徐漣:《振興傳統工藝浙江實踐的觀察與思考》,選自《中國文化報》,2017年6月 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