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欣
摘 要:學前教育“小學化”嚴重阻礙了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近年來,政府及相關部門發布了眾多文件嚴厲打擊“小學化”亂象。本文采用文獻法、觀察法和訪談法作為主要研究方法,以河南省H市部分學前教育機構為研究對象開展了調查活動,剖析學前教育“小學化”成因,并試圖在立法層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小學化;學前教育;學前教育法;立法建議
學前教育“小學化”是指幼兒園等學前教育機構違背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偏離幼兒教育的本質和特征,模仿小學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環境創設、教學評價方式,用強迫灌輸知識的方式來進行學前教育的現象,這是我國在學前教育實踐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2000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對學前教育“小學化”進行規制。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大力整治“小學化”亂象,其后,教育部宣布《學前教育法》已列入全國人大立法進程,堅持去“小學化”原則。在河南省H市,大部分幼兒園存在“小學化”現象,有多家學齡前兒童的知識培訓機構,小學一年級未能貫徹落實“零基礎教學”,教育部門近兩年才開始整治“小學化”。
一、學前教育“小學化”成因
(一)家長扭曲的兒童觀、教育觀
家長們“出名要趁早”、“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走彎路”、急于培養“天才兒童”等不科學心理認知導致其對學前教育的定位就是“學習”,對學前教育機構的定位就是“教孩子學習”的,對優秀的孩子的定義就是“學習成績好的,認字多的,算題多的”。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急切心理可以理解,但把“小學化”看作“天才兒童培養模式”是不恰當的,甚至背道而馳的。美國天才兒童培養模式有其科學的方法和形式,但絕不是以摧毀兒童身體和心理、剝奪兒童游戲權利的方式進行的。兒童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也表面,對學前兒童施以小學教育對其發育有害無益。家長們扭曲的心理倒逼學前教育機構不得不實行“小學化”,并將學習成績作為量化結果展示給家長,以取得其滿意。當然,也有的家長僅僅是為了不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學習壓力過大而要求學前階段教授小學內容,家長的這種心理受小學教學現狀的影響。且在調研中,鄉村家長的這種思想更為嚴重,因此也導致其“小學化”程度比城市更深,原因在于,農村家庭更強調“孩子要有出息,多賺點錢,不要像自己一樣勉勉強強過日子”,而城市家長受教育程度較深、經濟條件較好、思想較為多元和開放,更強調“孩子要有快快樂樂的童年”。
(二)優質小學設有“入學考試”,不遵循“零基礎教學”要求
雖然我國一直強調小學“零基礎教學”,小學就近入學、劃片入學的文件早已下發,但優質教育資源的短缺的現狀下,地方不得不暗搓搓進行“入學測試”來作為考核內容,而家長在這種競爭中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孩子在學齡前階段就要刻苦、勤奮、努力學習的信念。同時,小學一年級學習的內容常常會超出一年級要求掌握的知識,會提前學習高年級知識,為了給未來學習“打好基礎”。我國的應試教育似乎一直很“著急”,幼兒園學習小學內容、小學學習初中內容、初中學習高中內容……小學一“著急”,幼兒園也緊跟著“著急”,幼兒園不得不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否則兒童將無法適應小學教學,從而耽誤未來的課程學習。
(三)幼兒園幼師綜合素質低,只會進行“小學化”教學
我國學前教育機構師資水平普遍較差。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當地幼兒園教師學歷水平多為專科,且一半教師無教師資格,其教育理念落后、專業知識較為匱乏、教學經驗不足、專業技能較低,甚至有辱罵、呵斥兒童的現象存在,再加上專業培訓較少,老師們可能不知道如何組織各種形式的游戲,可能不懂得如何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孩子創造力、想象力、表達能力,可能常常忽視兒童的心理變化和個體差異,他們只會進行機械的認字訓練、算術訓練,要求兒童通過機械背誦、記憶、抄寫、計算等方式進行“小學化”的知識技能的強化訓練。顯然,“小學化”教學便于操作、技術含量低。同時,這些綜合素質較低的教師常常有“教會孩子們認字算題”的老師就是好老師的刻板理念,而不是將兒童的快樂程度、好習慣養成等方面的表現作為好老師的標準。
(四)幼兒園迎合家長心理,實行“小學化”
2004年至今,我國民辦幼兒園占據了學前教育的半壁江山,“生源”是民辦幼兒園的命脈,因此,幼兒園就不得不以家長的意志為核心,實行“小學化”,并利用“小學化”進行籠絡生源和招生宣傳,從而謀取利益。且從幼兒園自身角度考慮,實行“小學化”的成本較低,便于實現,以游戲為主的教學方式必定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資源。既能招收生源,又能節約成本,幼兒園“何樂而不為”?以利益為導向的辦園觀與科學育人的教育目標互相沖突,又如何推動我國學前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走訪中觀察到,郭園長在宣傳時會說:“上我們幼兒園,教學質量高、學習內容多,在小學里都是尖子生,小學都愿意收我們幼兒園的學生。”這樣的宣傳語,家長怎能不動心?誰不想自己的孩子是小學的尖子生?
(五)相關部門監管不力
政府對學前教育機構的監管明顯缺位,對學前教育機構資質、教師專業素養的方面監管不力,且對教師或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這些都是“小學化”現象的誘因。調研過程中發現,當地教育局近幾年才開始進行“小學化”治理,并開始發布相關文件,但這些文件多為倡議、口號、指導性意見,某位幼兒園園長表示:“教育局最近一直強調嚴禁‘小學化,但也沒啥實際行動,我們該干什么還是干什么,學前班使用的就是一年級的課本,他們來檢查的話我們收起來就是了。”調研中還發現,幼兒園師資隊伍綜合素質較差,如若政府監管到位,各幼兒園根本都不敢用這些老師;教學環境“小學化”氛圍濃厚,懸掛字母拼音表、九九乘法口訣等,這些“小學化”教育環境有政府監管的責任。
二、學前教育“小學化”立法建議
(一)明確規定家庭保教責任。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負有首要責任,應履行對學齡前兒童的保護、教育義務,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接受學前教育機構的指導,學習、運用科學的保育教育方法,不得忽視學齡前兒童的精神需求。家長和監護人應當尊重學前教育機構教職工的人格,尊重學前教育機構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工作的專業性,不得要求學前教育機構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容,不得要求學前教育機構開展任何違背學齡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
(二)學前教育機構應科學保教,堅持去“小學化”。①學前教育機構必須堅持“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科學保育教育,促進兒童身心和諧健康發展”的發展目標;②學前教育機構應當堅持保育和教育并重,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遵循學齡前兒童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關注學齡前兒童全面和諧發展,尊重學齡前兒童發展的個體差異,科學安排保育教育活動;③學前教育機構實施保育和教育,應以一日生活制度和游戲為基本組織形式,培養兒童生活能力與學習品質,滿足學齡前兒童的感知、體驗、探索需求,保護和培養學齡前兒童的興趣、想象力和創造力;④學前教育機構不得對學齡前兒童以集中授課方式教授小學課程內容,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學化”教育環境,禁止超進度教學,禁止任何形式的入學考試或測查,但可以適當安排科學合理的幼小銜接課程。
(三)《學前教育法》調整對象除包括幼兒園、托兒所等,還包括學前教育校外培訓機構,并應加強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督管理。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以學前班、興趣班等形式教授小學內容,進行智力訓練,如書法課練習、“珠心算”課程的學習。
(四)學前教育機構管理者必須具有兒童保教工作經驗和管理工作經驗,并具有教師資格證書與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承認的任職資格證書。學前教育機構教師必須具有相關專業知識,具備《教師資格條例》規定的教師資格。學前教育機構教師有進行培訓和研修的權利、有進行科學研究、學術交流的權利等。
(五)建立健全監督管理體制。通過政府監管、社會監督、教育督導機構督導來確保學前教育的健康發展。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設立學前教育的專門行政管理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學前教育工作,統籌制定學前教育的發展規劃。縣級人民政府設立學前教育的專門行政管理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幼兒教育的相關工作。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分別負責有關的學前教育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導機構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學前教育政府責任落實情況進行督導,督導報告應當向社會公布。同時,充分調動社會力量,通過媒體網絡、報紙、書籍等方式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
三、結語
筆者實地走訪大量學前教育機構,采訪家長、園長、教師、教育工作者等多名人員,在閱讀大量材料的基礎上形成本篇文章,希望能較為準確分析去“小學化”成因,為去“小學化”工作提出行之有效的立法建議,為防止和糾正“小學化”傾向做出自己的貢獻。
幼兒是新生的太陽,是祖國的花骨朵,是民族的未來。如何在教育的第一站——學前教育階段,使學齡前兒童健康快樂成長,是全人類共同的話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盡己所能呵護這些祖國的花朵,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制度環境,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做貢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吳龍.學前教育“小學化”成因分析及其對策[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4(2):22.
[2]管華.學前教育立法應處理好十大關系[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9(01).
[3]譚湘府.湖南省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狀調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6).
[4]劉璐.我國當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4(4).
[5]張斌.江平鎮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2(5).
[6]張含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