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接新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但人才的培養并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人才。因此人才的培養要從學生時代抓起,中學時期是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最主要時期,本文主要闡述中學時期的歷史教學與歷史素養培養。
【關鍵詞】中學歷史 知識傳授 歷史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044-02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我國教育部門針對中學生,提出了新的學習要求,而歷史作為一門傳授歷史知識和培養歷史素養的學科,也提出了“文學素養”“歷史素養”等概念作為新課標的重點要求。學生應該從中學歷史的學習開始培養歷史素養,積累知識,了解我國歷史的發展歷程與新中國的建立過程。
1.我國中學歷史教學現狀
一直以來,我國都是應試教育的模式,當然歷史教學也不例外。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是單純將歷史知識灌輸給學生,完全不重視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歷史僅僅是作為選拔性考試的一門學科,教師和學生學習歷史也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很多的教師和學生并沒有歷史素養這個概念,僅僅是傳授并學習歷史知識,有的學生僅是對歷史內容和事件進行死記硬背,完全沒有自己的理解。但隨著素質教育改革和“綠色教育”的理念的推廣,更多的人開始研究歷史知識的傳授和歷史素養培養之間的密切關系。
2.如何在教學中將歷史素養和歷史知識緊密相連
2.1尊重歷史史實,構建切實的歷史氛圍
對于歷史教師而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掌握扎實的歷史學科知識,并要求教師在此基礎上尊重史實,這是對歷史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對歷史教師最基本的職業要求。由于歷史發生的時間距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遠,而且學生沒有相同的生活經驗,無法感知到當時的情況狀態,教師在授課時,為保證學生對歷史史實有最真實的情感反應,需要使用正確使用教學語言。無論是課程導入還是重要知識點的講授,教師都要能夠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為學生營造一個和教學相關的歷史環境和氛圍。例如,教師在講述抗日戰爭這一時期的歷史時,可以以時間線為軸,講述這一時期內發生的各個重大歷史事件和戰役,讓學生跟隨著教師一起去感知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大環境,從而對學生的歷史素養進行培養。
2.2 明確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
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隨著新課改的要求也在逐漸的發生改變,教師不僅要進行歷史知識的傳授還要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這是整個教學活動進行的重要前提。因此,在中學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并以此目標為基礎,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首先要做的是改變自身的教學觀念,不再以學生的考試作為教學目標,不過多的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創新教學方法,重視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例如,在講解“抗日時期”的歷史時,不再局限于課堂知識的講授,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講述“抗日戰爭”的影片,使學生在觀看影片中進行思考,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抗日戰爭紀念館,讓學生了解真實的歷史,加深這一時期的歷史認識,使學生更深的體會到愛國情懷;又如,在講解“中國古代文化發展”時,教師可以將學生鑒賞一些古代的文化作品,通過實物來感知文化的發展,更深的了解中國古代文化。教師通過有趣的教學不僅傳授給學生歷史知識,還培養了學生歷史的素養。
2.3充分尊重學生主體,關注學生個體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教育改革了。新時期的教學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更多的是起到引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平等的交流關系。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歷史知識的滲透,不同的學生知識接受能力不同,統一的教學方法不能滿足學生的全部需求,因此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探索出合理的教學方案,使教學方案具有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歷史素養都能夠得到提升。
3.結語
任何學習習慣都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尤其學歷史的學生,我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想要完全了解我國的歷史發展,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不僅僅是依靠短短的課堂幾十分鐘就可以達到的,因此,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需要是將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歷史素養的培養同步進行,這樣才能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加深學習能力。而且歷史知識和歷史素質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歷史素質的發展是需要依賴于歷史知識的傳授,當代中學生只有學好歷史知識,才能進行整體歷史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吳偉.中學歷史教學的知識傳授與歷史素養培養[J].課程·教材·教法,2013(09):101-107.
[2]張華中.基于中學歷史教學需求的核心素養培養旨要——以時間觀念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4):55-58.
[3]何天寶.在歷史教學中把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緊密結合起來[J].安徽史學,1991(16):74-7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