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珍
【摘要】2018年12月26日,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承辦“藏新粵跨區域‘互聯網+教研深度研討交流活動”,筆者結合當天聆聽藏新粵三地教師同課異構統編教材課例《大自然的聲音》和同行專家點評,感受異域教師教學風采,汲取專家教育教學智慧,同時對統編教材解讀有深層次的思考。筆者認為:用好統編教材,語文教師就要與編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創造性地領會教材編寫思想,精準解讀教材,發揮創造才能開展教育教學實踐,從而構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教材解讀;構建策略;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統編教材體現國家意志,落實育人目標,立意高,選文精,編排美,令教者耳目一新,讓學生愛不釋手。用好統編教材,有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是推進課程教學改革的大事,也是語文教師發展專業的大事,其前提是準確把握教材特點,依托教材解讀,不斷優化教學實踐,構建高效課堂。
一、與編者對話,明確要素,確定關鍵能力
教師要與編者對話,才能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語文要素,確定關鍵能力培養。明確選編意圖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將課文定好“位”,才能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以及梳理出關鍵能力。
統編教材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除加強縱向聯系,體現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發展梯度,還加強單元內部的橫向聯系,使各板塊內容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發展。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人文主題是“我與自然”,從讀寫兩方面提示了語文要素。單元編排了《大自然的聲音》《父親、樹林和鳥》《帶刺的朋友》三篇課文,語言各具特色,蘊含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情感?!洞笞匀坏穆曇簟贩旁诘谝徽n是要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通過對自然界各種聲音的生動描寫,表現了用心體驗大自然的妙趣,為下文的學習做好情感鋪墊。
活動中,三地教師對課例的教學重點設定分別是:番禺區域陳老師的課例教學重難點為“能聯系生活經驗,體會課文中描寫聲音的詞語的生動,知道可以運用擬聲詞、發揮想象等方法寫聲音”;西藏區域徐老師的課例教學難點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大自然聲音的美妙,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及對大自然聲音的拓展”;新疆區域梁老師的課例教學重難點為“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聲音,并感受美妙的聲音,想象文中描述的聲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從三位老師的教學重難點看,我們不難發現老師們都能把握單元的語文要素設定教學重難點為“感受語言,積累語言”,這也是本單元需要培養的關鍵能力。
二、與文本對話,明確主線,設定中心問題
教師細讀文本是教材解讀的重要前提,一篇課文不管以前有沒有讀過,有沒有教過,都應該細細地讀上幾遍,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課堂上師生對話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教師要與文本對話,才能明確文章主線,確定中心問題或問題串。
《大自然的聲音》課文以清新活潑的筆調、豐富的想象,介紹了大自然中風的聲音、水的聲音和動物的聲音,并把它們發出的聲音描繪成各種美妙的樂曲。文章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說明“大自然中有許多美妙的聲音”,作為文章的總起。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總分的方式構段,用擬人的手法介紹風、水、動物。文章結構嚴謹,有助于進一步鞏固第六單元的學習重點“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課后練習的要求也是層層鋪墊的:第二題是為學生理解課文搭框架的,第三題是回顧生活積累語言,第四題是運用語言圍繞一個內容寫幾句話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感受課文的生動語言,同時積累和運用。本篇課文語句生動活潑,富有童趣。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理解品味,指導朗讀來體會語言的生動,還可以聯系生活實際,以課文句子為例進行仿寫練習等。
活動的三個課例中,三位教師都能細讀文本,教學中能體現問題導向,圍繞文本主線展開教學。陳老師的課結合番禺區“研學后教”升級版的理念,作為第一課時教學設定中心問題為“從哪些詞句看出風聲的美妙”,整節課研學味很濃;徐老師的課采用了問題串,層層深入追問,分別有“你們都聽到了大自然的哪些美妙的聲音呢”“從第二段里面你從哪里感受到風是一位了不起的音樂家”“你為什么覺得這段話體現了風是一位了不起的音樂家”等,這問題串能凸顯閱讀能力培養的梯度,整節課扎實并充滿智慧;梁老師的課緊緊圍繞“你聽到了哪些美妙的聲音”這樣問題,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和圍繞學習單進行探究,展開品悟,整節課閱讀味很濃。三個課例各有特色,但主線清晰準確。此外,課文配有一幅插圖,畫面富有兒童情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幫助學生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三位老師都能關注插圖,利用插圖緊扣生活,創設情境,不但有效點燃學生激情,更彰顯統編教材“每個角落都在說話”的編排意圖。
三、與作者對話,明確意圖,構思技術手段
實現與作者的對話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情感,要傳達什么樣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說什么”,也就是說,之所以作者這樣表達,背后一定有一些相關的因素。因此,我們只有做到與作者的對話,才能實現對文本的準確解讀,明確作者意圖,構思信息技術輔助策略。
研討活動中的三位老師能根據文章結構的特點,抓住每段的中心句展開教學,進一步鞏固第六單元的學習重點“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的語文元素,但對于作者為什么運用 “手風琴”“打擊樂”等詞語就沒有點明。我覺得:如果能揣摩到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性,這對文本的理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作者的想象不是憑空的,是有依據的。對于“風演奏‘手風琴”,我的理解是:作者之所以這樣寫,這應該與手風琴的演奏技巧有密切關聯的。手風琴是依靠風作為發音原動力的樂器,旋律、音色、節奏和諧音都與風箱運動有直接關系。再聯系文本,作者應該把宇宙看作風箱,在風的作用下發出各種美妙的聲音來。而“打擊樂”是偏向單向運動,物品受力產生聲音,這與水落到自然萬物產生聲音吻合。雖然《教師參考書》沒有這方面的資料說明,但我覺得語文教學必須與作者對話,作者遣詞造句必會有他的意圖所在。基于此,我覺得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找出中心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手風琴”一詞展開品讀,讓學生猜想作者為什么說風在演奏手風琴。接著,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鏈接手風琴演奏技巧的微課。學生有了手風琴知識的拓展,對下文的四個“不一樣”以及微風狂風的感悟就更深入了。對于“打擊樂”一詞也可以采用信息技術的輔助,感悟水聲音的美妙。與作者對話,揣摩作者意圖,不僅便于教師構思教學手段,更能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的感悟,以及從中提升遣詞造句的能力。
統編教材重視立德樹人,重視語文素養,重視讀書積淀。活動中,廣州市教研室教研員林老師說:“統編教材的每個角落都在說話,每一處都讓孩子們在學語文?!薄罢Z文是有溫度的,語文是有畫面的。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把文字變成畫面,把生活畫面變成文字的過程?!睘榇耍煤媒y編教材,語文教師就要創造性地領會教材編寫思想,精準解讀教材,發揮創造才能開展教育教學實踐,從而構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梁健偉.關于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的思考[J].教育觀察,2018(6).
[2]關翠珍.以實驗教材為主、統編教材為輔進行教改實驗[J].江西教育,1981(1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