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英
【摘要】閱讀教學中塑造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教師需要從幾個方面展開教學規劃,精選閱讀素材、創設閱讀情境、豐富閱讀活動、拓寬閱讀訓練,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構建能力、思維發展能力、文化傳承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語言建構、思維發展、文化傳承、審美鑒賞。教師在閱讀教學設計和發動時,需要緊緊圍繞學科素養基本內容展開操作,精選閱讀素材、創設閱讀情境、豐富閱讀活動、拓寬閱讀視野,都能夠從不同維度不同視角為學生帶來閱讀學習感知和體驗,促進閱讀認知的順利內化,幫助學生實現學科能力的全面升級。
一、精選閱讀素材,培養學生的語言構建能力
語文教學雖然有比較固定的教學內容,但教師還是需要對閱讀素材進行優化整合處理,以提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語文教材以單元形式呈現,教師不妨展開群文閱讀設計,對單元閱讀素材進行合理整合,為學生規劃閱讀學習的途徑。即使是面對一篇文本閱讀內容,也需要有整合處理方案,從哪里展開閱讀發動,重點難點如何突破,訓練學生哪方面的能力,這都需要教師做綜合考慮,并給出具體的調度和規劃。語言構建是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教師需要給出針對性關注,為學生提供語感成長機會,創設語言交流機會,以提升學生語用能力。
教師深入文本之中,對文本展開深度閱讀解析,找到文本生本思維對接點,這樣設計出來的閱讀教學計劃才具有更高契合性。如教學部編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梳理文本,然后為學生展開示范誦讀,最后為學生布設交流活動:秋天的雨有豐富的個性,作者從視覺、聽覺、嗅覺等角度展開描繪,你選擇一個角度進行講述,介紹秋雨的特點。在講述時,最好運用自己的語言,對秋雨進行生動形象的描述,看誰介紹得最為精當。學生拿到任務后,積極準備講述。教師跟進指導,學生講述訓練隨即展開。課堂展示階段,學生踴躍參與講述活動,課堂學習氛圍濃重起來。教師組織學生對講述情況進行專業點評,學生語言建構能力在教學互動中逐漸形成。
教師為學生布設了講述活動,讓學生從一個方面展開描繪,這樣的設計無疑是大大降低了操作難度。學生有了閱讀經歷,自然能夠順利進入講述活動之中。
二、創設閱讀情境,培養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
創設閱讀情境方式方法眾多,教師要做好精心篩選。小學生閱讀興趣調動至關重要,唯有激活學生的閱讀主動性,才能形成嶄新閱讀學習內驅動力。教師生動講解、故事引導、媒體展示、誦讀發動、問題誘導等,都能夠成功調動學生閱讀思維進場,形成嶄新閱讀學習氛圍。小學生直觀思維比較敏感,教師利用一些靈動的教輔手段,為學生提供更多直觀感知機會,其適合度更高,調動效果也會更好。
在教學《去年的樹》這篇課文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組圖片信息:這是鳥兒的日記,記錄了鳥的生活經歷。就是這棵樹,是鳥的好朋友,相約來年相見的,結果……學生對圖片信息進行細致觀察,展開文本閱讀學習。教師對童話故事的特點進行解讀,然后讓學生展開分角色誦讀活動。首先,進行角色分工,教師對每一個角色的身份進行確認。其次,對誦讀語氣語調進行定位分析,讓學生能夠順利進入角色。最后,讓學生進行彩排訓練,參與班級展示表演。學生積極報名參與,課堂演繹活動順利推開。分角色誦讀開始,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渲染了課堂氣氛,學生快速進入角色。
教師為學生布設了分角色誦讀活動,學生對這樣的演繹活動有特殊的參與興趣。在教師引導幫助下,分角色誦讀活動順利打開。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誦讀中,獲得不錯訓練效果。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展開教學設計,教學針對性更強。
三、豐富閱讀活動,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能力
閱讀學習活動設計和發動時,教師需要對學生的閱讀基礎和閱讀興趣展開全面調查,為學生設計更多生動活潑的閱讀實踐活動,特別是帶有文化傳承意味的閱讀實踐活動,對學生形成的思維沖擊更為劇烈。主題閱讀、即興演講、讀寫訓練、故事會、課堂辯論、課堂演繹等,都屬于閱讀訓練實踐活動,其訓練價值值得期待,教師要針對具體閱讀教學實際作出具體發動,讓更多學生通過閱讀實踐活動獲得閱讀認知和思想認知的全面成長。
閱讀活動形式眾多,教師需要有篩選意識,以提升活動設計匹配度。比如教學《司馬光》時,教師先將課文內容抄寫到黑板上,然后逐句逐字進行講解,讓學生結合課文插圖,梳理相關內容。當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認知之后,教師發動學生搜集古代名人故事,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展開信息整合,準備參與班級故事大會。教師引導學生查閱工具書、教輔資料,或者利用網絡信息平臺展開搜集活動,挑選經典的名人故事講述。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學生信息搜集到位,教師組織學生展開“故事大會”活動。在活動之初,教師為學生提出一些細節注意問題,要求學生用故事語言參與活動。學生進入故事講述環節,課堂學習氣氛濃重起來。有學生講述曹植的故事,也有學生講述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還有學生講述蘇秦刺骨的故事,講述者講得精彩,聽眾聽得專注。
教師為學生設定一個講述故事的任務,便將學生注意力集中起來。學生從這項活動中獲得的學習認知是全方位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化傳承能力都得到有效歷練。小學生對故事有特殊情結,教師以此作為閱讀發動起點具有較高的操作價值。
四、拓寬閱讀視野,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閱讀學習是一項系統性建設工程,教師要注意拓寬學生閱讀學習視野,延伸課堂訓練長度,發動學生展開課內課外接軌性閱讀,促使學生在閱讀訓練中塑造審美價值觀。學生閱讀具有選擇性,這說明其興趣價值取向存在差異性。教師要注意結合文本閱讀實際,適當延伸閱讀域度,為學生布設具體的拓展閱讀學習任務,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閱讀認知內化,形塑學科核心素養。
學習《金色的草地》這篇課文時,教師為學生布設了讀寫訓練任務:作者對身邊的環境有了細致觀察,才有了全新的發現,寫下了這篇文章。結合你的觀察經歷,以觀察日記的形式,寫一寫你的發現,準備班級展示活動。學生聽說要寫生活觀察新發現,頓時活躍起來,紛紛講述自己的不一樣的觀察經歷。教師給出具體引導和要求:要集中寫一樣東西,一種現象,具體介紹觀察過程,對新發現展開細致描繪,抓住其主要特點,進行條理性介紹。學生進入書寫階段。課堂展示開始,學生積極發言,誦讀自己的觀察日記。有寫大自然雨雪的,也有寫家里盆景植物的,還有寫學校里花園花朵的,教師對學生的表現給出專業點評。
教師為學生布設了觀察日記訓練任務,其契合度很高,學生都有豐富的觀察經歷,自然有話可說。學生抓住描寫對象的主要特征展開描繪,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從學生具體表現中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有極強的針對性,對培養學生的審美價值觀有重要幫助。
“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善于通過專題學習的方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通過聽、說、讀、寫、思全面推開教學實踐,為學生提供更多閱讀學習體驗,完成學科核心素養的塑造。
參考文獻
[1]郭梅蘭.小學語文課程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名師在線,2017(6).
[2]葉曉麗.核心素養視閾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廣西教育,2018(3).
[3]呂碧玲.引導語文繪本閱讀 ?提升語文核心素養[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7).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