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上猷
【摘要】中國國學文化博大精深,涉獵范圍極廣,囊括了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等方面,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聽到“國學”二字,第一時間聯想到多半是“詩詞歌賦”和“吟詩作對”。2017年《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異常火爆,備受追捧。“詩歌和遠方”再次喚醒了人們對優雅文化的渴望。語文不全等于國學,但是它絕對和國學是有著緊密聯系的,本文探討的國學范疇僅限于語文教學中出現的內容,如何把二者的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樣做的意義又何在?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問題。本文從多個角度對以上疑問作出簡要分析。
【關鍵詞】有機結合;創新形式;修身養性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走出應試教育,探尋學習古詩詞的重要意義
(一)聚焦深遠意義,感受深刻魅力
社會方方面面高速發展,在大環境下,無論是科技、醫學還是其他領域也都在快速發展,教育領域多年前就已經高瞻遠矚地呼吁摒棄應試教育,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古詩詞并不像數學、英語、化學、物理等其他學科一樣,能明顯地感覺到它們的實用性。學數學能干嗎?調侃地說,去買東西起碼會算數。那學古詩詞能干嗎?這是個很實際的問題,如果不能正確地理解這個問題,那學習古詩詞確實只會死記硬背,為了考試會填空,這就是最典型的應試教育。
古詩詞不僅僅是空洞的抒情,它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情感和歷史的最生動的載體和最集中的體現,它還和個人、歷史、政治、經濟等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和瑰寶。
經濟的飛速發展創造了物質財富的奇跡,多元化的價值取向也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其中不乏很多負能量,如價值失序、行為失范等。我國傳承了千百年的國學文化從很大意義上說起著矯正價值方向、涵養高尚情操的作用,為社會發展在意識形態的進步上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二)在語文教學中對國學文化進行深挖掘
以詩歌為例,詩歌不僅僅是詩歌。例如詩句“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描述的就是當時隋朝開鑿大運河這個歷史事件。又如陸游的《乙卯重五詩》,道出了我國古代先人怎么樣過端午節的,陳述了一些習俗。教師們在備課的同時就應該深刻地挖掘詩歌方方面面的背景文化,不光只是介紹作者簡介,然后解釋詩歌內容就完成教學了。有些詩歌飽含的深意甚至可以放到當今社會的意識形態里來討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學生學習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詩句時,教師可以結合當下做進一步的詮釋,告訴學生當今社會雖然存在巨大的貧富差距,但是我們應該心平氣和地面對這個問題,每個人的出生環境、發展際遇都不同,但是個人的發展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當活在艱困環境下時,也不應該輕視自己,做不了多大的事起碼能做好自己,本分工作,遵紀守法這就是最基本的;那當一個人成長起來具備可觀實力的時候也應該放平心態,不能把目光一味地放在名利上,有所為、有所不為,多行善或多做散發正能量的事情。
除了詩詞還有不少獨特的作品,如《尚書》《周禮》《史記》《漢書》《后漢書》,這些作品里不少提到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有些直接就是記載歷史事件或故事的。如何從語文教學中傳遞給學生這些傳統美德,還有從歷史故事中引發深意就是語文教師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了,課堂設計固然重要,教師個人的態度、角度也很重要。
二、通過多形式教學引導學生接受、喜愛、傳播傳統文化
(一)重新定位教師角色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這是教師的基本功能,自然教師不是圣人,教師說的話、教授的知識也不一定全是正確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應該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應該放低身段扮演兩種角色,第一傳授知識,第二共同學習。首先,教師給學生教授的內容都是自己多年來所學所知,并且融入了不少教師個人的見解;其次,引導學生學會這些基本知識以后,共同去探討一些比較有深意或者比較難理解的課文。教師也應該本著一種學習的態度,適當地接受一些學生自己通過學習后的反饋,學生的見解也許有他的獨到之處。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老師面對那么多學生,學生中自然也會有你的“老師”。這種相互學習有利于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更為親密友好的關系,也是為教師的長期教學打下更堅實的基礎,讓教師在學生中樹立一種更加真實可貴的形象。
(二)摸索多種學習形式吸引學生
不同的課文內容應該有不同的教學形式。古詩詞是語文課本里占有一定比重的學習內容,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介紹作者生平、作品產生時代背景,閱讀、解說或翻譯字、詞、句,有故事性的就講故事,最后是背誦。這樣的模式固然沒有錯,知識稍顯乏味,教師可在其中添加一些內容,使得整個課程生動起來,學生才會更感興趣。如可以加入詩詞朗誦比賽、學唱古詩詞改編而成的現代歌曲等方式,《月滿西樓》《竹枝詞》等都被現代人改編成了很好聽的歌曲,學生在學唱的同時相當于就已經開始背誦了,只是這種模式比看著白紙黑字的死記硬背要有趣得多。
如不少有故事性的作品《孔雀東南飛》《木蘭辭》等,教師在準備課程的同時,可以邀請班級內比較積極或表達和表演能力比較強的同學來扮演作品中的角色,事先排練好節目,在課堂上為其他同學表演。看到自己熟悉的同學表演節目更容易使大家津津樂道,而且也很容易記下作品中的一些關鍵細節,對理解作品是有很好幫助的。
再如學習完一些經典詩詞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開放性的作業,模仿一些詩詞的形式或主題,讓學生自己去創作作品,讓他們當一回小詩人、小作家。這樣的作業會讓學生更樂意去完成。
(三)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建立健全人格的真、善、美
學習任何作品最后的目標都應該回歸到終極的人文關懷,不僅是對自己,也可以是對他人。學習課文內容只是教學的目標,而教學的目的應該是讓學生能深刻感受到文中的深意,還能引發大家進一步思考現實的社會問題。
現在生活水平是越來越好,現在的學生享受到的物質條件也是越來越好,沒有吃過苦的一代人怎么樣從這種傳統的文化教育中領悟到艱苦卓絕的精神?還不是件容易的事。如學習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些描寫百姓悲慘遭遇的文章時,教師們可以跳出課文又不脫離課文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人間的疾苦。本來這種畫面他們是連想象都難以想象得到的,教師可以拿當今社會的貧富差距作為例子,如邊遠山區的學生吃不飽穿不暖,課桌缺角,課本破爛,沒有書包,只有布袋,連紙質的筆記本對他們來說都是奢侈品,更何況城里學生見慣不慣的電腦筆記本……通過種種差距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山區的同齡人如此悲慘,而自己又是如此的幸福。讓學生學會關懷弱 小、體恤他人、幫助貧苦,那么這堂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當然,教師在這類教學中也要注意把握一個度,不能把一堂語文課活生生地變成德育課,二者還是有區別的。硬生生地說道理在本人看來并不是一個好方法,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通過充分利用課堂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改變,讓自己也受益其中。“真、善、美”永遠是我們應該追求的至高境界。
三、結語
無論是古詩詞還是古代的文學作品,它們都凝聚了我們先輩的文化結晶和思想精髓。教師開發性地引導學生全力投身于傳統國學文化,服從它的訓誡,接受它的磨礪,從而提高對學生的內在修養,并對其道德和品格的提高起著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最終讓學生了解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由衷地喜愛它,受它熏陶,為它傳播,樹立自己的遠大理想和完美的人格。
參考文獻
[1]張玉萍.淺析古詩詞在現代教育中的意義[J].學周刊,2011(19).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