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聰聰
【摘 要】隨著英語課程改革的實施,傳統的作業模式已經不能與學生的發展相適應,于是,我嘗試了自由式作業,也就是學習日記。學習日記的內容可以是學習的心得體會、對學習內容的回顧與反思,也可以是生活中的經歷等,然后交給教師批閱,與教師交流、探討、分享的一種新穎獨特、自由開放、用心交流的雙向教學信息反饋作業形式。教學日記的形式不拘一格,內容豐富多彩,可以分為體驗性,知識總結型,生活喚醒型,錯題積累型等。
【關鍵詞】新型;英語作業;學習日記
1.知識總結型
六年級的英語課容量大、內容多,許多細枝末節的問題都很重要,而課堂所學到的知識往往是通過瞬時記憶所獲得,英語知識凌亂而細碎,經不起時間的考驗。這種方式,讓學生及時對所學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鏈條,從而由瞬時記憶所獲得的知識轉化為永久性的記憶,使所學知識得以鞏固。實踐證明,寫這種歸納性日記對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具有重大作用。
2.體驗型
《新目標英語》有一個特點,即詞匯量大,學生對記憶單詞本身就很恐懼,認為它枯燥乏味,許多學生就是因為記不住單詞或者方法不對而放棄英語學習。但是,如果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記憶單詞的成功的甜蜜的話,也許會讓更多學生愛上英語。于是,在背單詞時,不管你會了幾個,今天的作業就是把你今天背的教會別人,可以是弟弟妹妹,也可以是父母,甚至是爺爺奶奶,然后寫出你教他們的過程和心得。時間長了,他所背的單詞也許不足以教別人了,客觀上就要求他自己要多背些。這樣不僅能樹立他們的自信心,也可讓他們重復練習說英語,也能體會到教師教學的不易。
3.生活喚醒型
社會就是一所大學,能學到很多學校學不到的知識。有些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司空見慣,學生通過查閱書籍、采訪、看電視、觀察事物等途徑,有意識地去收集、了解、整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英語,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拓寬視野,以此激發學習新知的欲望。比如,在教授標志牌時,我要求學生利用周末,自己隨便到大街、超市、圖書館、動物園、辦公樓等搜集圖標,然后根據圖標所在的地方猜漢語意思,再查字典。到校后,現在小組內比比誰寫的多,記得多,然后班級比賽,獲勝者給予口頭表揚或頒發榮譽證書。
4.錯題積累型
大部分學生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許多題目講過、做過甚至考過了,有的還不止考過一遍,最終還是做錯了,這些錯題的背后,往往隱藏了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漏洞。那么如何彌補這些漏洞呢?凡是善于總結失敗教訓的人往往比別人多一些接近成功的機會,正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因而,整理錯題集不失為一劑良策。建立英語錯題集的必要性在于平時的練習及每次的考試,學生出現的錯誤可以說是因人而異,各不相同。有些學生是單詞沒鞏固,有些學生是語法沒掌握,還有由于句意不理解而導致錯誤,尤其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的同學錯題復現的次數更多。總之,學生的錯誤并不相同,而老師在評析練習試卷時,也不可能完全照顧到每一位同學試卷上的錯題情況,這就為建立錯題集提供了必要性。每次做完練習或考試過后,如果每個同學把試卷上或作業上做錯的原題以及改正后的正確答案寫到錯題集上,那么,同學們在復習查閱時就可一目了然,在以后的測試中,錯誤復現率便會大大降低,長期堅持定會有所收獲。
5.文化修養型
學生真正從內涵上了解一門語言,從容的跨越文化鴻溝,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閱讀英文文學原著、英文報紙、雜志等,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等方面的材料,不斷拓展視野。由于文學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導致了不同的文學現象,通過大量閱讀,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力會更成熟、更全面。如,伊甸園、諾亞方舟、最后的晚餐的文化寓意。文化因素對語言的深遠影響,離開了他們,許多英語典故將無法理解。另外,鼓勵學生關心國外大事,搜集習慣用語、名言名句、重大節日,如,圣誕節、復活節、感恩節等。所有記錄的東西要定期進行交流,談收獲,評比出“百科全書”。
6.情感交流型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教師通過學生的學習日記與學生溝通,和諧的師生關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生的日記里記錄了他哪一點沒聽懂,老師哪一段話最有趣,哪一個問題沒講清楚,哪一堂課枯燥無味,甚至還可指出老師哪一個發音不夠準確,老師對他哪一次誤會,對老師有何要求,從這些信息中,教師可看出,學生對老師的要求和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反映出教師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教師通過反饋及時的總結,改進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實踐證明,學習日記是一種較好的學習方式、作業形式,是英語課堂的延伸和補充,是教師與學生心靈的橋梁,也是師生共同成長的載體。
(河南鄭州市管城回族區五里堡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