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學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面向生產、服務一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中職學生是產業鏈上具有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廠中校”這種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提升職業素養、厚植校企文化土壤,質量提升離不開語文教學的輔助作用,文章著重分析語文教學的載體功能,探究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中職語文教學方法。
關鍵詞:校企合作;廠中校;語文教學
中職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必須順應時代需要,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構建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中職語文課程。近年來,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崗位數與求職人數的比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了2∶1以上。高素質人才隊伍的缺口,已成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大瓶頸。職業教育培養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工匠型人才,語文教學作為載體,必須打破傳統壁壘,拓寬教學空間,引入合作學習,加大語文教學對學生人文、職業素養的培養力度,改變將職業教育混同于普通教育的“教非所學、學非所用”的現狀,進而提高課堂效率,發揮語文教學在職業教育中的工具性作用。
一、 結合專業特點,發揮語文教學優勢
中職學校在追求專業教育培養技術型人才時,不能忽視語文課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廠中校”人才培養模式中,針對專業特點,通過推行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為主的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意識,發揮語文教學優勢,為核心素養培養提供教學保障。
二、 注重實際教學,拓寬教學空間
學生正確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本身就是生存發展的職業能力。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傳統以語文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成職業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立足核心素養發展,拓寬語文教學空間。傳授知識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向學生循序漸進地滲透正確的職業意識: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就為學生未來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從現代人必須具有的綜合素質能力來看,人際交往是一種必備的生存發展能力,要引導學生把交往能力建立在正確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基礎上。此外,針對學生的可塑性特點,注意在職業生涯規劃的進程中,完善優化,發掘潛能,為培養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礎。
在“廠中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背景下,學校和域內外大型企業建立起了長久的合作關系。圍繞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總要求,重新整合語文教材,制定語文教學目標,給予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上的正確引領;突出語文課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主課程這一核心,采用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的項目教學法,發揮語文的工具性作用,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企業是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最佳場所,學生具備良好的語文素質能力,有助于學生學會專業理論,適應企業崗位需求,練就精湛的職業技能,成為真正的創新型實用人才,從而更好地就業。將企業的理論和技能、經營理念、企業文化等編入語文教學目標、計劃中,對學生進行企業理念、品德要求、職業素養等方面的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促進校企合作良性發展。
三、 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
1. 以企業需求為基本依據,適應行業革新技術發展,讓學生用內心去領悟語文課的文化內涵,發揮工具性作用的同時,突出本學科領域的新技術、新方法,使學生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識為社會服務。
2. 以學生發展為本,體現教學組織的科學性和靈動性。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意識,從而提升思想觀念、道德觀念、人生理想、審美情操等綜合素質能力,權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技能、經驗及興趣,用模塊式課程結構滿足學生的學習。
四、 理實結合,注重實效
在學生的認知融入階段。主要是語文基礎課程、職業生涯規劃及專業核心課程中基礎性的內容。讓學生對所要從事的工作具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只有讓學生對于職業的態度審時度勢,才會對就業有幫助。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行業,了解行業的規則,讓學生做好克服困難的心理準備,為以后的從業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職業基本素質和職業能力教育,例如在語文拓展模塊《過萬重山漫想》一課中,通過對穿過三峽的第一人的描述,培養學生的首創精神,培養學生的“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精神。
在學生的習慣養成階段。主要是學習技能課程(含相關實訓課程)及相關的專業核心課程。以語文拓展模塊教學任務為載體,完成語文知識技能類課程的學習,比如在《華爾街的寓言》一課中,將企業文化以及從業精神有所體現,要學生去了解未來所從事行業的過去、現在,從而提升職業道德,確定最適合自己的職業以及崗位。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也是中職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分析、聯想、綜合等思維活動,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中職語文教材中不少選文具有著極高的德育美育價值,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通過對當前中職學生語文閱讀現狀的調查和結果分析,著重探究了閱讀活動中運用元認知的重要性及元認知理論與中職語文閱讀的關系。通過元認知策略的實施、具體操作程序與方法的探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散文詩《永遠的蝴蝶》和《世間最遙遠的距離》,通過視頻給課堂營造了悲傷的基調,進而引領學生解讀人物,體會情感,最后以蝴蝶型的板書總結全文。基于學生對人物形象和表達手法的把握和理解,側重“雨”的不同描寫和作者情感的變化的分析,結合課外閱讀,使學生學以致用。
五、 總結
語文教學方法在“廠中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靈活運用,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注入生機。通過在具有濃厚企業氛圍的空間中的語文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使學生掌握技術、了解生產工藝、熟悉設備流程、體驗并接觸企業文化環境,將生產性教學與教學性實踐有機結合,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從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方世梅.課改背景下如何創建高效開放的中職語文課堂[J].文教資料,2012(29).
[2]朱紹禹,傅永安,劉淼.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翟曉婷.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及對策——以包頭機械工業職業學校為例[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李源,遼寧省營口市,營口市經濟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