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飛
摘? ? 要: 生活化思維教學模式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對提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運用生活化思維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經驗及常識等要素促進課堂與生活融會貫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 生活化思維? ? 初中道德與法治? ? 教學模式
教育源于生活,只有基于生活的教育才能為之教育。現階段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將教育與生活相結合已成為必然趨勢。談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更需基于生活化思維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因此生活化思維教育對初中道德與發展教育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實際過程中,切實貫徹生活化思維模式,促使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提高學生知識內化的效率。
一、構建生活化思維初中道德與發展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教育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需要推動教育的產生與發展,教育的最終歸宿仍是生活。在新課改實施過程中,初中道德與法制教育的核心是構建能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多樣式課堂,讓學生充分發揮作用,回歸生活,在學習中感知生活[1]。初中道德與法制教育新課改以“回歸生活、感知生活、享受生活和發展生活”為理念,教材的編輯是基于生活,對當前社會面貌和時代特征進行綜合反映,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時代的發展。初中道德與法制教材,如“政治生活”、“生活與哲學”、“道德與法治”等,都散發著生活的氣息,與生活密切相關,新教材的制定與使用,讓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生活化,充滿生活氣息。
初中學生正處于“體悟生活、提升思維”的發展階段,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符合初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生活化,有效實現教學內容的具體化、生活化,提高課堂教學的活躍度,有利于枯燥知識生動化,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基于生活化思維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促使教學知識生動,易于理解,學生將知識與實際更好地聯系,用于生活,提高實踐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因此,構建生活化思維初中道德與發展教學模式既是新時代教學改革的要求,又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必然需求,具有重要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生活化思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概述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生活化是指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聯系實際生活講解道德與法治問題,將生活問題與道德和法治相銜接,把道德與法治知識與生活相關聯[2]。體現“道德與法治知識源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的思想,以此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能動性,讓學生學會使用道德與法治的思維觀察、分析社會實際問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反之,學生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觸加深,促進學生進一步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推動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進步發展。
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擁有兩層含義:一是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要體現生活,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具有指導作用,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二是課堂教學形式必須符合新時期教學改革的要求,以學生為核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主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提升道德素養,養成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同時學生憑借生活經驗對教學內容有所感知,有利于積極參與課堂學習。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現狀
據有關調查發現,當前部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未徹底貫徹實施新課改的政策制度,生活化教學思維模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未得到應用[3]。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仍為主要教學方式,一味單純地講解道德與法治知識,課堂缺少互動性,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重視,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降低教學質量。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教師對生活化教學理念缺乏理解,不能正確定位生活化教學理念,難以擺脫以往教學模式的束縛,教學中仍以教材為主,對照教材內容,照本宣科,難以正確運用生活化思維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二是教師對新課改的政策理解不清晰,未能做到嚴格執行新課改政策制度,致使難以實現以學生為主導,不能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使他們難以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因此,基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從多角度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道德與法治教育質量,具有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
四、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道德與法治知識源于生活,是與現實生活最密切相關的知識,每時每刻都能接觸感知,道德是約束人們行為的精神力量,法制則是人們行為規范的準則,二者都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4]。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認識到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將道德與法治教育和實際生活相聯系,基于生活化思維教學,構建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促使學生深切感知到道德與法治緊密連接,使其從生活化角度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對生活的感悟。因此,教師需要深挖教材,將課堂教學內容與生活資源相整合,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培養學生主動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如在對“平等、尊重與寬容”知識講解時,為了讓知識更加具體生動,讓學生體悟更加深刻,可以讓學生表演實際生活中遇到的關于平等、尊重等問題的事件,如表演在公交車上遇到老年人上車時,積極主動為老年人讓座,體現對老年人的尊重。通過具體事例向學生講解有關知識點,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在日常實際生活中應遵守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重視自身道德修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基于生活化思維,激活教學內容。
在以往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更加側重教材內容的講解,學生以學習教材為主,脫離實際生活[5]。如學習僅是單純學習教材內容,缺乏應用。因此,在課堂講解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過程中,應以學生實際生活中的案例為主,促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實際,學生易于感知,容易模仿,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實現人生價值[4]。如教育學生在家要為父母親人著想,在學校要為老師同學著想,在社會上要為他人著想,這樣才能真正回歸生活,讓學生體悟生活、發散思維,教學內容更加生活化,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三)基于生活化思維布置作業,加深道德與法治知識理解。
生活是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基礎,與生活脫離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教育缺乏生氣。因此,生活化思維的運用不僅體現在道德與法治教育課堂上,課后作業布置需要基于生活化思維,讓學生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6]。同時,布置適當課后作業,有利于學生鞏固和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因此,基于生活化思維布置道德與法治課后作業尤為重要。如在對“愛在家人間”的內容講解后,可以為學生布置幫服務做家務、看望爺爺奶奶的課后作業,要求有照片記錄和相關文字描述及感悟,讓學生通過為家人服務的行為,感受家庭的責任,家人之間的愛,并通過日記的形式進行記錄,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感悟,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五、結語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初中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新課改實施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制教育更突出,強調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與動力,促進他們綜合素養的提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實際教學過程中,施行生活化思維教學模式,實現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學生靈活運用課堂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實際生活有更深的感悟,促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理解加深,激發他們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興趣,真正實現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參考文獻:
[1]陳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讓學引思”理念的融入[J].科普童話,2017(14).
[2]黃雅芳.《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方法淺析[J].吉林教育,2017(1).
[3]王孫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誤區與對策[J].新課程導學,2017(6).
[4]莫素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6(4).
[5]陳開洲.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互動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7,3(3):131-132.
[6]許誠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建議[J].學苑教育,2017(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