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在大學英語課時減少的背景下,多維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低成本、高靈活性的自我構建旨在解決當前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挑戰和難題。本文通過三個階段的行動研究檢測多維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的可行性、優勢和挑戰。結果表明多維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用性強,靈活度高且易于操作性,適用于當前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擴展英語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關鍵詞: 多維混合式教學? ? E-learning? ? 大學英語
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16版)將大學英語基礎目標課程定為144學時—216學時,并指出“大學英語應大力推進最新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融合,繼續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課堂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的自主學習路徑和豐富的自主學習資源,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1]。
混合式教學指的是將以往面對面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有效且高效地結合起來,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2][3]。在“減時”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助于達到“增效”的教學效果和目的顯得尤為重要。許多學者、一線教師基于Blackboard[4]、Moodle[5]、翻轉課堂[6]、微課[7]、網絡環境[8]、輔助平臺[9]等嘗試將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大學英語的視聽說教學[10]、英語寫作[11]、英語閱讀[12],并從理論視角和實證研究證明了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大學英語課堂的有效性。然而,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普遍面臨的現狀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學生英語基礎薄弱、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學校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不到位”[13],以上原因使得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發展緩慢、滯后,缺少官方指導和專業教學支持平臺,當前適合獨立學院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必須具備使用成本低、靈活性高、實用性強的特點。
一、多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及理論基礎
多維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筆者基于Petra Neumeier[14]提出的設計混合式教學環境的六個參數(即模式、混合方式、學習內容和目標及作業安排、教學法、教學主體融入、學習地點)所提出的,融合了時間、空間、教學法、教學設計、教學測評和學習模式等多個維度,旨在為自行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一線教師提供可以直接應用于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的框架模式。
多維混合式教學模式以教學內容及目標為核心,基于這個核心輻射出七個維度,即教學方法、混合順序及程度、教師學生參與度、E-learning子模式、學習互動模式、時間分配及監控與測評。教學方法的維度常用的有任務型教學法、問題解決型教學法、交際語言教學法等。考慮到當前英語課時減少的狀況,混合順序和程度這個維度上的實施原則是將耗費大量時間的學習部分在教師的主導下通過E-learning方式放在課前預先學習,利用課堂時間進行監控測評和重難點講解,最后進入完善學習階段。教師與學生的參與度的維度上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尤其在E-learning階段,除個性化學習外,教師應給予詳細的學習內容、計劃和方式指導學生學習;在面對面的課堂時間,教師測評學習成果、講解重難點,答疑解惑學生在E-learning中遇到的問題。E-learning的子模式可以是一切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網絡、電子資源,諸如App[15]、QQ、微信、微課、公眾號、網絡資源等。學習互動模式主要是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時間分配上根據教學進度、安排等可長可短。監控和測評的維度是為了監控學生在E-learning的學習效果,測評應采取過程性評價,例如對成果展示、任務完成效果、問題解決狀況等進行測評。
二、研究過程及討論
本研究采用德金(Deakin)的螺旋循環式行動研究法,通過三個階段,每階段包含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四個環節研究多維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可操作性、優勢及挑戰。研究對象是徐海學院2018級非英語專業四個班級的大一新生,每班人數60人左右。E-learning可用學習設備是每位學生都持有自己的智能手機,可以在非上課時間使用學校機房。
(一)第一階段行動研究
計劃:首先要構建E-learning的互動交流和信息存儲平臺。第一階段行動研究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設定為提高大一新生的英語四級的詞匯量。考慮到單詞的學習和積累是一項長期且耗時的學習環節,混合的順序和程度維度設定為以E-learning為主,課堂面對面教學為輔。教師學生參與度維度上,以學生自我學習為主,教師負責過程跟蹤和學習效果監督。E-learning的子模式采用的是名為百詞斬的App。學習互動模式以學生個人學習為主。教學方法為任務型教學,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習慣、需求每日完成單詞學習5個—30個。時間安排是每天積累,總時間長度預期一年。監控與測評方式是要求學生在每天單詞學習之后,立刻分享上傳至班級微信群,以便于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跟蹤了解。
行動:首先,教師為每個上課班級建立了微信群作為師生課外交流平臺,以便學生每天上傳單詞學習狀況和教師反饋等。第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各自下載了百詞斬的應用到自己的智能手機上,并選取四級詞匯作為學習對象。第三,學生每天利用課外時間在自己的智能手機上通過App完成單詞學習并上傳至班級微信群。第四,教師對學生單詞學習狀況進行跟蹤記錄,對沒有完成單詞學習的學生進行督促。
觀察:學生在任務下達前三周表現積極,很多學生會超額完成任務。從第四周開始,近1/3學生單日單詞數量有所降低,在經教師提示后,狀況有所改善。通過訪談,學生表示背單詞變得有趣,每日打卡是對自己的督促,但對單詞學習過于追求速度,對單詞的掌握程度停留在基本意思層面,缺少對單詞詞性和例句的深入學習。82%左右的學生表示通過App自主學習單詞提高了英語學習興趣和動機。對教師而言,課堂上單詞教學時間的縮減騰出額外時間用于更加深入、有效的教學互動。
反思:獨立學院雖缺少官方的平臺,但是當前學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的狀況促進了移動化[15]、碎片化學習,班級微信群構建了“遠程實時交流互動”[16]平臺,解決了師生課下交流和自主學習狀況監督的問題。其次,多維混合式教學模式可操作性強,確定好教學目標與內容后,通過設定好各個教學維度,教師即可自行構建起需要的混合式教學框架進而應用于教學。
第一階段存在的問題是由于教師對學生自主單詞學習的監控方式較為單一且缺少行之有效的測評方式和后續的完善性學習,導致學生學習單詞重數量不重質量。針對這一問題可以適量增加難度匹配的閱讀文章作為測評方式提高學生單詞學習的質量和深度,促進對單詞用法的深度學習。
(二)第二階段行動研究
計劃:第二階段行動研究是檢測多維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在課本單元教學上的效果。以《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第二版)綜合教程1》中第二單元“Learning? a Language”為例,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教師按照教學目標和內容和時間安排將一個單元分成引入(2學時)、精讀課文A(4學時)、泛讀課文B(2學時)、單元習題(2學時)四個部分,因此本單元需要構建四個多維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教師學生參與度的維度上,教師主導教學各個環節,通過在線布置具體學習內容并發送學習材料,積極與學生在線互動答疑,在面對面的課堂教學上對重點知識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參與討論E-learning中遇到的問題,答疑解惑;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應積極完成E-learning中的學習內容,主動思考,積極提問。E-learning的子模式包含教師在線傳送學習材料、App輔助學習、在線信息檢索、公眾號中資源共享等。學習的互動模式以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為主。監控與測評維度上選取課本中提供的習題、課堂提問、小測試等。教學方法選取的是問題解決型、任務型、交際型語言教學等。
行動:在E-learning的預先學習階段,要求學生自行完成以下學習任務:①在線觀看并學習教師在線發送BBC制作的英語進化史短片,了解英語進化史。②思考并同舍友討論課本Get started部分的四個問題。③根據教師在線發送的音頻完成課本Listen and Respond中的多選及填空題。然后在面對面的課堂上,討論英語進化的階段和語言進化中的有趣之處,聽取學生對于課本上四個引入問題的觀點并通過深入討論的方式核對Listen and Respond聽力習題答案并對學生出錯較多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解。在E-learning的完善學習階段,將Listen and Respond中聽力文本共享給學生以便學生進行后續完善學習。
在精讀課文E-learning預先學習階段,要求學生:①閱讀Text A并課后習題。②根據教師在線發送的課文知識點,自行完成text A語言點的學習并記錄學習中遇到的問題。③跟讀教師在線發送的課文音頻。在課堂上,教師基于課后習題引導學生對文章大義和細節的探討,并通過造句等方式引導學生使用文章中的語言點。Text B與Text A類似,只是側重點在泛讀技巧上。在E-learning的完善學習階段,教師讓學生發送自己閱讀的Text A段落強化對文章的學習和理解。
在單元習題課前,教師要求學生自行完成單元習題,教師發送習題答案,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在線討論、教師在線答疑等方式預先核對、糾正錯誤。課堂時間通過互動的方式答疑解惑習題中的重難點。
觀察:首先,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按照要求完成課前的預先學習,但仍有部分學生不能按時在課前完成預先學習任務,在面對面課堂學習和討論中較為被動,學習效果不甚理想。通過訪談,學生表示這種學習方式讓自己明確地知道課外要學習哪些內容,但是由于之前學習方式更多的是被動學習,雖然教師給予了明確的指導,自己在學習時間安排上有些慌亂,導致未能按時完成作業。第二,在E-learning環節自主學習階段,很多學生不會主動提問,部分提問學生傾向于通過私信詢問教師,而不是通過班級群在線共享問題。通過訪談,學生覺得能夠在線同教師進行交流或者有問題時在線向教師提問能夠及時幫助自己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但是不好意思在班級群中咨詢問題。第三,教師對于學生課上表現進行記錄打分作為過程性測評的一部分納入最后成績明顯激勵學生主動完成課前學習和積極參加課堂討論,學生認為自己的努力得到量化記錄很公平。第四,教師在線發送的學習資料,在線交流答復等很容易被學生每日單詞打卡信息覆蓋,不斷有學生私信教師索要相關資料,教師不斷重復發送,費時費力。
反思:課本單元教學需要先行合理拆分具體教學目標和內容,根據多維混合式教學模式圖,教師可以較為輕松地自行構建起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的策略是將預先學習和后續完善學習放到E-learning自主學習環節,但是教師在E-learning自主學習階段要設計明確的問題和清楚的任務。混合式教學模式使學生的課下英語學習時間和安排變得清楚且有序,課上充裕的時間可以用于更加深刻的討論和重難點學習,提高教學的深度和質量。獨立學院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雖然較弱,但是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在混合式模式下通過引導和監督逐漸培養起來,進而促進混合式教學的應用。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E-learning學習階段遇到問題時積極在線提問、共享問題、參與討論、分享答案等。過程評價雖然是學習的外在動機,但合理完善的過程評價是很好的教學激勵和監控手段。教師需要另外建立一個信息儲存15]平臺和答疑解惑互動平臺解決學生單詞打卡導致的微信群中信息被覆蓋的問題。
(三)第三階段行動研究
計劃:針對上階段出現的信息覆蓋問題,首先要另外建立起E-learning的信息存儲和答疑解惑互動平臺。其次,根據學生在之前課上出現的發音問題,教師將本階段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定為通過朗誦詩歌Love來糾正學生的雙元音[aI]、清輔音[]、濁輔音[?]。在教學方法維度上采用了問題解決型和任務型教學法。混合順序和程度維度上采用E-learning環節預先學習,課上學習成果展示,E-learning環節完善性學習。教師與學生參與度的維度上,教師設計教學任務、課堂測評學習成果、為學生答疑解惑;學生在E-learning環節完成預先學習和小組任務、課上展示成果、課后進行完善性學習。E-learning的子模式采用的是在線資料共享、App、公眾號。學習互動模式維度是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時間分配維度是一周左右的預先學習和兩課時的課堂展示與發音糾正。監控與測評維度是針對學生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的成果展示進行評分。
行動:第一,教師通過面對面建群的方式又建立了一個班級QQ群,在班級QQ群中的文件按照單元和主題建立了文檔,并把先前使用的資料和需要用到的資料存儲其中。教師向學生明確表示班級微信群僅用于每日單詞學習或者其他學習任務打卡,班級QQ群用于布置作業,共享學習資料的信息存儲和在線答疑解惑。第二,教師將名為英語口語的APP共享給學生,并指定學生學習其中一位美國老師講解雙元音[aI]、清輔音[]、濁輔音[?]的視頻并將Love這首詩歌的音頻和文本分享至班級QQ群文件中。第三,教師提前在課上分配小組,要求小組合作練習詩歌。第四,在一周后的課上,學生以小組朗誦的形式呈現學習成果,教師根據小組表現進行打分并總結學生的普遍性錯誤,進行再糾正。第四,課后讓學生單獨完成詩歌朗誦并將音頻上傳至班級QQ群中。
觀察:由于手機系統差異導致有些同學手機無法下載教師分享的APP,教師重新提供了網絡資源解決了這一問題。學生普遍喜歡本階段的學習形式,對合作學習熱情較高,從課上成果展示來看,大多數小組進行充分的練習,練習充分的小組發音錯誤較少,個別預先學習不充分的小組發音錯誤較多。課上糾正過后,后續完善性學習后,學生上傳的單人詩歌朗讀發音改善較大。
反思:在使用APP進行學習時,教師應注意因手機系統差異帶來的資源缺失問題。有創意的活動設計和恰當的合作學習有助于增強混合式教學效果。除自主學習以外,合作學習方式也是對學生在E-learning學習階段的督促,后續的完善性學習有助于強化學習效果。就教師而言,由于班級人數過多,批改和反饋課外作業的工作量過大。
三、結語
第一,多維混合式教學模式最大化利用了當前的網絡、學生自有移動設備、社交軟件、App等,為獨立學院教師自我構建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提供了可以直接應用于教學的框架模式。多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是易于構建,應用時的自由度和彈性較好,使用成本低,實用性強,既可基于課堂為中心進行教學設計,又可實現去課堂中心化。多維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E-learning激活了課堂外的有效學習,課下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結合課上面對面高效、有質量的互動交流擴展了英語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
第二,多維混合式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教師要熟悉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基礎理論,以便更加靈活地運用多維混合式教學模式自行構建混合式教學。②教師需要具備E-learning相關的技術操作能力,能夠利用社交軟件和App等搭建E-learning的“互動交流”和“信息存儲”16]平臺,進行E-learning階段的學習任務發布、資源共享和維護等。③教師要具備檢索、篩選和整合E-learning資源的能力以優化和更新E-learning階段的學習資源。④因為混合式教學模式革新了傳統教學法,教師要具備靈活運用諸如任務型教學法、問題解決型教學法、交際語言教學法的能力以便設計有針對性、有趣味性的教學活動。⑤教師需要付出更多課外時間與學生互動,答疑解惑學生在線提問,監控和測評E-learning階段的學習狀況和效果等。
第三,多維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中同樣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①獨立學院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如何引導、培養和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使其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②如何有效利用監控和測評維度和過程性評價對自主學習效果進行監控有待進一步研究。③學習互動模式維度中的合作學習同樣非常重要,如何有效、合理、科學地促進學生間的合作學習值得進一步研究。④當前獨立學院“大學英語”課程班級規模過大,雖可以應用多維混合式教學模式,但教師面臨比以往教學模式花費更多課外時間和工作量,適當縮減班級規模才能有助于混合式教學在獨立學院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守仁.《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要點解讀[J].外語界,2016(3):5-13.
[2]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9):37-48.
[3]Singh, Harvey. Building effective blended learning program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3(6):51-53.
[4]齊紅,符祝琴. Blackboard平臺支持下的大學英語混合教學模式的實證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3):84-87.
[5]夏莉.基于Moodle平臺的大學英語混合教學模式的實證研究[J].職業時空,2011(6):164-166.
[6]李瑩.基于翻轉課堂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115-118.
[7]劉鳳娥.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英語廣場,2017(1):72-73.
[8]李建軍.基于網絡環境的英語混合教學模式探析[J].英語教師,2015(17):97-99.
[9]喬嬌.以句酷批改網為輔助工具的英語寫作混合教學模式[J].文學教育,2016(8):94-95.
[10]劉小梅.新型混合式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的探究——以北京化工大學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6(26):100-106.
[11]張文曦.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英語寫作過程教學法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科學,2014(4):40-43.
[12]顧佳希.基于網絡的大學英語閱讀混合教學設計[J].學理論,2012(11):188-189.
[13]王蓮芬.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策略研究[J].高等教育,2017(11):178-179.
[14]Neumeier, Petra. A closer look at blended learning—parameters for designing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J]. ReCall, 2005(17): 163-178.
[15]盛世玉,黃銳.英語移動學習現狀調查個案研究——以《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為參照[J].集美大學學報,2018(4):32-37.
[16]袁平.論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8(3):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