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培松
摘要:文字的書寫藝術,隱含在它的起源及其歷史發展中。甲骨文與金文作為漢字書寫藝術的先祖,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不僅促進了漢字藝術的發展,而且也加速了書法藝術的出現和演變,對人們的審美觀念和書寫要求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文章中通過對甲骨文與金文的風格、文字特征、書寫技法等各方面來進行分析,比較它們的異同,探究其發展歷程和對后世的深遠意義,以及后人對其書寫技法的繼承與發揚。
關鍵詞:甲骨文;金文;比較
一、甲骨文與金文書體的異同點
甲骨文與金文相比較,不同之處大概有以下這幾點:(1)從文字的進化程度看,甲骨文象形意味尚濃,如:月,山,水,田等。因甲骨文以刀刻為主,所以線條細瘦,很難表現出更多象形意味的文字,如殷商武丁時期的《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而早期的金文比甲骨文更具象形意味,金文多以鑄造為主,筆畫粗細多變,字型亦豐滿,更能體現出文字的象形意味,其規范美、裝飾美、象形美都遠遠超過了甲骨文,如西周昭王時期的《令簋》。(2)從使用的工具上看,甲骨文用刀或利器契刻于龜甲和獸骨上,有的刻辭以單刀契刻而成,筆畫線條纖細,如有需要肥筆和圓轉之處,一般也是重新起筆,或刻成方折筆,如殷商武丁時期的《四方風名刻辭》。也有的是雙刀深刻,古樸醇厚,具有濃重的書寫意味,如殷商帝乙帝辛時期的《宰豐鹿骨匕刻辭》。而金文是用范模澆鑄而成,其筆畫線條成倍變粗,轉折處過渡圓渾,不帶棱角,如殷商文丁時期的《司母戊方鼎》,當然也有刀刻的文字,甲骨文書風大多為纖巧清俊的,金文書風則多為茂密圓厚。(3)從創作方法上看,甲骨文的刻寫比較隨意,字的大小多依筆畫多少而定,筆畫繁則字型大,簡則字型小,結體自然。布局章法上多依形布勢,行款長短參差,似乎漫不經心,如殷商武丁時期的《牛骨刻辭》;還有一些字型卻相差無幾,布局章法整齊,行款清晰,如《干支刻辭》。早期金文還延續了甲骨的章法,隨意布勢,如《何尊》,而進入中后期則多匠心安排,尤其是西周晚期,進入了金文大篆的成熟時期,字型較為規整,文字大小統一,行款齊整,章法上下齊平,井然有序,如西周孝王時期的《十三年興壺》。
二、甲骨文字的特征及后人的書寫技法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屬發展得較為嚴密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其主要特點有:(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實物的特征,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一。(2)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大小決定其繁簡。因此,一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導致異體字非常多,有的單字甚至有幾十個寫法,也有的單字可以占上幾個字的位置,形態上有長、有短、有粗、有細。(3)因為甲骨文字獨特的契刻方式,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有方頭尖尾的,也有尖頭尖尾中間粗重的。
甲骨文以簡單線條構筑語言符號的能力是源于商人對現實世界的抽象概括。甲骨文由單刀刻成的線條,以及這些線條構成的文字,還有因人而異的風格,使甲骨文形成了豐富多姿的面貌,這些對書法藝術的發展是至關重要。書寫文字這種意識的推動,使書法藝術逐漸發展起來,而甲骨文個人風格化的傾向,則為書法藝術登上歷史舞臺夯實了基礎,商代甲骨文契刻的藝術傾向尤其值得我們注意。
早期的甲骨文學者兼書法家如羅振玉書寫的甲骨文字都僅僅注意字型的正確與否,在技法上則基本借用傳統小篆筆法。所謂小篆筆法,實際上是唐宋以來的好古之士摸索出來的一種篆書寫法,其線條起收筆都內斂而不外露,行筆平穩而無倚側,中鋒用筆,有濃郁的圖案意味。用這種并無甲骨契刻特點的線條來書寫甲骨字型,顯得過于平實而失去甲骨文奇崛古拙的風味,即使能做到字型正確,但也很難讓人體會其中的韻味。此外,早期的甲骨書家過于注重單字的結體,很少關注整版的布局。雖然謀篇布局的概念是后世書法家的發明,但古人于不經意之中已下意識的在甲骨刻辭中創造出了文字行篇以及字型方、圓、大、小之間的揖、讓、拱、輔關系,這是后世書法家們所不可及的地方,古人出于本能,所以能自然而然,后人出于安排,所以往往顧此失彼,捉襟見肘。甲骨契刻文字之美,在很大程度上與其通篇結構有關,早期甲骨文書家在這方面的疏失,不能不說是甲骨文書法的一個遺憾。
三、金文字的特征及后人的書寫技法
西周銘文具有下列特點:(1)起筆、收筆、轉筆多為圓筆,筆畫圓潤。這也成為后來篆書用筆的基礎。(2)文字的結構比周初金文更加緊密、平穩,字形比較有規律性。這也為以后文字的統一奠定了基礎。(3)章法上比較講究字距行列。有的嚴整規矩,有的顯得疏朗開闊。
春秋戰國金文的特點:(1)筆劃的取舍經過精心安排,別出心裁,字勢瘦長,婀娜多姿,強調豎劃的曲動,以流美勝。(2)銘文多鑄造于器物外部最顯眼的部位,出于一種讓人欣賞的目的。(3)因地區不同而使得各國文字風格各異,極具裝飾化,形成了春秋戰國時代所特有的唯美主義裝飾文字,脫離了書寫意味。
金文書寫技法在西周和春秋戰國形成了兩種不同面目:
一種是清代的西周金文,書寫利用回鋒、藏鋒、中鋒、枯筆、飛白、漲墨、提按頓挫等技法,幾乎發掘完了毛筆在宣紙上運動的各種可能性來表現西周鑄造文字的樸拙、厚重以及銹蝕、殘破所傳達出來的特殊美感,筆法上主張重、拙、壯而不避殘、爛、斷,以書寫西周金文著稱的書法家有吳昌碩、黃賓虹等人。
另一種是取法春秋戰國時代的金文作為書法創作材料,而在這方面的書法家甚少,只有秦孝儀和徐無聞。春秋戰國時代的金文字體的怪異,造型奇崛無律可尋,以變化極大的字型和富于圖案意味的結構著稱。春秋戰國金文的特點是大多偏于傳統書寫小篆的筆法,只是在局部加以特殊處理,從而組成春秋戰國金文的字型。春秋戰國金文的藝術形態上的多樣化是一個重要的寶藏,對于我們如何發展現代的書法技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秋子.中國上古書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潘德熙.篆書技法指南[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