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巧玲 徐琦 周群
【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校園網絡貸款業務迅猛發展,在滿足學生資金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諸如“裸條借貸”“欠貸自殺”等影響惡劣的事件。本文透析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大學生“校園貸”的問題、監管與整治,并希望通過研究能夠提出后監管時代解決“校園貸”問題的對策與思考。
【關鍵詞】校園貸;互聯網金融;監管
近年來大學生校園網絡貸款業務迅猛發展,比如P2P網絡貸款平臺,提供個人小額借貸;擁有電商背景的借貸平臺,提供小額透支信貸;分期購物平臺,提供分期購物服務。民間金融機構且多數為互聯網消費金融機構,且因更多元的信貸產品、更便捷的操作流程,以及與消費購物幾乎無縫銜接等優勢而實際上主導了校園信貸市場。“校園貸”的野蠻發展引發諸多社會問題。因此如何監管和規范“校園貸”問題是非常值得高校和社會去思考。
一、“校園貸”產生的原因
(一)大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由于知識不足,缺乏辨別事物雙面性的能力,當代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并不理性,表現為喜歡追求時髦、攀比,而且存在貪慕虛榮、超前消費等不良的習慣。筆者對所在高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75.77%使用校園貸的大學生用于購買超出經濟能力的產品,例如高檔服飾,名牌鞋包、手機等。一些家庭生活條件差的大學生,為了能夠趕上周圍同學生活質量而產生攀比心理,由求實轉化為超前消費。部分大學生有創業、留學等大量資金需求,這一系列因素均促使“校園貸”快速發展。
(二)傳統銀行業信貸市場有縫隙
銀監會在2009年6月正式下發通知,對大學生申請信用卡進行了限制,信用卡開始逐步退出大學生金融借貸市場。銀行向大學生發放的一般都是持續時間比較長的貸款,特別是助學和創業方面的貸款,可能無法滿足銀行即時需要支付的負債,不涉及學生的日常生活,從而造成流動性缺失。銀行轉移校園重心后,互聯網金融公司進駐市場,實現了快速發展P2P校園貸業務。在互聯網金融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金融平臺例如螞蟻花唄等占據了大半壁江山。據本次調查,接近一半以上的學生主要使用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等電商分期付款服務。銀行想要從這些互聯網金融產品手中分得利益,就必須相應的要提供更優惠的借貸條件。
二、“校園貸”存在的問題
(一)從資金需求者學生角度來看
校園貸在一定程度上會養成不良消費觀和滋生惡習。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可知,六成以上的學生每個月從父母那里獲得的月生活費在1000—1500元。若學生對于非生活必需品有強烈的購物需求,那么父母給予的生活費肯定滿足不了他們的生活需求,校園網貸平臺就給這些人提供了資金渠道。
部分大學生處于盲目的超前消費,加上對借貸知識缺乏了解,導致大學生并不是很清楚具體的還貸費用、了解逾期還款后果。部分學生在陷入校園貸的陷阱后,不僅償還超出法定最高貸款利息的高利貸,還遭受到威脅、恐嚇等不法手段的侵害,但他們缺乏法律維權意識,不知如何拿起法律武器,或者羞于告知事情經過等原因,使他們大多數默默承受非法侵害。
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容易選擇不誠信、不牢靠、不正規的校園網貸平臺,進而在并沒有了解真實全面的網貸信息的情況下就盲目貸款。由于借貸的申請程序簡單又缺乏相關審核,還存在盜用身邊熟悉的同學的基本信息去借貸,這種“被貸款”現象,使得學生承受被網貸平臺欺騙、套路的風險。
(二)從資金供給者網貸平臺角度來看
貸款機構的開設缺乏嚴格條件限制。近年來,校園貸發展迅速,由于沒有明確的文件和措施來規范貸款機構行業主體,無法嚴格審查平臺主體是否具有辦理業務資格,是否具有經營能力以及其信譽狀況。便給一部分不良貸款機構帶來可乘之機。其中一部分貸款行業主體喬裝成校園貸平臺,而實際卻是高利貸,給貸款交易帶來了潛在的危險性。
校園貸行業市場審核不嚴。一些不良網貸平臺宣稱無需抵押擔保,三分鐘到賬等很多誘惑性的條件,學生在一些校園網絡借貸平臺上注冊,利用學信網數據、學生證、身份證,以及常規聯系人信息,通過電腦或手機操作,便可在各大校園貸平臺上實現借貸業務。但是他們看不到校園貸平臺背后的變相收費,如違約金、逾期利息等問題,最終陷入了高利貸的深淵。
校園貸貸款費率不明,隱形擔保。一些不良網貸平臺往往只宣傳分期產品或小額貸款的低門檻、零首付、零利息等好處,卻弱化其高利息、高違約金、高服務費,甚至隱瞞或模糊實際資費標準、逾期滯納金等。看似免息、低息的平臺通常高達20%以上,成了“高利貸”,逾期后每日費率最高與最低相差達60倍之多。很多大學生因為一時沖動購物而選擇貸款,最終要償還的“本息和”相當于貸款本金1.5倍,甚至更多。分期平臺并非真的“免擔保”,大學生申請過程中提供的家庭住址、聯系方式等信息,實際上就是隱形擔保,如不能按期還款,某些平臺就會向貸款人的父母、同學、輔導員催款。
三、規范“校園貸”的對策建議
(一)高校的導向教育
高校要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消費習慣,認識校園貸的實質,使大學生盡可能避免盲目的借貸行為。高校可以開設金融安全知識相關課程、講座,利用校園網站、校園廣播、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形式向學生發布有關校園不良網貸的最新預警提示信息。高校輔導員、班主任要積極發揮作用,例如通過主題班會提醒學生關注網絡貸款存在的問題,妥善保護好個人信息。一旦發現學生有借貸逾期問題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協助家長盡早還清貸款。高校在實行管理與服務職能的過程中,將學生信用信息納入進來,構建大學生信用體系,是加強學生管理的有效手段。
(二)學生的自我控制
學生應養成正確的消費觀,不虛榮攀比,防止沖動消費。如果資金不夠用,平時可以參加勤工儉學緩解壓力。大學生應注意對自己個人信息的管理,無論是身份證、學生證還是支付寶、銀行卡賬戶,都不宜隨便透露給他人。大學生要強化法律意識,知道什么行為是合法的是受法律保護的,明白參與校園貸自己的權益卻被侵害時,應如何維權。作為大學生不要參與不良校園網貸,不宣傳網貸,不觸碰法律這條紅線。如果深陷網貸陷阱,一定要尋求警方的幫助,尋求法律的保護,不可走向極端,有太多年輕的生命因為校園貸而結束。
(三)政府加強對校園貸的監管
國家要從頂層設計上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明確校園借貸的業務邊界。形成針對“校園貸”的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明確各監管部門的業務范圍和職責,避免互相推諉,確保監管到位。為切實規范校園貸管理,杜絕校園貸欺詐、高利貸和暴力催收等行為,未經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不得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對因校園貸引發惡性事件或造成重大案件的,教育主管部門要倒查倒追有關高校及相關責任人,發現未開展宣傳教育、排查處置等工作的,予以嚴肅處理。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各高校要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本地本校工作分層對接和具體落實,加強風險警示、教育引導和校園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劉詩姝,張越,章航,季夢怡,張懿.大學生校園貸的認知及其外因內因分析[J].金融經濟,2018(6).
[2]蒲曉華.校園貸發展現狀及管理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8(18).
[3]劉海怡,張鵬,謝先達,傅旭雯,錢辰陽.大學生校園貸法律問題研究——以P2P借貸平臺為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