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枝
【摘 要】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甚至缺失的現象,通過開展紅色文化考察、調研、記錄等活動,組織開展紅色展播、紅色參觀和紅色旅游,讓學生走進革命紀念館、革命烈士陵園、重走紅色路線,在紅色教育基地和紅色遺跡遺址區域深入體會紅色內涵,通過“重走抗聯路”等精品活動和紅色展演等內容,體會紅色人物的成長經歷,讓學生切身地感受紅色文化的巨大魅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實踐教學
1.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
1.1 從理論上系統梳理遼寧紅色文化。按照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四大歷史時期,發掘遼寧紅色文化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發揚紅色文化先天的育人功能,提煉其中的文化精粹。
1.2 實地錄訪遼寧紅色文化遺址遺跡和典型人物。利用假期、周末開展遼寧紅色文化調研,尋覓曾經活躍在遼寧廣袤的崇山峻嶺中的抗聯英烈蹤跡之路,采錄英?;蛴⒘液笕恕Mㄟ^行走于深山密林、溝坎河叉,采取錄影、實物圖片、史志資料、走訪、座談、重走抗聯路等方式,采集遼寧紅色文化經典。重點影像記錄本溪縣磨石峪村鄧鐵梅將軍故里、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西征會議遺址、楊靖宇紀念館、草河掌鄉和尚帽子山宋鐵巖犧牲地、堿廠街抗聯遺跡、普樂堡政府史志辦等數十處抗聯遺跡遺址等遺跡,采集豐富的遼寧紅色文化史詩資料,豐富高校思政教育的紅色文化素材。
1.3 系統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教學。理論教學方面,通過“思政+”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各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之中,通過制定教學大綱、授課計劃,規定相應的授課學時,集體研討授課內容,教學采取校內外專家聯合授課的方式;在實踐教學方面,采取模塊化的教學方式,學生利用假期走訪遼寧省內外紅色遺址遺跡開展調研,匯集調查影像資料、圖片資料和文字材料,學生利用地域優勢不斷豐富紅色文化的內容,在實踐中不斷深入領悟紅色文化精神實質;通識教學方面,通過背包行走的方式,影像記錄紅色文化。將采集到的錄影、實物圖片、史志資料、走訪、座談、重走抗聯路等影像及文字資料和相關的紅色文化經典與紅色文化實景材料,根據模塊教學需要,歸納梳理融合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
1.4 充分利用“互聯網+”模式傳播推廣遼寧紅色文化。通過學校的大力支持,通過馬克思主義學院現有的電視墻,可以在課余時間和周末滾動播出“行走的思政”實踐成果和地域文化采風內容。
2.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要解決的主要教學問題
2.1 應對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挑戰。我國正處于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的重要階段,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艱巨的挑戰,如何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是每一名思政教師需要深入考慮的問題。紅色文化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能夠為大學生營造一種接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氛圍,有效應對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挑戰。紅色文化教育不僅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得到落實,而且能傳承紅色文化經典,使得民族根脈綿延不絕,最終構建民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2.2 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空洞說教多的問題。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授課教師不能單純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各個原理,需要通過生動而鮮活的實例證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紅色文化能夠比較集中地反映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思想、執政理念、意識形態、價值取向、工作宗旨,同時也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價值認同,也能夠很好的用實踐去證明理論的正確性。因此,紅色文化可以拓寬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深度和廣度。
2.3 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流于形式的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實踐環節薄弱甚至缺失的現象,成為影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實踐教學通過大量的實地考查、采集、錄制、編輯等方式獲取素材,并漸進式融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和實踐課之中,可以為枯燥的理論講解帶來豐富的案例支撐,擴展和延伸理論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同時也豐富了實踐教學的內容。開展的紅色文化考察活動,組織開展紅色參觀和紅色旅游,讓學生走進革命紀念館、革命烈士陵園等地,在紅色教育基地深入體會紅色精神,通過重走抗聯路,體驗先輩生活,讓學生切身感受紅色文化的巨大魅力。
2.4 解決思政教學與文化傳承的深度融合。板塊化梳理地域紅色文化,并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既源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在需求,又源于地方性大學的應用型特點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軟環境的需求,因此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可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特色,同時也可以更好的挖掘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促進地方紅色文化特色發展。將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本地文化與思想政治課融合的創新,是文化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學方法的積極探索。梳理地域紅色文化,推廣地域紅色文化中的品牌,如遼河文化、關東文化、清滿族文化、制造業文化、英模文化、紅色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方言等,都可以打開本土文化的視界,提升本土文化的影響力。
3.結論
3.1 思政理論課專題化,創新開展“思政+”、“激情教學”及“精彩雙顧”教學模式。思政課以文件形式全面采取專題化教學。在專題化教學基礎上,開展“思政+”教學——思政專題教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講座,四門主干課均增加1至2場優秀傳統文化講座。同時開展“激情教學”模式,在教師的引導下,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使教學在學生“想學”“愿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如開展“愛國主義”激情教學、黨日激情教學等。所謂“精彩雙顧”,即思政教師與校外聘請專家、思政教師與校內學生工作負責人、思政教師與思政教師互動的模式解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
3.2 思政實踐課模塊化。創新開展遼寧紅色文化主題實踐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春秋小長假、寒暑假布置學生帶著實踐任務通過實地考查、采集、錄制等方式獲取素材,以視頻、微電影、電子圖集、文本集等方式展示內容,以光盤、校編讀本的方式呈現成果,將散落于鄉土民間之中,具有濃郁的遼寧地域色彩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梳理,并展示推廣。
3.3 思政核心通識課特色化,創新開展“行走的思政”教學模式。通過背包行走的方式,影像記錄遼寧紅色文化。探尋為國捐軀的英烈生命軌跡,尋覓曾經活躍在遼寧廣袤的崇山峻嶺中的英烈蹤跡之路,采錄英模和英烈后人,根據模塊教學需要,歸納整理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激活教學方式。
3.4 搭建思想政治理論課“1+1+1”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改革,構建“1+1+1”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形成1種特色,理論教學采取專題+講座的“思政+”教學模式,將優秀傳統文化、遼寧紅色文化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構建1個模式,實踐教學模塊化,將四門思政主干課實踐環節優化組合提煉,形成1個系統的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并融入遼寧地域文化,模塊化推進。完善1個體系,建設1個以遼寧紅色文化為核心的特色思政核心通識課體系。
【參考文獻】
[1]馬靜.淺議大學紅色文化育人及實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7).
[2]胥青.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J].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6).
[3]汪立夏.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其實現:以江西省高校紅色文化教育進校園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7).
[4]李麗.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程教學的思考——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為例[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5(6).
[5]張智,王芝華.地方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以湘南學院思政課程改革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