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文友
【摘 要】信息技術就是利用現代互聯網科技,將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通過文字、聲音、圖像、視頻及動畫等方式完美結合后展現出來,使抽象的圖形、復雜的公式定理等問題更為具象、直觀且立體的展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為促使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高效應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還要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并將其運用到小學數學的教學活動中,更好的服務于學生及教學。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教學創新
一、引言
在現代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作為新型的教學手段被教師和學生所認同,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它有效降低了數學學習的難度和枯燥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也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綜合應用能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二、現階段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了在實施信息技術運用過程當中出現了諸多影響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技術的運用推廣,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表現為信息技術的運用僅僅停留在表面,僅僅是通過觀看多媒體教學視頻、進行電子屏幕演示等簡單的信息技術運用來完成數學教學活動,不能夠深層次地進行用途發掘;其次由于教學資源的限制導致了在信息技術運用過程中,硬件設施以及軟件設施都無法得到滿足,一方面受學校資金的限制,學校無法針對學科教學進行大面積的信息技術設備的配置,信息技術運用無法得到保障,一方面受教學大綱的影響對于信息技術的引用沒有做相關的教學規定,在課程設置上無法將信息技術在適當的時候引入到教學過程當中;最后,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沒有養成運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對于相關信息技術設備的使用缺乏技能培訓,從學生的角度來講,小學階段的學生從年齡上、學習接受能力上都相對較弱,無法對信息技術產生興趣和認識。
三、信息技術支持的小學數學教學創新
(一)備課方式的創新
教師備課決定著一堂的成功與否。教師不但要對教材詳細研究,還應該收集整合相應的網絡信息資源,以形象逼真,富有動感的環境和片段,來更好地講授新課,讓學生在多種感觀刺激下,較容易的理解和掌握課堂內容。怎樣才能將教材和網絡資源有機結合起來,并能根據學生實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具體預設教案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主次分明
網絡資源浩如煙海,而課堂時間僅有40分鐘,所以在選用圖片、動畫、視頻等信息資源要的針對性,讓學生過目不忘,同時與教材內容相得益彰。
2.難點突破
一堂課的教學難點,往往是與學生已有知識有一定的差距,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困惑。因此在制作課件時要對學生循序漸進,直觀形象,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并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師生互動
一堂完美的課,在于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融氛圍。在圖片展示時,不但要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是知識點的呈現形象直觀,更重要的是要把新舊知識連接和融合起來,讓學生“進入情景”,感受“妙意”,心有所疑,聯系新知和舊知及日常生活實際去解決問題,自解所惑。
(二)課堂學習的優化
1.運用信息技術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
小學生一般喜歡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和諧的教學環境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進而激發學生興趣,使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在運用信息技術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時,教師應該多與學生溝通和交流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哪些興趣愛好等來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此外,還應該對數學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將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保證有趣、和諧和有效的教學環境。例如: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制作微課,讓學生課前根據微視頻提前預習新知識,課前5分鐘讓學生分小組合作,討論自己所預習的知識,進而創設出和諧教學環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也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2.活用信息技術,增強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
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制造出數學就在身邊的情境,拉近小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中除掌握基礎知識外,還應養成自主學習,交流探究的習慣。教師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靈活的結合起來,教學內容進行了合理梳理與組織,便于學生掌握。還可為學生布置與數學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加強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筆者使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菜市場買菜的場景,在交易過程中涉及到加法與減法,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對“100以內的加法與減法”有了初步了解。其后,對加法與減法的運算法則進行了解釋,在授課結束后,組織學生圍繞菜市場買菜的主題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在游戲中學會運用加法與減法,同時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還加強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小學數學課后拓展,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不能僅圍繞課堂教學,還應該適當進行課外拓展。在課堂教學后,教師布置相應的作業,并鼓勵學生通過多媒體網絡平臺進行學習和自我測試,更好的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水平,從而選擇相應的鞏固練習進行鍛煉和加強。一般而言,學生可以借助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QQ、微信、E-mail等網絡平臺進行溝通交流,對當天所學內容進行二次理解,進而轉化為自身知識儲備。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工具對其學習情況進行評估,并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指導和總結,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例如,在“多邊形的面積”這一節教學中,教師布置了其他類型多邊形的面積計算題,課后師生可以利用班級微信群在線上交流,教師先對課堂中知識點進行回顧,然后學生就課外題分享各自的解題思路;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答案進行評議,并給予適當的指導,幫助學生修正錯誤,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促使學生掌握解題技巧,從而提高解題能力。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借助信息技術整合小學數學知識點,豐富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的教學資源,并且能夠更加貼近于學生的現實生活中,讓學生能夠通過教師對小學數學的講解而靈活的運用到生活中,增強學生在小學數學中的實踐操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馬繼明.農村小學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05:163-164.
[2]劉曉丹.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影響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28:136-137.
[3]王國淑.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多媒體信息技術應用優勢與實施[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