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懿芳
摘要:中職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應本著“立德樹人”原則,展開混合式教學。結合教材,課堂訓練,形成學生交際認知素養;改革教學,重構體系,確保學生素質整合;實踐訓練,強化印象,實現學生能力對接。從而提升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 ?混合式教學模式? ?口語交際
學生經過中職三年學習,將踏入社會。在日后工作中,要面對各級層面的商討、發言、交流、洽談,無一例外需具備良好的交際能力。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和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提出 “立德樹人”的要求,中職語文教學應以口語交際能力為基礎,提高核心素養。
一、中職語文口語交教學模式概念及現狀
(一)概念界定與內涵
工民建專業口語交際能力目前學術界沒有具體界定,但出現最多頻率是“口語交際能力”。美國社會語言學家Dwell Hymes指出,“交際能力不但包括對語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還包括對在何時何地、以什么方式恰當使用語言形式進行交際的知識體系的理解和掌握”。而戴爾卡耐基在《語言的突破》一書中指出:“任何人都沒有天生的演講能力,當眾說話是培養這種能力的第一步。”葉圣陶先生認為:“聽、說、讀、寫四項缺一不可,學生都得學好。”可見口語交際是所有交流手段中最常用的,學生不僅應該具有語言閱讀和寫作能力,而且具有口語交際能力。
(二)地位及功能
《語文課程標準》把“口語交際”正式列為中職文教學五大目標領域之一。《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中職語文不僅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還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語文從聽說教學向口語交際教學的發展轉變決不僅僅是稱呼上的變化,其中蘊涵著中職語文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發展取向,對語文教學提出新的評價標準。
(三)教學現狀與定位
目前中職教學中對口語交際的理論概念敘述部分過多,實踐訓練不夠,評價標準不夠明確和統一。在對我市中職學校語文教師發出的調查問卷統計顯示,認為口語交際課可有可無的占15%口語交際教學認為重要卻未開設的占56%,認為很重要并開設此課的僅占29%,。即便開設了口語交際課程,授課的40分鐘里,老師對交際理論的傳授要花費10分鐘,案例分析花費43%的老師要花10分鐘,僅剩余50%的時間供學生練習。針對這種情況,口語交際教學的目標要服從中職學校培養目標,教學適應專業調整,以崗位語文能力為根本,制定出相應的教學計劃,選編教材,強化實踐教學,更新教學內容,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和完善學生成績考核測評方法。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能力以適應社會需求。
二、研究方法及步驟
結合我校工民建專業教學中語文應用交際教學實踐,具體通過三個學年教學,我就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問題探討如下:
一學年:結合教材,課堂訓練,形成學生交際認知素養
(一)情境教學法應用,創建生活化課堂,使學生勇于交際學習
教師應該創設生動的交際情境,把學生引領到特定的情境中激發其表達欲望,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體驗。使用實景帶入、制作道具、繪制圖畫、陳設實物、媒體播放數字資源等渲染氣氛,通過師生語言描述或表演將學生帶入口語交際情境中。我在教學中盡量貼近實際生活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覺。讓學生發現自己的能力,勇于進入交際活動。在《工藝流程介紹》一課中,我利用親自參與制作的中國大學慕課平臺慕課《柯小南帶你做工藝流程》慕課視頻,通過主人公柯小南在介紹手機膜制作流程創設情境,熟悉的人物情境很快將學生帶入學習氛圍,學生紛紛發言為小南出謀劃策,獲得良好課堂教學成果。
(二)互動教學法應用,構筑民主化課堂,使學生樂于交際學習
“互動教學法”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一種探索,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課內與課外之間,師生互相活動、討論、觀摩、交流和學習。教師要營造真實的交際空間,以生動的過程,多樣的形式,仿真化的生活,促成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從而開啟學生的心扉,讓學生樂于交際。在《鴻門宴》一課的人物評價環節,我跳出傳統的文言文知識點總結,讓學生就“劉邦為什么會成功”展開研討,課堂在歡樂氣氛中展開,學生結合劉邦言行總結出“虛心接納意見”、“善于交際”、“敏銳政治觸覺”、“正確用人”、“果斷”等五項成功要素。這種民主的互動方式,對一些膽小、不善言談的學生也是一種很好的鼓勵與促進。
(三)聯系其他素養,形成實踐化課堂,使學生長與交際學習
交際能力不是孤立的,要結合思維、寫作和閱讀訓練同步展開。
如詩歌《將進酒》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把詩歌誦讀和口語訓練結合起來,我要求通過詩歌誦讀,先找出李白勸人喝酒原因,再通過第二遍誦讀概括情感變化,最后第三遍誦讀探討李白的浪漫主義情懷。結合口語交際進行詩歌誦讀不但可以走進文學經典,還可就詩作情懷讓學生辯論:“李白喝酒意義的正確與否”等。教學與口語訓練緊密結合,使學生鞏固和加深理解課文,而且也為口語交際訓練提供了題材增加了機會。
再如,進行“競聘發言”、“一般書信”等應用文寫作時,還可設計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口語交際活動,先讓學生根據寫作要求廣泛地展開交流,師生、生生進行多角度溝通和評價,然后各自書寫成文。我每教一屆學生都模擬一次職場招聘會,“招聘會”上學生可以根據扮演的不同角色進行口語交際。
還如畢淑敏的《我們重要》,既是一篇寓哲理于文本的美文,又是一篇進行口語交際的好教材。課文提到:“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勇氣這樣說。我們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們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這絲毫不意味著我們不重要。”這段話留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教師根據文本設計活動,讓學生通過課文情節,展開豐富想象,延伸課文內容:既然我們這么重要,我們應該怎樣規劃生活,提高我們的重要性?在教師引導和點播下,學生暢所欲言,不拘形式,自由表達,不但鞏固教學內容,也鍛煉交際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學年:改革教學,重構體系,確保學生素質整合
(一)整編教材,開設交際課程
語文教材內容制約著教學改革的方向和收效。因此,在工民建專業語文交際訓練上,應改革現行教材,編寫校本教材,以此作為職業學校教學改革的契機。我們應本著實用性、專業性、合理性等原則,對語文口語交際校本教材整合編寫進行實踐探索。結合工民建專業研究立項、匯報工程可研、提請工程設計變更、設計變更、設計交底、四方會審、招投標、應聘、工程預算談判、交付使用、招投標、竣工驗收報告等的活動流程,將這學期的口語交際教學內容設計成實踐操性很強的14個主題單元。涵蓋了應用交際活動、交際素養的特點與形成、交際的要求與提高途徑、交流溝通的基本技巧、介紹與交談、拜訪接待與寒暄告別、贊美與批評、勸慰與道歉、答謝與拒絕、主持答辯與即席發言、應聘與求職、商務談判、服務與營銷、演講與辯論、外交辭令等口語交際內容。
(二)改革教學,形成評價體系
根據混合式教學模式提出的過程性評價要求,我將評價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大模塊,具體環節包括:辨音能力、詞匯感知、內容記憶、理解感知內容、抓住中心、判斷隱語、簡單推理、回答提問、鑒別正誤、品評優劣。評價標準包括:說普通話、語言連貫、語句正確、通順、順序條理、對象場合、情感態度、中心主題、表達得體、語調語速、體式語。以統一的評價體系來作為評價聽說能力教學的標準,做到有據可依,有規可行,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聽說能力。盡可能做到提高學生聽說能力評價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三學年:實踐訓練,強化印象,實現學生能力對接
(一)角色轉換
與學生專業結合起來,實現角色轉換,在繼承傳統語文教學精華的基礎上開創新的教學模式。學生逐步學會在聽中抓重點、在說中抓要點,使學生的思維敏捷性、專業水平都得到了鍛煉提高。
(二)貼近企業
工民建專業的學生在施工現場是最基層的管理者,經常接觸文字資料,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加強了寫說結合的表達能力的訓練。比如,學生測量實習歸來,就練習了《實習心得》、《實習小結》、《關于測量實習的報道》、《假如我是測量工》四篇文章的寫作和演講。筆者和同事還在工地收集一些寫作素材,比如技術交底和工作日志等,組織學生專門學習,學生覺得學有所用,興趣很高。
(三)專業知識能力銜接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應用素質。首先,我對學生進行專業應用交際訓練,并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安排教學內容,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與交際能力。我所教的工民建專業的學生,就業對口方向是施工、檔案、預算等行業,在施教過程中,可以模擬禮節性交際場合、談判場合、自薦求職場合、市場調查場合等,根據不同場合所需的口語交際內容單獨訓練,現場表演,循序漸進,由簡短到長篇、由照讀到脫稿、由有備到即興、由對話到辯論,從而為適應職業發展的需要打下一定的語言表達基礎。
三、結語
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語文課程必須與時俱進,全面創新教學思維,讓學生認識生活,掌握一些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特別是在交際能力、口語表達等方面,盡可能地聯系信息時代瞬息萬變的社會需求,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技能適應職業要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倪文錦歐陽汝穎主編.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大連市建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