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亮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不斷推行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個性化能力的全面發展,因此借助情感教育來全面提升語文教學效力已經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認可和推崇。從創設教學情境,在教學中導入情感;優化教學策略,在教學中強化情感以及重視教學實踐,在教學中升華情感三個層面提出了借助情感教育,促進語文教學的優化策略,希望為廣大的奮斗在教學一線的初中語文老師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素質教育;情感教育;教學實踐;教學情境
所謂的情感教育,即在教學活動中以教育為目的,并在相應的理論基礎上通過具體的教學策略對學生情感、態度等產生正確影響和引導的過程。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具有極其濃厚的感情色彩,如果將情感教育有效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本知識內容,而且還可以引發學生的感情共鳴,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基于此,本文針對“借助情感教育,促進語文教學”進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創設教學情境,在教學中導入情感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初中語文教材的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拓展,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情感更加充沛,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與學科素養。與此同時,老師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還要善于將教材內容以優美的圖畫、音視頻課件等形式展示給學生,從而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進而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在腦海里形成深刻的知識體系。
另外,老師還可以借助初中語文教材中一些精彩的詩句或篇章讓學生以朗讀的形式,將飽滿的情緒帶動起來。朗讀過程中老師要注重學生朗讀節奏和語感的把握,從而借助感性的閱讀融入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進而充分拓展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八年級《我的母親》一課的學習時,老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母親的、與課本內容相關的音視頻課件,通過這些生動、貼切的畫面將學生帶入相應的教學情境中去,同時引發學生的一些聯想。接著老師再讓學生以小組形式探討自己與母親之間最難忘的事情,自己的母親都有哪些優點等。然后邀請學生積極發言,結合學生的發言老師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將課本中老舍對母親往事的回憶帶出來,這個時候學生有了前期的感情鋪墊和引導,對于作者的情感也就會有更加深入的體會,從而引發學生的感情共鳴,加深其對文章知識點的記憶。
二、優化教學策略,在教學中強化情感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情感對于學生學習情緒以及學習效果等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基于此,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給學生以親切感、信任感以及崇拜感,只有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可了老師才會積極地進行課堂學習。同時對于課堂上學生的積極表現,如不管學生問題回答的正確與否,老師都要以微笑、期待和贊許的態度去對待,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重視,從而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善于借助教材內容,通過朗讀、背誦、體驗、再現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互動,鼓勵學生勇敢地表達自己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從而引發學生的情感、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另外,老師在課堂講解中還要學會把控自己講課的節奏與語調、語感等,保證知識傳授的輕重緩急、層次分明。同時還要適當地加入一些肢體語言與表情動作等,如某位同學問題回答得相當精準和詳盡,這時老師在語言表揚的同時還可以拍拍他的肩膀,讓他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高度認可和鼓勵,進而給予學生充分的滿足感和自豪感,撥動學生的心弦、拉近師生的感情距離,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重視教學實踐,在教學中升華情感
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其教學內容中其實也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同時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要不斷培養和提升學生人文意識以及知識實踐能力。具體可以從口語表達、寫作以及閱讀三個方面入手:首先,老師要針對課文內容有針對性的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例如,讓學生進行課文主要內容的復述;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問題的探討;將課前5分鐘設置成“朗讀、背誦、故事會”等環節等,都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且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的過程也是促進師生感情、生生感情的過程。其次,寫作是表達和提升學生情感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例如,老師可以利用節假日時間帶孩子們參觀當地的名勝古跡、郊外踏青、進行公益宣傳等,然后讓學生結合這些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作文的撰寫。這樣一方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和見識;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實踐與寫作相融合的教學策略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升華學生的情感。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具備豐富充沛的情感,老師如果將這些情感教育應用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深度,還可以全面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水平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榮正開.談初中語文的情感教學[J].玉溪師專學報,2015(2).
[1]張鵲.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滲透[J].文學教育(下),2015(1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