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渝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讓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學助力,豐富知識的輸出途徑,改變學生對數學單一枯燥的看法,為數學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巧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課堂優化
小學數學具有抽象性,而學生的思維則主要以直觀形象為主。信息技術就是連接學生與數學的紐帶,它通過圖畫、聲音、視頻的優勢,把數學知識轉化成學生喜聞樂見、樂于接受的內容,縮短學生與課本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運用信息技術開啟學生的思維閘門
小學生由于心理發展的特點,決定他們對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信息技術正好滿足學生的這一心理需求。因此,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不僅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更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需求。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習內容,創設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去觀察、探究、聯想。
如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先為學生動態演示“平行四邊形圖形的拼割”過程。畫面上一個平行四邊形沿著它的一條高線剪下一個三角形,拖動鼠標,把三角形移動到另一側,與之正好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通過這樣動態的演示,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啟發學生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轉化為什么圖形的面積?經過這一提示,學生想到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為長方形的面積進行推導。于是經過動手操作,他們順利地完成了公式的推導過程,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這樣通過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改變了課堂教學結構,豐富了課堂教學,還把課本靜止的數學文字和數學圖形動態地為學生呈現出來,帶給學生全新的體驗,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推進數學教學的進程。
二、運用信息技術提煉數學知識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數學中很多概念、公式或定律都是從大量的生活實例中提煉、概括、總結出來的。而大量的生活實物若沒有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單靠教師的口頭講解,學生很難理解,并且他們也不能“親眼目睹”提煉的過程。但如果能運用信息技術就不同了,它強大的網絡搜尋功能不僅可以為學生播放大量的生活圖畫,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還能為學生動態演示由實例到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讓他們對知識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如在學習五年級數學“長方體”一課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出示生活中各種各樣長方體的圖畫:字典、文具盒、箱子等。豐富的圖畫內容引發學生對長方體的關注和思考。接著教師點擊鼠標,讓這些生活圖畫褪去生活外衣,只留下長方體的數學圖形,并且教師還可以把它前面的面和后面的面單獨拖出來,疊放在一起,學生明顯地看到兩個面重合在一起。這樣他們就清楚地認識到長方體的對面完全相同。運用這種方法還讓學生總結出長方體的其他性質。就這樣借助于信息技術,學生對長方體的特征有了深刻的認識。這樣更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豐富學生的想象,激發了他們的認知興趣,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運用信息技術化抽象為直觀
信息技術憑借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把事物隱形的、學生看不到的知識形象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他們理解知識,讓課堂教學產生直觀的效應,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順利地完成教學內容。
如在學習五年級數學“展開與折疊”一課時,學生由于思維限制,對于抽象的立體圖形的展開圖想象不到,阻礙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由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生動演示這一過程。如為學生演示正方體的十一種平面展開圖,從而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深化對知識的理解。通過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降低學習的難度,幫助他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地推進教學的進程。
四、運用信息技術增大課堂容量
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除了給學生留下圖文并茂的深刻的印象外,還可以增大數學教學容量,豐富學生的見識,開闊他們的視野,拓展他們的解題思路,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師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只有粉筆和黑板,教學資源的限制也縮減了數學教學內容的范圍,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但信息技術憑借其強大的網絡功能,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學生搜尋出適合他們學習的各種類型的練習題,教師只要提前下載好,等到上課的時候就可以直接為學生展示。超大的容量讓學生可以盡情地暢游在數學的海洋里。
總之,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簡單化,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教學內容,從而全面提升數學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單增曲扎.巧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J].西藏教育,2015(5).
[2]方燕.淺談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J].學周刊,2015(11).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