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改革強調了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性,相應也對教學組織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了交互教學模式構建的主要意義,從巧妙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生動音樂教學情景、運用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等三個層面入手,探討了交互模式在高中音樂校本課中的構建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音樂;校本課程;交互模式
全球化模式的逐漸形成為高中基礎教育領域引領了全新的發展導向,要求高中音樂教育改變以往強調技術與考試能力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真正融入課堂中構建良好的交互效果,更好地實現對學生藝術感知力與感悟能力的培養。如何確保交互模式真正在高中音樂課程中發揮實效,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探討。
一、交互教學模式構建的主要意義
交互式教學模式是由美國教育學者帕林科薩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該教育模式以支架式教學理論為依托,主要是指在宏觀教學情景中構建多點切入教學平臺,引導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圍繞某一點展開自由交流與雙向互動。交互式教學模式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主要建立在校本課程的基礎上,強調教師針對校本課程進行深度開發,確保能夠在課程設計中融入自己的思維與創意,吸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進而構建良好的交流與互動,在活躍融洽的課堂氛圍中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與藝術審美,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熱情、培養其自主探究能力,進一步提升教學成效,真正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打下牢固的基礎[1]。
二、交互模式在高中音樂校本課中的構建運用
(一)巧妙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構建人機良好交互
當前計算機與多媒體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與行業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相應也為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提供了新的借鑒思路。交互式教學模式的應用主要是為引導師生之間構建良好的交流與互動,使學生真正能夠融入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氛圍中進行音樂知識的學習與探索,因此教師可以巧妙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構建人機的良好交互,使學生的感官得到充分的調動,以此引導學生真正融入音樂氛圍中,提升教學實效。
以“走進西藏”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圍繞“西藏”這一音樂主題進行教學內容的重新設計,搜集有關西藏的風土人情與文化景觀,在課上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教學課件,向學生展示西藏最具代表性的景觀與文化,例如珠穆朗瑪峰、布達拉宮、藏民畜牧生活以及藏族宗教文化等,借此為學生構建一幅生動的西藏全貌圖,引導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般真正走進西藏,加深對西藏文化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循序漸進地引進藏族音樂,例如《一個媽媽的女兒》《哈達獻給北京城》等,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觀賞到西藏的圖景,形成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真正發揮以景結情的效果,使學生在了解西藏文化的基礎上感受音樂所傳遞出的情感,豐富自身的欣賞體悟,進一步加深對藏族音樂的了解,建立心靈層面上的共鳴。
(二)創設生動音樂教學情景,深化學生情感體驗
除借助外部教學工具實現有效交互外,教師還可以強化教學模式的創新設計,改變以往注重單向傳授理論知識和音樂技巧的傳統教學模式,創造性地借助教學情景的創設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由以往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借助興趣的激發培養學生的感性認知與思維能力,進一步在良好的情境中深化音樂知識的了解與學習[2]。
以“中國通俗音樂”課程教學為例,鑒于學生受年齡層次的限制缺乏對早期通俗音樂的了解,教師可以借助問題的創設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例如“你學會的第一首通俗歌曲是什么?”或“你在最近的影視劇中聽過哪一首翻唱的通俗歌曲?”等,以此使學生真正調動自身記憶進行思考,進而針對通俗音樂這一概念及其如何誕生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實現有效的教學激趣作用。接下來,教師便可以分別選取通俗音樂發展歷程中幾個重要節點及其最具代表性的音樂人物,引導學生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將音樂人物的代表作及其人物特點演繹出來,例如改革開放時期港臺音樂的代表人物鄧麗君的《甜蜜蜜》、校園歌曲教父羅大佑的《童年》、西北風音樂代表人物崔健的《一無所有》以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各大晚會中流行的《常回家看看》等歌曲。借助“模仿秀”情景的創建,可以迅速有效地營造熱烈融洽的課堂氛圍,也能夠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興趣,進而引導學生通過同學的演繹增進對通俗音樂文化的了解,也能夠更好地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運用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培養學生主體意識
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的創設,將預先設定好的教學任務發布給學生,引導學生借助組內分工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以音樂欣賞課《梁祝》為例,學生可以將從前觀看過的動畫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相應片段進行重新演繹,組內分別劃分不同角色扮演影視片段中的人物,進而在表演過后依據教師提問闡釋作品傳遞出的音樂情感,以此使學生更好地建立交流關系,深化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也能夠就合作中遇到的問題與教師進行更加深度的交流,進一步發揮交互式教學的真正實效。
總而言之,當前時段內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為高中音樂教學指引了全新的發展目標,這就要求音樂教師務必要強化教學思路、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的有機創新,在深度立足于校本課程的基礎上融入教師的主觀想法,確保在音樂課程中真正實現交互模式的有效運用,強化學生的音樂感知、培養其音樂審美,從而進一步踐行教學設計的總體目標,為促進學生個人成長發揮良好的啟蒙作用。
參考文獻:
[1]方毅瑛.淺談交互式教學在中職音樂課堂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5,35(15):123.
[2]李莎莎.基于濰坊本土音樂文化的高中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蘇暢(1992—),女,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學。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