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林
摘 要:如今,我國新課改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深入,并對初中數學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問題導學法中“問題”是關鍵,“導學”是中心,在初中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引入問題導學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效果的同時,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導學法;教學對策
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教師不同,在教學中除了要向學生傳授必要的數學知識外,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依靠傳統的教學理念無法達到上述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將問題導學法引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以確保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可以使數學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一、合理設計教學問題
問題設計是問題導學法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在進行教學問題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心理特點來進行教學問題的創設,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重點與難點,而且還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和質量。在進行教學問題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而且還可以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例如,在進行“用方程組解決問題”一節內容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如下教學情境:“在一個陽光明媚、春風和煦的季節里,老師帶領學生外出旅游,一共租賃了兩種類型的客車。1輛大客車和1輛小客車一次可以坐60人,3輛大客車與2輛小客車一次可以坐160人,試問一輛大客車與一輛小客車一次分別可以坐多少人?”
隨后,教師還可以繼續設計如下問題:
(1)該題中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2)題目中的哪幾句話與已知量和未知量存在聯系?是否可以用等式連接這兩句話?
(3)如何列方程?如何設未知數?
在進行分析和討論的過程中,有些學生采用了如下解題過程:
解:設一輛大客車可以坐x人,一輛小客車可以坐y人
根據題意得知:x+y=603x+2y=160
通過解題后可以得知:x=40,y=20
答:一輛大客車可以坐40人,一輛小客車可以坐20人。
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加深他們對該部分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
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問題導學法的應用可以有效梳理學生的思維邏輯,使他們準確把握自主學習的方向。因此,數學問題的設置要具有層次性,以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提升課堂知識的難點,逐漸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進行“二元一次方程組消元和求解”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雞兔同籠”問題來開展問題導學法,具體問題如下:(1)在求解雞兔同籠問題時,關鍵環節是將所有兔子假設成雞,或將所有雞假設成兔子,這樣做可以達到什么目的?(2)假設后,可以將兩個未知量轉化為一個未知量,隨后還需要借助哪些條件對問題進行求解?(3)求解出一個未知量后,如何對另一個未知量進行求解?在求解雞兔同籠問題時,就是采用了二元一次方程消元求解方法,在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過程中,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解題的關鍵,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有效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效果和質量。
三、要更加重視導學
在進行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導學”是問題導學法的關鍵環節,其通常是指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序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指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向,使他們少走彎路,態度端正,真正達到問題導學法的實施目的。實際上,在采用問題導學法時,教師要更加重視導學環節的價值,以便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和使用奠定良好的基礎。通常情況下,在問題導學法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留出充足的時間來讓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這樣可以在解決數學問題的同時,使他們真正掌握該部分的數學知識。例如,在進行“三角形的穩定性”一節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入“蓋房子”的相關問題,在未安裝好窗框之前木工師傅一般會將一根木條斜釘在窗框上,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呢?隨后教師就可以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穩定性特征。隨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如果用釘子將三根木條釘成三邊形木架,隨后對其進行扭動時,形狀是否會發生改變?”然后要求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操作,有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操作、觀察和分析能力,更好地發揮問題導學法的作用。通過上述一系列的學習、探究和動手操作后,能夠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穩定性特征,而且還可以加深他們對該部分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更好地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引入問題導學法,既可以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又能夠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同時,問題導學法的實施,還能夠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田傳松.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新課程(中學),2018(2).
[4]陳智雁.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13).
[2]柴影.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