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可

摘 要:數學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統一。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經歷的生命成長的過程,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一種智慧生長的過程。課堂教學應建立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模式,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為宗旨,讓學生的數學智慧得以自然生長。
關鍵詞:主動學習;數學課堂;核心素養;構建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數學課堂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統一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經歷的生命成長過程,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一種智慧生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知識表象由具體到抽象,認知結構由模糊到清晰,思維由淺顯到深入。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領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學習,主動思考,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一直是教師孜孜以求的目標。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基于主動學習模式,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方面的探究。
一、構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主動學習”模式的價值所在
當前教學的現實狀態是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不強,學習目標不明確,一部分學生是在教師和家長的強制下進行學習。“主動學習”模式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比較反思,獲得相應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快樂,數學思維品質得以發展,學習能力進一步提升。
二、構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主動學習”模式的策略
1.與生活相結合,建構“主動學習”模式的數學課堂
數學知識內容,許多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了興趣,學習情緒就比較高漲,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簡約、有效的情境,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教學“圓的認識”,對于“圓是一個曲線的平面圖形”,學生的認識往往與“球”的立體圖形有些混淆。教師教學時,創設了如下的簡約情境,為生本對話搭建平臺。
師:你能從圖形中找出圓形嗎?
學生通過觀察后,很快能夠找出圖形中的圓。對于球體的“橙子”是不是圓形,教師先讓學生展開討論,然后出示具體的實物,讓學生摸一摸,感知球體是一個立體圖形,在此基礎上,教師用刀切開,再讓學生找出圓形。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圖入手,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圓,再通過具體的實物進行比較和交流,讓學生發現圓與球體在形狀上的區別。通過具體的生活表象來抽象出圓的特征,建立圓的概念,為進一步研究圓的本質屬性服務。
2.以活動為基礎,建構“主動學習”模式的數學課堂
皮亞杰的認知心理學認為,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具體思維階段。依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在教學時,教師應化抽象為形象,以形象的事物為支撐,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經歷對具體表象進行抽象、提煉的過程,把學生的學習不斷引入深入,在深度學習中鞏固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如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時,教師就是通過具體的圖形來支撐學生的思維發展,引領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在探究時,教師依次出示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三個圖形。
師: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一般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通過具體的三個圖形的表象,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由學生熟悉的三角形內角和遷移到特殊的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再到一般的四邊形,求圖形的內角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猜想“五邊形”的內角和,再到“N邊形”的內角和,讓學生通過猜想、驗證、探索多邊形內角和的一般性規律。這樣,由形象化思維向抽象化思維過渡,及時激活學生的認知,培養學生思維品質,增強學生智慧。
3.以交流為紐帶,建構“主動學習”模式的數學課堂
學生個體由于所處的成長環境不同,自身所具有的認知經驗也不盡相同。在學習數學新知時,產生的認知層次和深度上也有一定的差異性。在數學學習中,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對數學學習進行大膽的設想和猜測,讓數學課堂多一些思維沖擊和思維碰撞,開闊學生的視野,延伸學生思維的長度。
如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教師注重引領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的過程,探索3的倍數的特征。課一開始,教師讓學生猜一猜“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由于學生有了上節課探究“2和5倍數的特征”的經驗,大多數學生猜想“個位上是3、6、9的數”。對于學生的猜想,教師并沒有一味否決,而是讓學生自我求證。很快,課堂上學生的思維發生了碰撞,發現越來越多的數不符合這個猜想,如“12、16、19……”,證明這個猜想是錯誤的。教師因勢利導:“為什么大家都會想到這個錯誤的猜想?”引領學生通過反思,認識到是由于受“2和5倍數的特征”的影響,產生了錯誤的思維定式。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重新探究猜想:“既然從個數上猜想3的倍數的特征行不通,不妨換個角度。”讓學生的思維在相互啟發、相互碰撞中不斷修正、不斷完善,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品味數學的真諦。
4.以反思為支點,建構“主動學習”模式的數學課堂
數學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而數學思想則是人們在對數學理論和數學知識的認知過程中產生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指出“要讓學生具有初步的反思能力”。在數學學習中,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回顧與反思”,引導學生梳理認知的過程,積累學習的經驗,感悟數學思想方法的價值,促使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形成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拓展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的數學素養在回顧與反思中得以升華。
綜上所述,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基于構建主動學習課堂模式的需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參與認知的全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實踐、交流和積累等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感悟數學、品味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