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晨
摘 要: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有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還要具備基本的道德素養,這幾點包含了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基本素養。從小學英語課堂的教學出發,圍繞英語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展開討論,從本質上將英語教學真正轉變為英語教育。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小學英語;教學思路
核心素養理念下,要求教育者必須按照一定社會或階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知識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理念的實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堅持“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必須認識到“學生是發展的人”這一核心理念。
一、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內涵
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是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客觀反映。學生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反復性決定了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要求教師必須持之以恒,耐心細致地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學生思想行為的反復。英語并不僅僅是一種語言工具,事實上,英語學習不僅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可以促進人心智的發展,從而塑造健康良好的品格。根據新課程目標的改革,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德育工作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德育應該是我們平時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
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是讓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所具備的重要品質?!蛾P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了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要想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必須貫徹國家所實施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和能力,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發展。素質教育關心每個學生,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
我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以及健康和審美能力。但這種全面發展并不等于平均發展,而是各方面的相互滲透與協調,是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在小學英語教育中最主要的還是教書育人,教學目標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邏輯和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
二、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
(一)在詞組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
英語與其他科目的教學方式不同,它的教學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在英語教學中,詞組的教學是學習英語基礎的重要環節,小學生處在學習英語的基礎階段,該環節學生需要打好基礎,才能為以后英語文章的學習保駕護航。因為該環節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在教學時便格外重視,采用各種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氛圍。單詞的學習最主要的方法是運用例句進行記憶。教師可以在例句選擇上,較多地運用愛國主義和生活勵志類語言,這種具有激勵意義的語句往往會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較好的課堂效果。使用這一類慷慨激昂的激勵文字,教師可以通過英語課堂傳播較多的愛國主義情感,也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小學英語的詞組記憶中,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法進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而游戲是吸引孩子興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將小學課堂與游戲結合在一起,開展英語游戲教學,可以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如在講授“顏色”這一課時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各種不同顏色的卡片或者孩子們感興趣的小物件,通過這些不同顏色的卡片和物件,讓學生對關于顏色的英語單詞進行記憶。在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可以進行小組之間的比賽,從而加深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的掌握。這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增強參與意識,真正做到素質教育的課堂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模式。這樣學生能真正將詞組的意義熟練掌握,并且應用于實際生活中。
(二)在英語交流中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意識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最主要的功能是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英語交流實際就是英語實踐的過程,它可以使小學生更好地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由于傳統英語教學不重視英語交流,從而造成了學生只認識卻不會應用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提出了教師應該以提高小學生英語交流和應用能力為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在應用過程中,小學生會主動發現英語的語言魅力與特色,從而形成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比如在學習用英語進行“詢問和自我介紹”這一課時的內容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分組,讓學生兩兩進行合作,讓學生互相詢問對方的興趣愛好,平時喜歡玩的游戲,喜歡看的書籍,又或者介紹一下自己的家庭成員。一方面可以讓孩子之間更加了解彼此,又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這種教學方法還可以活躍教學氣氛。教師要不斷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在動力,只有外部環境的客觀要求轉化為個體自身的需要時,才能發揮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個體身心發展的特點、廣度和深度主要取決于其自身主觀能動性的高低,個體身心發展的內因在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個體主觀能動性是促進個體發展由潛在的可能狀態轉變為現實狀態的決定性因素。小學英語學習中,內容大多以圖畫的形式進行呈現,生動形象,符合小學生的一般身心發展規律和可接受能力,這也讓枯燥無味的教學更加有趣生動。
(三)在英語閱讀中提高核心素養,發展德育
在英語閱讀課上,教師可以適當改變閱讀材料的類型,讓閱讀材料多樣化,閱讀是學生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學生經過閱讀獲取的知識更加靈活。在閱讀文本的選擇上,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經典的素材,比如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或者是對中國傳統工藝作品的介紹,又或者是待人接物的基本禮儀,通過這種方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提高自己的核心素養,從而完成德育的教學。提高英語的閱讀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培養。在閱讀方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真正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小學生的英語知識水平有限,詞匯量較少,所以閱讀材料的選擇要適當,可以通過小故事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材料選擇的種類要符合小學生的興趣特點。處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他們模仿性、可塑性較高,具有愛活動、愛表現的特點。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到整體理解課文,能夠正確領會每個單詞、短語的含義和用法。其次,短文的閱讀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Story time板塊的內容,教師應考慮到學生在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個別差異性,所以教師要了解自己的學生,針對這種差異做出相應的調整。例如,在學習Unit3 My Day這篇文章時,出現了很多和日常生活與學習相關的動詞短語,教師就要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My Day這篇文章主要是“我的一天”,教師在課堂導入時可以先進行自己一天的闡述,給學生分享自己在一天中遇到的有趣事情,可以是自己的作息時間,學習時間的合理分配,從而啟發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是一種很好的課堂導入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闡述進行討論,先用漢語進行自己一天的闡述,讓學生學會分享,在很好的導入課程之后進行重點單詞的講解,結合圖畫的形式,更加易于理解。在課堂最后,再讓學生用自己的所學知識用英語將自己的一天進行闡述,并進行小組之間的競賽,對表現好的進行獎勵,對表現不理想的孩子加以鼓勵和引導,對錯誤的地方要加以糾正。
三、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現實意義
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教師踐行以人為本的學生觀的重要途徑。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有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盀榱嗣恳晃粚W生的發展”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未來課程改革的基本發展趨勢,這種趨勢將使學習者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自覺性?!耙詫W生發展為本”的課程是注重全體學生全面發展與個體差異相統一的課程。在新課程改革下,倡導三種學習方式,主要是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教師必須將學生看做是發展過程中的人,尊重個體的獨特性,并將其放在主體位置。
學生是發展過程中的人,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實現教師從知識的灌輸者變為學生學習促進者的教師角色的轉變,培養具有主動探索精神、眼界開闊、思維活躍、有良好的學習和遷移能力的學生。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一定的規律,每一位學生都存在較大的發展潛能,教師要善于發掘并積極引導。學生是獨特的人,他們具有獨立的人格,這取決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情感溝通、人格互動的過程,教師和學生都是作為教育活動的共同參與者,所以是平等的,教師應該學會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思想感情和個性,保持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小學生的思維特點與成人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換位思考。學生是獨特的人,所以教師必須學會因材施教,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是獨立于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教師只有在課堂上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才能在各個方面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
總之,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德育滲透,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和訓練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教育學生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國,不斷嘗試新的教育教學思路。
參考文獻:
[1]張昀瀛.德育滲透與核心素養培養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10(21).
[2]肖卓敏.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探究[J].英語教師,2018,18(2):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