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幼兒戶外學習活動的教學策略,通過三次情境教學帶給幼兒獨特的感受與體驗,幼兒真學習、真游戲、真表達,尊重幼兒并理解幼兒的行為和需要,教師從中懂得用怎樣的態度及行為回應、支持幼兒,讓幼兒自然拓展經驗、發展能力。
【關鍵詞】戶外學習 游戲 觀察 思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A-0156-02
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曾說:“孩童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傾向性,比如在實踐中學習、探索、操弄工具、建造東西以及表達快樂的情緒。”我園在大量戶外學習實踐中重新審視并逐漸認同:在戶外自然環境中,各種活動能夠帶給幼兒獨特的感受與體驗,對孩子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越來越多的教育專家認為,幼兒園應該發揮這一作用,設立更多與戶外探索相關的課程,設計一個能讓孩子們沉浸其中的戶外游戲化學習環境。戶外學習環境作為教室空間的延伸,可以組織各種各樣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學習活動。戶外學習活動為幼兒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積累為人處世規范提供廣闊的空間,孩子們往往從游戲中積累經驗并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幼兒園對戶外環境及材料、活動形式的調整,讓孩子在開放、開闊的自然天地間自由玩耍,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學習、探究、成長。
一、追隨兒童的“真學習”
情境1:伴隨著夏季的到來,孩子們在晨間活動時間像往常一樣來到樹屋周圍進行活動。他們發現樹屋其中的一棵樹(樹樁)有一個很大的樹洞,樹洞里泥土、爛葉子,甚至還有許多蟲子棲息其中,于是疑問產生了:“這棵樹有個這么大的洞,它是不是死了?”幼兒緊接著又對園里其他類似的樹樁產生了疑問:“這些樹樁是活的還是死的呢?”孩子們的興趣和發現,讓“活的和死的”這一主題在大班戶外學習中應運而生。
當孩子們對“樹樁是否有生命”這一問題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后,他們在探究中不斷總結,逐漸獲得區分“活的和死的”經驗時,班級自然角種植的康乃馨被孩子們確認:它已經死了。“活的(東西)為什么會死?”“生命是什么?”孩子們在一系列探究、提問、討論的過程中,收獲自己對生命的發現和理解。
【反思】《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戶外學習作為一種有別于傳統的學習模式,教師要讓幼兒在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感官更好地感受環境、與環境互動,教師從中能夠觀察、解析幼兒的發展信息。孩子在觀察和討論的過程中,引發對“生命”的探究,教師需要追隨孩子的需要,給予一系列的支持,幫助他們建立自我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中保護孩子對大自然的好奇之心,孩子翻開一塊石頭,找到一塊木頭或撿起一片樹葉時,去直接感知生命的存在和意義。教師始終以積極態度、行為、情感投入其中,鼓勵、幫助幼兒在探究中獲得新的體驗、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這樣的教學活動,孩子不僅獲得知識,更培養了孩子們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激發對世界的好奇心。
二、尊重兒童的“真游戲”
情境2:在戶外體能活動中,喜歡玩輪胎的孩子似乎越來越少。筆者通過觀察發現,為了避免發生碰撞等安全事故,某教師讓幼兒玩輪胎時總是按照既定的方式和路線進行游戲。通過與孩子溝通交流,某教師明白正是由于規定了玩法,造成孩子們日益不喜歡玩輪胎。為此,教師調整了活動內容,采用每次活動前與幼兒簡單討論安全規則,放手讓孩子們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筆者欣喜地發現,喜歡玩輪胎的孩子漸漸地又多了起來。
【反思】《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惜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真正屬于幼兒自己的游戲時,教師要在一定的游戲環境中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為直接目的,自由選擇、自主展開、自發交流積極進行游戲。兒童的游戲總是自成目的,他們會源于自己想玩、愛玩、好玩、開心等目的開展各種游戲。筆者在觀察兒童游戲時,首先要注意區分哪些是孩子們自己想要玩的游戲,哪些是加入成人要求與設計目的的游戲,還給兒童自由游戲的可能性。教師隨意干擾兒童游戲目的,甚至是破壞游戲,殊不知這種貌似“好心”的做法,結果卻常常得不償失。因此,教師在活動中應當充分尊重、理解并支持兒童游戲自我目的性,讓兒童真正自主玩游戲。
三、欣賞兒童的“真表達”
情境3:秋天到來,菊花盛開,小班孩子們來到戶外進行寫生活動,他們三五成群欣賞著各種不同形狀顏色的菊花,選擇不同的材料進行藝術創作,一個孩子用手直接沾上顏料畫在紙上,旁邊的孩子看見了問:“你為什么要用手去畫畫呀?我奶奶說用手畫是很臟的。”但許多孩子看見同伴用手畫出的菊花非常有趣,在教師的鼓勵下,孩子們逐漸大膽起來,用手抓顏料,把顏料涂抹、拍打在畫紙上作畫,以自己的方式將面前的菊花顏色和形狀表現出來,有的孩子甚至畫了一張又一張,孩子們在活動中體驗到創作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寬松的創作氛圍讓他們內心獲得更多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反思】《指南》指出:“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由此可見,藝術活動的關鍵在于教師要“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引導幼兒“感受和欣賞美”“表現和創造美”。對于小班幼兒來說,菊花的色彩和形狀是他們最能直觀感受和表現的元素,教師要選擇適合的表達方式支持幼兒進行表現和創造,感受和欣賞事物之美,讓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去認識、觀察、發現,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大膽地表現對事物的認識,這樣的作品才是多彩的、有生命力的。色彩為主的直觀美給幼兒以享受與引導,他們的作品不再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感覺,而是能夠關注到更多細節,多姿多彩、妙趣橫生的。孩子們在戶外學習活動中,模仿與表現、探索與釋疑、交流與合作,快樂地參與游戲,積極地融入戶外學習,體現了戶外學習滲透游戲化的理念。
在深入學習和解讀《指南》中,我園真正做到把視角轉向幼兒、追隨幼兒,教師對兒童的認識發生質的轉變,兒童觀的變化帶來了教育觀的變化。我園重新思考教師的角色定位,更有效地理解幼兒活動中語言和行為的價值,更全面地解讀和評估幼兒游戲學習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嘗試對幼兒活動做出適宜而有效的引導。因此,教師需要基于《指南》的引領,不斷實踐和反思提高專業化能力,通過學習、實踐和教研追隨幼兒的發展與需要,更有效地支持幼兒的戶外學習。教師要本著“一個兒童,無限可能”的理念,隨孩子的變化而變、隨孩子的需求而動,堅定“兒童立場”,讓孩子在尋真漫趣中樂享戶外探秘之旅。
作者簡介:王蓓(1977— ),女,江蘇省鎮江市解放路幼兒園副園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課程建設、教育管理。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