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賜龍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特點及影響其教學的因素,論述高中信息技術智能化教學設計的做法,提出通過常規設計、聯想設計、進化設計,以觸發教學開關、創優教學流程、衍射知識維度,讓課堂教學更加智能和高效。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 智能化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B-0099-02
隨著現代化教學理念的滲透,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內容晦澀難懂,具有抽象性和復雜性,如何將深奧難懂的知識講解清楚、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需要教師科學規劃教學思路,從趣味化、多維化視角出發,進行智能化教學設計,調整實踐操作過程,從而使信息技術教學更加高效。
一、常規設計觸發教學開關
常規設計即屬性設計,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之前展開的設計規劃,是發動課堂引擎的重要方式。教師要從趣味情境創設和形象比喻講授這兩個視角出發,展開深度探索活動,觸發教學開關,為進一步的知識探究做好鋪墊。
(一)趣味情境創設。課堂教學若是在生動化的情境中展開,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易被激發出來,從而積極主動地聆聽,課堂自然順利地進入良性發展軌道。而沒有良好學習氛圍,課堂教學效率很難得到保障。教師要有積極的教學意識,從學科特性出發進行情境創設。高中信息技術內容抽象、復雜、準確,依附于一定的載體。教師進行情境創設時要充分考慮其特點,借助多元化導入手段,搜集、整合各種資料,吸引學生關注,打通學生情緒通道、行為通道,達成課堂啟動效應。針對高中階段學生在高考的壓力下學習異常緊張、學習感知不夠深刻等特征,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不妨引入趣味化游戲,讓學生在實踐參與中形成學習內驅動力。
如在學習“信息及相關概念”時,教師由野外求生體驗引入,創設體驗情境:“學校要舉辦一次野外生存訓練,在林林總總的資源中,只能選擇三個,你會選擇哪些工具?說說理由。”“野外生存”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于是學生熱烈討論并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學生選擇指南針工具,因為指南針看似價值不大,但它是信息資源的代表。學生在情境中進行選擇,引發其對信息的關注,也逐漸認識到信息資源對人們生產生活產生的積極影響。
教學伊始,學生的情緒還不是很穩定,沒有進入學習狀態,這是教學常態。教師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借助體驗情境,讓學生進行選擇,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進入本節課的主題,學習活動順利推進。
(二)形象比喻講授。將枯燥乏味無趣的內容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使之淺顯易懂,這是每一位教師的最終追求,也是教師學科素養的重要體現。形象比喻講授,能夠給人豁然開朗的感覺,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謂形象比喻講授是指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借用恰當比喻讓學生用已有知識映襯新知識,以更快速地理解、掌握學習內容。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包含著許多專業術語和抽象概念,學生的理解力無法觸及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時如果采用比喻講授法,助學效果將會更加明顯。且在講授知識點時,教師適時融入形象比喻,憑借自己的語言魅力感染學生,將知識講授變成趣味化的探究過程,能有效調控教學進程。
如在學習“網上搜索”時,教師給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參與熱情雖然很高,但是受能力所限,有心無力,很多問題難以順利解決。因此,在講授信息搜索的方法時,教師從不同方面展開,利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講述知識點:“專題網站、搜索引擎和網站就像是三個好兄弟,他們發揮各自的作用和價值,但是他們的特長不同,發揮的作用也不盡相同。”教師侃侃而談,借助形象的比喻講授知識,學生聽得格外認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掌握了網上搜索的方法和技巧。
二、聯想設計創優教學流程
在教學實踐中,聯想發揮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激活學生聯想,能夠讓學生在知識串聯中完成學習思路梳理,實現認知體系構建。在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及時進行教學步驟調整,滿足課堂實際需求,讓全體學生都能獲得最全面的發展。
(一)知識脈絡串聯。知識零散分布于教材中,這樣設計是為了減輕學生學習負擔,鍛煉學生整合、歸納和梳理的能力。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適時引導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串聯,最終形成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首先讓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梳理,這是最基礎的步驟。對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勾畫、圈點、梳理文本中的知識點還是比較簡單的,學生能夠輕而易舉完成。接著,教師要以思維導圖為載體,以某一知識點為線索,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學習。
如在學習“管理下載的信息”時,教師發現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對文本知識重視程度不高,影響學生的知識獲取和教學活動的推進。為了改變教學現狀,讓學生靜心閱讀文本,教師讓學生拿起筆進行知識點的勾畫:“勾畫出你認為比較重要的知識點,并將其以思維導圖的形式串聯起來。”學生思維存在共性認知,對重難點的把握還是比較精準的。學生勾畫出來并尋找線索繪制思維導圖。學生對知識雖然有共性認知,但是個性特征也比較明顯,這一點在思維導圖的構建中尤為明顯。學生根據不同線索進行組合,張揚個性的同時實現了知識的內化。
(二)教學步驟整合。傳統教學實踐中,教師秉承一定的教學模式,按照趣味導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實踐檢驗的步驟進行教學。面對多元化的教學步驟,教師要進行適當精簡。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表現存在差異,對知識的吸收、內化程度自然也不同,如何進行教學環節調度,需要教師進行細致規劃。在新課改各種思想的影響下,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已經成為教學的必然要求,教師要轉換角色,以輔導者、服務者的身份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究、深度感知知識,同時給學生提供歷練思維的機會。
如在學習“認識 Word2000 窗口”時,教師沒有按照傳統方式展開教學,而是獨辟蹊徑,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首先,教師讓學生觀看一個視頻資料,視頻中是教師對這節課學習內容的實踐操作,學生觀看興致高漲。接著,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的操作步驟展開實踐。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獲得的感知是深刻的,對知識有了較好的掌握。最后,教師讓學生進行書面整理,將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呈現出來。展開教學實踐時,教師充分放權給學生,突破了傳統教學形式的束縛,學生在精簡的教學步驟中完成了對“Word2000 窗口”內容的學習。
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不必拘泥于單一的教學形式,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設計,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彰顯教學契合性特征。
三、進化設計衍射知識維度
學習活動結束后,學生要達到深度把握知識內涵的目的。因此,教師的關注點不僅要集中在知識本身特性上,還要給出匹配性的訓練設計,為知識檢測提供平臺。具體操作時,可以從信息技術的特性出發,設計理論檢驗型任務和實踐操作型任務,雙管齊下,鍛煉學生多種能力,達成最大教學效益。
(一)理論訓練進化。高中信息技術是由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內容組成的,教師在進行檢驗設計時必須考慮學科特點,展開分類訓練。部分教師忽視理論訓練,認為所謂理論知識學習,背誦是最好的方法,這種認知顯然是片面的。背誦是汲取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但學生對知識的消化程度如何,這又是另一個問題。學生知識掌握得好,并不代表他們做題不會出錯。因此,理論知識學習過后,教師要及時展示訓練題,且訓練題要創新設計,給學生帶來新鮮感、提供知識宣泄渠道,使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對知識內涵有更深刻的感知,學習視野得以拓寬。
如在學習“圖文混排”時,教師發現本節課的知識點是比較凌亂的,需要識記的知識點有藝術字的插入、文本框的插入與修飾、圖片的插入與設置等內容。如何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布設了一些趣味化的理論知識訓練活動。首先從形式上來說,訓練活動有書面和口頭兩種。書面訓練包括選擇題、簡答題、判斷題等,內容上既有概念闡釋也有操作方法和步驟。當然在做題過程中,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以給能力水平相對較差的學生提供更多選擇權利。訓練活動結束后,教師對做題情況進行統計,并對學生能力展開全面評價。
(二)實操訓練衍射。學生在教學中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并將其進行合理應用,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是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目標。要想達成這一目標,實踐訓練必不可少。理論型訓練題是知識輸出的過程,對高中生來說,這類題型相對簡單,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實操訓練題,屬于知識應用,解題思路繁瑣,操作過程相對復雜,學生必須調動各方面的思維才能順利解決。基于此,實踐訓練必須規劃出清晰的路線,且要從形式上創新,如布設競賽活動,引發學生關注,給他們身心帶來震撼,實現知識衍射。
如在學習“認識統計圖表”時,教師從學生個性特點的角度出發,進行異質分組。分組結束后,教師采用小組對抗的形式推進實踐訓練。為了喚醒學生心中的參與熱情,在訓練形式上,教師讓學生走上講臺,參與“開門大吉”游戲:學生隨機選擇一個“門”,“大門”打開后實踐訓練題就會呈現出來,學生所在小組派出另外一位學生進行操作。為了給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訓練選擇,每個“大門”后面的訓練題是不同的,但大部分都是實踐操作型的練習題,且習題的難易程度比較均衡,這對縮小學生能力差異有很大幫助。通過這樣的趣味化實踐操作訓練,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速度異常快,集體智慧和個體能力都得到提升。
當前,智能化教學設計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方向和發展趨勢,其對學科產生的激發力是巨大的。智能化教學設計包含的內容是豐富的,不同層級的教學設計需要采用的指導方法也是不同的。教師要有前瞻意識、關聯意識,通過智能化教學設計,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在獨特的學習環境中完成知識內化和衍射,獲得更深刻的學習感知。
【參考文獻】
[1]韓? 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人工智能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9(9)
[2]姜麗華.高中信息技術中信息的智能加工教學案例[J].名師在線,2018(10)
[3]張啟龍.高中信息技術自主教學模式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9)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