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論述高中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的命制與學生素養培養,從聚焦命題意圖、深度解讀命題思路、基于地理學科素養測評要求三方面提出策略,以發揮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素養測評的引導功能,歸納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特質,命制培養學生素養的地理學術情境試題,有效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素養。
【關鍵詞】高中地理 學術情境試題 命制 學生素養 培養?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B-0154-03
學科素養是一種內在的綜合學習特質和能力,在高中地理知識的學習中,學生地理學科素養的培養需要特殊的地理學術情境試題。學術情境是兼具開放性、真實性、不良結構性以及學科性等特征的問題情境,其不僅能夠聯系復雜的現實問題,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構建開放性、學科性和真實性的“不良問題結構”,更能夠展現地理學科研究中的問題鏈和思維鏈,更好地幫助學生區分高中地理知識學習的層級目標和要求,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劃分學生的學習思維空間,讓學生形成地理思維,運用地理眼光觀察與思考世界。
一、聚焦命題意圖,發揮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素養測評引導功能
通常而言,高中地理試題大多取材于新穎的現實問題情境以及可避免主觀臆斷導致科學性錯誤的學術研究成果,這些開放性與學科性的問題情境,能夠更好地測評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和思維能力。但通過分析當前我國各類地理考試中的高中地理學科學術情境試題,發現很多試題不僅缺失具體的問題情境材料、推理信息表達晦澀,而且設問的論證偏離或背離高中地理學科形式邏輯、問題解答初衷等,并沒有起到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作用。因此,高中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的命制要高度聚焦命題意圖,重在發揮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素養測評引導功能。
以 2017 年全國Ⅰ卷高考文綜地理卷第 37 題為例:“山地垂直帶內部的分異規律,日益為地理學研究所重視,陰、陽坡降水量與坡度差別不大,但植物多樣性差異顯著,請根據圖文材料確定該苔原帶遭受干擾的強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判斷陰坡與陽坡苔原帶在未遭受干擾時的植物多樣性差異,分析苔原帶陽坡與陰坡相比,地表溫濕度特點及成因,并說明苔原帶陰、陽坡植物多樣性差異由 2300 m 增至 2600 m 時植物多樣性差異逐漸縮小的具體成因”。此題在命題的藝術性與技術性方面實現了高度統一和融合,這也是高中地理學術情境試題命制歷史上的一大創新,其在解題思路、解題任務設計以及地理學術情境的營造等方面都對今后高中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的命制與學生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指導和啟發意義。題目主要聚焦于現實的地理學術情境,重在糾偏以往高中地理學術情境試題命制中尚存的“缺失具體問題情境材料,推理信息表達晦澀,設問論證偏離或背離地理學科形式邏輯”等問題,并通過對地理中的經典考點進行聚焦和深度研究,導引師生在高中地理學科“教”與“學”的過程中,要更加關注學科素養的培養,從而切實發揮高中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的教學引導功能和素養測評功能。
其一,此題命制的主要情境載體是某山地苔原帶植物多樣性隨山地垂直帶內部的分異規律變化,并以文字素材情境與圖文相結合的命題方式,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遞進式思考問題的基礎上,根據高中地理植物多樣性的單峰變化規律,解決四個不同的學術情境式問題。
其二,在具體考查方式上,此題命制過程中重點突出了學術研究過程,要求學生綜合運用高中地理山地垂直分異理論和相關知識,從復雜的問題情境出發,確定某山地苔原帶遭受山地垂直帶內部分異規律及單峰變化規律干擾的具體部位和實際坡向,并指出該苔原帶遭受單峰變化規律干擾的垂直分布特征,這一問題實際上在考查學生能否在面對復雜情境時靈活調用山地垂直分異等必備知識。
其三,在接下來的情境式問題中,命題者要求學生通過深度閱讀,將命題考查點指向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學生準確判斷此山地苔原帶植物在未遭受山地垂直帶內部分異規律及單峰變化規律干擾時的陽坡苔原帶植物多樣性特征和陰坡苔原帶植物多樣性特征,并說明判斷分析的理由和依據。此題實際上要求學生善于靈活運用植物多樣性的單峰變化規律,并在地理高階段思維和語言邏輯的表述、推理中有更進一步的突破。
其四,在第三和第四個問題中,作者的基本命題意圖是考查學生深度閱讀圖文材料,獲取文中有效信息并創設學術情境,據此進行學科邏輯推理的綜合素養能力。學生在這一解題環節不僅要分析陰陽坡相比,更要分析并總結山地苔原帶陽坡地表溫度、濕度特點及成因。所以從命題邏輯上來看,此題的設計綜合滲透了高中地理學科研究的關聯性思想和邏輯,不僅通過問題情境和圖文材料為學生補充了解決問題所必需的信息支撐材料,更能夠引導學生在總結地理現象表象特征的同時,要學會深入探究分析地理學科研究范式下的陰陽坡植物多樣性差異和具體形成作用機制等,同時還將高中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的命制延伸到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空間范圍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二、深度解讀命題思路,歸納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特質
地理學科素養的培養需要學生深度解讀命題人的基本命題思路,歸納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的學科思維、學科原理以及在復雜現實情境下的學科知識探究方法和技能應用技巧等。下面仍以 2017 年全國Ⅰ卷高考文綜地理卷第 37 題為例,通過分析命題思路和邏輯,從中可以看出此試題具有三個方面的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特質。
其一,該試題的命題出發點是“復雜情境”下的地理學科素養,此題的學術思維情境更體現了高中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的“不良結構情境”特征,雖然抽象的簡單情境容易導致地理知識技能的套用和再現,但這種試題命題方式以學生地理學科素養的培養為立意,取材于真實的地理事象或科學問題,以“山地垂直帶內部的分異規律”為問題抓手,為學生搭建了“不良結構情境”下的高中地理試題解題支撐架構,更能夠讓學生從平時的學識素養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視角出發,自主尋找題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而不必對原有題干中的相關問題進行“虛假抽象”。所以在問題的設計層面,命題者將過于理想化的虛假問題以真實的問題原貌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結合圖文材料整合知識,有效減少了學生對考查問題的識別和認知障礙。
其二,從此題目的學術情境整體視角來看,命題人旨在引導學生樹立科學認知,把握地理現象本質,構建學科思維邏輯體系。例如在此題中,命題者將具體的問題測度指標用調查所得的離散數據呈現,同時省略了具體的區域,并用植物多樣性這一視角考查學生分析不同海拔高度下離散數據擬合為連續曲線后的變化規律的基本能力,雖然植物多樣性的單峰規律問題較為復雜,但學生只要在命題意圖的引導下深度閱讀圖文材料,即可準確理解單峰規律,從而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更能夠控制相關的有效變量。
其三,該試題通過為學生層層遞進設計四個問題,讓學生結合具體的任務情境,擴散學術研究的思維過程,更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感悟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等地理學科素養的耦合。在解題過程中,學生需要充分做出假設、根據具體問題情境發現并分析問題,檢索有效信息,推理判斷,通過對比分析精準表達、驗證完成四個解題任務。這四個基本問題在設計過程中,命題者遵循“由表及里”的思路,著重引導學生激發自己的學術研究思維,如“地理科考隊發現苔原帶植物多樣性異常”,要求學生結合題中已知的實地調查所得數據資料,提出假設“山地垂直帶內部的分異規律變化引起苔原帶植物多樣性異常”,并要求學生從“苔原帶植物多樣性異常”具體表現入手,進而準確判斷苔原帶植物多樣性異常干擾的具體區域和部位,同時基于單峰規律判斷苔原帶植物多樣性在山地垂直帶內部的分異規律變化干擾前后的具體變化情況,繼而結合區域對比結果和地理時空要素差異等,分析單峰規律是如何干擾苔原帶植物多樣性的。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必須具備地理學科綜合思維,不能僅僅局限于陰陽坡植物多樣性的不同現象,而應從問題成因、作用機制等方面入手,精準分析問題的核心所在,以深度解讀命題思路,歸納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特質,最終得出正確的推導結論。
三、基于地理學科素養測評要求,命制培養學生素養的地理學術情境試題
地理學科是一門人文性學科,所以相關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的命制必須抓住地理試題的特質,從學科素養視角出發,本著測評和考查學生學科素養的基本指向,結合學生學科素養培育的基本要求和認知發展規律等,命制不同水平層級、形神兼具的地理學術情境試題,引導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從整體發展序列的視角學習高中地理知識,啟發教師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要依托具體的地理學術情境試題進行問題引導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以 2019 年全國Ⅰ卷高考文綜地理第 37 題為例,此題從相關學者的一項學術研究現象引入“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北移,地中海不斷萎縮,里海從地中海分離”的自然問題,以圖文材料相結合的形式為學生呈現“里海所在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并要求學生根據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的具體情境,如“末次冰期晚期氣候轉暖,里海一度為淡水湖,且隨著北方大陸冰川大幅消退,其補給類型變化隨之演化為咸水湖,由此導致目前湖水鹽度遠小于地中海鹽度”回答相關問題(如圖 2)。
從上述試題的命題內容、特征及趨勢來看,高中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的命制對學生地理學科素養的培養有如下三個方面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其一,在高中學生地理學科素養形成的奠基階段,需要在高中地理學術情境試題命題過程中走出定式僵化、籠而統之的思維誤區,著重從技能、概念、思維與核心知識的考查等方面,通過地理問題向學生滲透地理學科思維方法,讓師生能夠糾偏高中地理教學中的認知誤區,使學生掌握和運用學科思維方法分析實際的地理學科問題。
其二,當學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識儲備之后,要為學生搭建解決變式情境問題的良好學習平臺,所以在地理試題的命制上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以學科素養的培養為基本的命題價值取向,創設知識技能的遷移與應用、由知能復現向學科素養發展以及進一步提升學科素養水平的變式問題情境,問題的設置不必過度追求復雜而新穎,而要視不同情況適度投放陌生情境問題,使學生的思維體驗和問題解決能力能夠得到深化。
其三,當學生的基本學習素養和知識積累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后,要從知識的系統性考查視角出發,為學生命制與現實問題最為接近的復雜而新穎的情境問題,充分引導學生經過多輪次的知識復習,夯實地理學科基礎知識,從宏觀視角為學生命制能夠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展示學生綜合學習素養水平的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緊密聯系高考試題要求,讓學生從靜態的微觀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入手,逐步深化分析,掌握動態的聯系和變化規律。
從上述高考試題中可以看出,此階段的地理學術情境試題命制重在考查學生獲取已知信息、整合未知知識、解讀、描述與闡釋、評價與反思的基本能力素養,在命題材料的選擇上可以以一些典型的學術期刊論文為載體,為學生展示復雜的現實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建構問題認知路徑,靈活調用相關必備知識,科學凝練思維方法,更能夠幫助學生有效解決較高水平和層級的地理學術情境試題。
綜上分析,學科素養視域下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的命制要轉向聚焦命題意圖,發揮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素養測評引導功能,深度解讀命題思路,歸納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特質;同時還要基于地理學科素養測評要求,從高考試題的“真情境、真問題”出發,命制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研制學術情境試題的素養測評框架,為順利開展高中地理教學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詩吉,姚培泰,李志剛.學科素養視域下地理學術情境試題的命制轉向[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9)
[2]羅 成.淺論利用學術論文設計地理高考模擬原創試題材料[J].教學考試,2018(9)
[3]曾呈進,潘 福,陳桂芳.蹊蹺的洪水——從高考試題的“真情境、真問題”談起[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5)
【作者簡介】康俊香(1981— ),漢族,女,山東濰坊人,研究生學歷,中學一級教師,任職于山東省青州第二中學,研究方向: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研究。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