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芹
摘要:中國畫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面臨著許多新的困境和挑戰。將中國畫融入本、專科院校藝術設計教育之中,有利于改進和拓展藝術設計教育的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有利于專業人才的充分利用,更是推動中國畫創遺性轉化、創新.1生發展的重要渠道。
關鍵詞:中國畫;藝術設計教育;審美
中圖分類號:J212;J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2-0171-01
中國畫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無數實踐證明,文明要傳承不息,文化要永葆生機,就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代同發展才能共命運。而要實現與時代同發展,就必須不斷推陳出新,不斷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提供力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畫要更好地發展,不僅要繼續作為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更應融入學習,走藝術與教學、與工作相結合的道路。藝術設計教育作為本、專科院校的熱門專業之一,具有與中國畫相結合的充分可能和必要,此舉不僅可能成為中國畫擺脫當前發展困境,迎來發展新春天的重要方式,而且也能夠推動藝術設計教育的專業建設。
一、中國畫發展中面臨的困境
中國畫形成于勤勞的中華民族人民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其特點鮮明,講究“筆墨神韻”、“骨法用筆”,重在“氣韻”、“境界”。形式多樣,包括條幅、小品、中堂、扇面、卷軸等。內容豐富,山水、花鳥、人物等,無物不可入畫。技法多樣,工筆、寫意、水墨、白描等,各具特色。從古到今,無數知名畫家留下了難以計數的中國畫珍品,承載著古老東方民族獨特的藝術氣質,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積淀和體現,如洛神賦圖、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漢宮春曉圖、百駿圖、步輦圖、唐宮仕女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千里江山圖等,均可謂無價之寶。
盡管中國畫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成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全秋化的到來和市場化進程的加快,社會風氣日趨浮躁,文藝創作經歷著利益和耐心的考驗。中國畫這一要求“象與意合”,與急功近利難以共存的藝術表現形式難免遇到各種問題。具體而言,在中西文化急劇沖突、融合的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畫面臨著發展滯緩、影響有限、缺乏創新、特點遭到西洋畫挑戰等一系列困境。具體而言,西方繪畫方式伴隨西方文化傳入,繪畫方式的多樣化讓有意投身繪畫事業者有了更多的選擇,分流了中國畫的創作、學習人員。與此同時,與西方畫強調基本功,注重寫實、還原相比,中國畫對象與意的雙重高要求使得門檻過高,讓部分繪畫工作者和欣賞者望而生畏,不但外國人學習中國畫者很少,甚至部分中國人也轉而學習更易入門的外國畫。不僅如此,中國畫側重意境,極為考驗思維、情緒,在創新上顯得更為艱難。也正因此,綜合各方面考慮,其他畫種在中國逐漸為人接受和認可,而中國畫則不僅難以走出國門,甚至在國內也逐漸式微。
二、將中國畫與藝術設計教育相結合的意義
如何促進發展、擴大影響、推陳出新而又保持特色,無疑是傳承和發展中國畫的重要問題。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商業化傾向愈益明顯的背景下,繪畫本身具有小眾的特點。中國畫的發展現實告訴我們,僅僅靠宣傳,依靠有心學中國畫的少數群體遠遠不夠。著眼于傳統文化的未來,著眼于青少年,著眼于涉及群體最為廣泛的本、專科院校相關專業的教育,將中國畫的若干特質融入其中,實現傳統文化、理論學習與實習實踐相結合,無疑是一條值得嘗試和探索的有效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句話為我國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指明了總的方向。青少年是社會發展的未來,文化傳承的希望。中國畫要保持自身的特點,發揮自身的優勢,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立足于青少年的學習、成長、工作,無疑是一條很好的渠道。固然,中國畫是一門高雅的藝術、專業的技藝、高深的學問,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畫的理論、特色、內容、技法、鑒賞等無法具象化。實際上,中國畫的這些內容,與藝術教育設計的理念、原則、審美等均有契合乃至重合之處。有學者對全國數十個設計院系進行了調研,并得知“幾乎100%的同類院系教學計劃中,都將《中國畫》這一門課列入了教學計劃的必修課”。將中國畫的傳習與本、專科院校藝術設計教育專業相結合,其重要意義在于將中國優秀文化資源創造性地轉化為當前熱門專業的教育資源,使得本己面臨重重發展困境的中國畫能夠借由藝術設計教育專業拓寬新的發展前景:直接地為本、專科院校青年學生了解和認識,長遠地融入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藝術設計作品之中,進而實現創造性地發展。同時,中國畫的此種傳承和發展方式,也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放異彩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思路。
三、中國畫在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具體作用
中國畫由于其理論內涵豐富,特點、技法、形式多樣,在藝術設計教育專業中,自然也能發揮多方面的作用。以下主要從藝術設計教育的內容、學生、師資等三個方面進行簡要說明。
第一,從藝術設計教育的內容而言,有利于改進和拓展藝術設計教育的內容。藝術設計教育專業在我國雖起步較晚,但借助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發展極快。不過,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快速發展,許多歷史遺留的舊問題和時代變遷的新問題也不斷涌現出來。如培養目標不明確、招生制度不合理、課程設置不科學、學用轉化不順暢、師資隊伍不專業等。藝術設計教育作為一門專業,其課程內容不僅直接關系到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接受,還影響到產學研的順利結合。以中國傳統文化如中國畫的相關知識充實藝術設計教育的內容,不僅能夠以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資源吸引學生,還能以中國畫作為藝術設計的具體案例增強教育的直觀性,更能實現學科、文化之間的雙向交流與互動。這對于緩解藝術設計教育的困境,改進藝術設計教育的內容,大有裨益。
第二,從學生層面而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藝術設計和美術并非涇渭分明,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對于石器、青銅器的制造經歷了逐步的嘗試和發展過程,由最初的便于或者說能夠使用,到后來逐漸追求形狀、規整,乃至開始進行打磨、鉆孔、刻紋,進行裝飾等,這一過程由實用性至上發展到出于美感而追求設計。其后,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對美感的追求開始脫離產品附帶的表現形勢,而具有了獨立的體現,也就開始形成為藝術。可以說,對審美價值的追求,既是藝術設計的根源,也是中國畫產生的原因,更是衡量二者好壞的標準。也正因此,米開朗基羅、克里姆特等既是著名的美術家,也是杰出的藝術設計師。從這個層面來說,對中國畫理論、技藝、造型等的學習,作品的欣賞、品鑒,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標準和審美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藝術設計的美學品味。而藝術設計的專業知識,同樣也有助于學生了解、認識、品鑒、學習中國畫。
第三,從師資層面來講,有利于專業人才的充分利用。藝術設計教育專業起步晚,師資人才的培養起步更晚,這就導致了專業師資的缺乏。盡管對事物評價可能見仁見智,但就藝術設計與繪畫而言,二者均以美感為基礎,在美的評價和欣賞方面方向根本一致。在此層面上,中國畫的教師與藝術設計教育的教師完全可以互通有無。在藝術設計教育專業師資不夠的前提下,中國畫的教師和優秀創作者完全可以憑借在意象設計、審美標準、專業知識等方面的先天優勢,經過特定的較短時間的培訓,成為藝術設計教育特定課程的專業教師。
四、結語
總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無論是中國畫還是藝術設計教育,均面臨著各種新的問題和挑戰。盡管大部分問題可能需要從不同方面進行努力,但在特定問題的解決上,也能夠通過二者間的融合相得益彰。當然,在具體的細節上,仍需要不斷地探索、嘗試和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