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志堅
摘要:過程教育哲學具有強調創新與重視學科關聯性、克服兩極對立、強調因材施教等本質特征。它給聲樂課程帶來的啟示是:教師的終身學習與學科、知識的綜合是強須的;聲樂教學要重視人文內容及注重培養學生創造性意識和能力;從教與學做到因材施教。基于此,本文結合我校聲樂課程教學現狀,以課程大綱、教材建設、教師培訓為中心提出聲樂課程改革要領。
關鍵詞:過程教育哲學;音樂治療;聲樂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2-0222-03
一、前言
英國思想家懷特海提出的過程教育哲學是一種極有影響的強調創新與因材施教、克服兩極對立教育觀的教育思想。當我們在此視角下發現它能對我校(江西中醫藥大學)音樂學(音樂治療)專業聲樂課程教學帶來有益的啟發。因此,本文試圖以過程教育哲學為導向,結合我校聲樂課程教學現狀,圍繞課程大綱、教材建設、教師培訓三方面提出聲樂課程改革要領。
二、過程教育哲學的內容
懷特海在《論教育的目的及其他》一書中系統提出了過程教育哲學。他的過程教育哲學內容豐富,本文僅選擇跟本課題有關的三點,簡述如下:
1.它是強調創新的教育哲學。
懷特海認為,如果教育受形形色色、缺乏創造性和想象力的僵化觀念的束縛,勢必會導致教育“消極被動,沒有節奏,滿足于傳授陳腐的知識,脫離活生生的生活和實踐,割裂了學科間的內在關聯,扼殺了人之天才的創造活力,是一種毫無價值、及其有害的教育”。他還認為,由于教育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因此充滿了享受和自由,即教育應成為一種樂趣和享受。可見,在強調創新與創造的同時,他十分注重教育與生活、實踐的密切聯系,注重學科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因此我的理解是,懷特海認為教育的創新與創造,始終是建立在生活與實踐、學科關聯性基礎之上的。
2.它是克服兩極對立教育觀的教育哲學。
兩極對立又叫二元對立,本是現代性的根本特征之一。體現在現代教育上,就是“傳授知識和啟迪智慧的對立、倡導自由和遵守紀律的對立、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對立”。現代教育注重灌輸知識,但忽視啟迪智慧;強調遵守紀律,但限制人的自由;重視科技教育,卻漠視人文教育。由此使受教育者最終成為知識的奴隸,造成頭腦反應遲鈍、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書呆子,培養出只懂技術工藝、缺乏人文精神(比如社會責任感、團隊精神等)的半成品。懷特海的過程教育哲學正是一種克服與超越兩極對立的后現代教育觀,它強調知識與智慧并重、自由與紀律兼顧、科技與人文兩全。
3.它是一種強調因材施教的教育哲學。
教育過程有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方面,懷特海十分注重教育過程中的“現在”,并提出了教育節律思想,認為必須根據人的生命周期性或階段性來把握教育規律和特點。筆者理解,教育節律,簡言之,就是教育要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三、本專業聲樂課程的現狀
我校音樂學專業聚焦在音樂治療上,只有音樂治療一個專業方向。截止2018年上半年,招生范圍為黑龍江、河南、江蘇、浙江、廣西、廣東和福建七省。招考方式(指音樂專業考試)前六個省份為我校校考,廣東和福建為該省統考。四個年級共有在校生184人(14級46人,15級43人,16級45人,17級50人)。聲樂課安排在大一至大三,每學期16周,一周一節課;上課方式類似小組課,為每兩人一節,每節40分鐘;有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據用人單位反饋,就己畢業的若干屆學生而言,他們的聲樂技能基本能滿足音樂治療臨床之需,這說明本專業聲樂課程教學效果良好,基本符合培養大綱要求,但這只是一方面。本著我校“求強、求精”的校訓,為力爭更優的教學效果,并聽取學生本人的想法,筆者對在校學生就聲樂課程開展了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15、16、17三個年級)。調查主要集中在曲目難度、每學期完成的曲目數量、是否關注歌曲的內容、較之入學時是否有提高、有何期望幾個方面(在有何期望一欄中,設置了增減曲目數量、提高聲樂技能、教師更加負責、教師因材施教幾個選項)。結果請見下表1。
通過分析表1得知:
第一,將近一半的學生認為布置的曲目偏難。
第二,絕大部分同學每學期完成的曲目總量在4首以上。
第三,幾乎無人關注自己演唱的歌曲所表達的內容。
第四,自我感覺聲樂演唱技能有明顯進步的約為三分之一,更多的人在此問題上說不清楚。
第五,絕大多數學生希望能提高聲樂技能,希望老師更加負責,更能因材施教。
為了探尋盡可能多的真相,筆者對以上事實做了進一步了解與分析,認為這些事實的背后暗含如下信息:
第一,將近一半的學生認為布置的曲目偏難,老師要負主要責任。因為演唱曲目,按常理都由老師布置的。但據了解,這里有兩種情況,一是曲目由老師布置,這是主要的;二是曲目由學生自己挑選,老師同意,這種情況也可見到。所以說老師要負主要責任。
第二,每人每學期完成的曲目數量有較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的聲樂基礎不同、學習態度有異、接受能力有別,也與老師對日常教學嚴格要求與否有關。
第三,了解歌曲的內容十分重要(所謂歌曲內容,包括歌曲的創作背景、表達的事物或情感等),不僅對演唱專業,對音樂治療尤其是音樂治療臨床也同樣如此。有用人單位招聘時將“熟悉歌曲背景等相關文化歷史常識”作為一項能力與要求明確提出來,可見它的重要性。正因為如此,筆者才將它作為問卷調查的一項內容而加以慎重對待。了解歌曲的內容,既是教師的教學任務,也是學生的學習義務。很遺憾,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它被忽視了。這有教師專業素養的問題,也有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問題,以至于不關注歌曲內容而進行所謂的演唱已成為學生習以為常的行為。
第四,聲樂基礎好、學習認真的同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大訓練力度,追加一定數量合適的曲目,以利其有更大的發展。第五、從學生的愿望、每學期完成曲目的難易程度、數量以及歌曲的內容等方面看,都要求教師有合理科學的知識結構、因人而異的教學方式、辛勤扎實的教學過程。
四、過程教育哲學帶來的啟發
以過程教育哲學來觀照我校音樂學(音樂治療)專業的聲樂教學現狀時,可以發現它能在學理和實踐上兩方面給我們帶來啟發。這些啟發有利指引出聲樂課程改革方向,明確提示了改革內容。
第一,過程教育哲學是強調創新、重視學科關聯性的哲學。它啟示我們:聲樂教學不是固步自封的封閉過程,而是教師吸取百家之長、不斷鞏固充實完善自身的過程,亦是自身不斷提高的過程,是一種三人行必有我師、活到老學到老的境界;聲樂教學也不僅僅是同聲樂有關,不僅僅是一個傳授技能的過程,而是在此基礎上,文學、歷史、美學、哲學等多學科以及音樂學內部的基本樂理、視唱、和聲、曲式等多種知識綜合的過程。
關于這點,筆者深有體會。有些學生或者是自身的原因,或者是以前老師的原因,沒有養成一個學習聲樂的良好,哪怕是最基本的習慣。比如,學生普遍缺乏對聲音及演唱的正確審美觀念;不懂得聲樂技術與藝術表現、情感表達的關系;缺乏對歌曲本身優劣的認識;不會正確的讀譜,學歌依賴音視頻,甚至連譜子中的常用記號、術語要么根本就不認識,要么從不主動關注,更別提歌曲的曲式結構以及結構與藝術處理的關系了。這樣一來,演唱時荒腔走板、藝術處理時南轅北轍便成為家常便飯,歌曲的美感更無從談起。如此演唱不用說帶給人們藝術享受,能不使大家難受就不錯了。
第二,過程教育哲學是反對兩極對立教育觀的哲學,尤其強調教學過程中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通聯,以及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它啟示我們:聲樂教學應該在技能教學基礎上,充分重視人文教學的內容。過程教育哲學反對絕對的專業教育,認為絕對強調專業性,將會忽視、拋棄人文內容(當然也會拋棄如上所說的關聯性)。絕對的專業教育帶來的危害,一是使學生思想局限在一個狹窄有限的角落中,容易形成“專業至上”進而導致“技能至上”局面;二是有害于學生個性的平衡發展,比如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將本為一個整體的知識與能力以分割、不連貫的方式進行傳授。
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應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聲樂教學同樣可以承擔起這種責任。如何承擔呢?那就是我們在傳授學生聲樂基本知識和訓練聲樂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意識和能力。具體表現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引導、強化學生對歌曲演唱二度創作的理解與運用。詞曲作家通力合作完成歌曲的寫作屬于一度創作,演唱者對歌曲的演唱就屬于二度創作。二度創作就是在一度創作基礎上,充分發揮演唱者主觀能動性的過程,是對學生創造性意識和能力的考驗,不可或缺。而這種意識和能力,對于音樂治療臨床而言亦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換言之,通過聲樂教學,同樣可以培養學生音樂治療臨床所需的創造性意識和能力——音樂治療臨床比純粹的聲樂表演更需要創造性意識和能力。
第三,過程教育哲學是強調因材施教的哲學。
它啟示我們:聲樂教學一定要從教與學兩方面做到因材施教。結合前述調查結果,我校音樂學(音樂治療)專業聲樂教學的因材施教可著重從曲目難度、曲目數量、聲音訓練、藝術處理等方面入手。
關于曲目難度和數量,我們絕無必要做一整齊劃一的要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程度選擇演唱曲目,客觀上這是由學生不同聲樂基礎和我校聲樂課上課形式、課時決定的,也是學生主觀上的體驗與要求。關于聲音訓練,教師要聚百家之長,有的放矢的針對學生不同演唱狀況(如各種優點、各種毛病)與風格(美聲、民族等),采取最能發揮學生優勢、能盡快提高學生演唱技能的手法對學生進行訓練。而不是不問青紅皂白,不管是誰,都唱著同樣的練聲曲;也不是讓學生跟隨教師,按教師自身的演唱風格和習慣對學生進行訓練,給學生布置歌曲。否則,教師倒是輕松了,可教學效果不佳甚至沒有。關于藝術處理,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不管什么歌曲,既要了解歌曲本身的技術性要求,又要掌握歌曲的文化內涵。這不但是歌曲演唱的需要,也是為以后的音樂治療臨床積累必要的常識。
以上四方面尤其是聲音訓練和藝術處理,對教師的聲樂水平、知識結構和人文修養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使教師的終身學習成為必不可少的理念和行動。
五、聲樂課程改革綱要
基于過程教育哲學帶來的幾點啟發,筆者圍繞課程大綱、教材、教師三方面提出我校音樂學(音樂治療)專業聲樂課程改革提要,期與各位音樂治療同行共勉。
第一,依據學生聲樂基礎實際狀況制定、修訂課程大綱。
與其他專業院校不同,學生考進我校時,有的有一定基礎,比如主修聲樂的:有的基礎不好甚至完全沒有基礎,比如以器樂、舞蹈考進來的。加之專業特殊性,因此我校聲樂課程大綱必定要與其他院校的音樂學或演唱專業不同。
在制定、修訂課程大綱時,要注意以下幾點:課程培養目標要具有層次性和靈活性,切忌一刀切,追求統一性,要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分類培養目標;依據分類培養目標確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學時和學分也要有相應變化,具體是大一、大二兩學年為基礎聲樂課,大三為限選提高課(第二學年末通過考試,按照標準分類選拔一定數量學生進入大三的學習);授課形式靈活多樣,根據每學期考試情況和授課教師反饋(反饋集中在學生日常學習態度,兼顧學習進展),可采取一對一、一對二、一對三甚至一對四等方式上課。
第二,依據學生實際和音樂治療臨床所需加強教材建設。
首先,曲目的分期不必盲從專業院校。目前常見的聲樂教材,大都按照年級或以初級、中級、高級來編排曲目。這種形式是不太適用于我校的。其次,在合理分期基礎上,增加分類,這是我校特色。詳言之,就是針對音樂治療臨床要求,以不同人群來分類編排曲目,使學生能相對廣泛地涉獵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表現對象的歌曲。如此,學生的學習將更加貼近音樂治療臨床實際所需。最后,增加曲目的人文內容,不要依附于一般的教材。除了歌譜以及歌譜之后技術性的演唱提示,增加的人文內容要聚焦在歌曲表達的場景、人物、心理、性格等。
第三,依據課程大綱和貼近音樂治療所需而編寫的教材強化教師培訓。
首先,培訓方式上采取自愿主動與強制要求相結合。其次,培訓內容要以寬闊的視野適當增加廣度和深度,這些內容可包括:一是提高聲樂技能上的,特別提倡學美聲唱法的多參加民族唱法的培訓,學民族唱法的多參加美聲唱法的培訓,以此相互交融而利于本專業教學;二是拓寬知識結構的培訓,這點尤其重要,主要是音樂治療、心理學、美學、文學等以及音樂學其他方向的培訓。總之,教師培訓的立足點在音樂治療教學和臨床所需。
六、結語
綜上所述,以我校音樂學(音樂治療)專業聲樂課程現狀為出發點,以過程教育哲學為導向,筆者圍繞課程大綱、教材、教師三方面提出了聲樂課程改革綱要。大綱和教師以教材為中心,教材的核心是教學內容。因此,課程大綱要以教學內容為中心來制定和修訂,教師的培訓和教學方式也要為教學內容服務——大綱、教師是基礎、條件,教學內容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