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承載了五千年歷史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積聚和凝結,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軟實力的重要展示。小學語文作為中國特有重點教學科目,是小學生學習和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是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發揚傳承的方式和手段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和小學語文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一方面傳統文化為小學語文教學貢獻充足的學科資源,另一方面,小學語文教學又使傳統文化能夠得到流傳和繼承,并且在新時代賦予新的生命力的重要推手。
關鍵詞:傳統文化;必要性;作文立意;小學作文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作文考查的是小學生平時文化的積累和自身的邏輯思維,對于教師來說最難的部分應該就是作文部分的教學。許多學生由于缺少知識的積淀和思維的發散很難寫出出色的作文,進而導致語文成績無法真正的得到提高。本篇文章筆者將從中國傳統文化引領小學作文教學的角度出發,分析當前小學作文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為小學作文教學提供有力的參考。
一、 傳統文化引領小學作文教學的必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經過上下五千年歷史積淀和洗禮而流傳下來的民族瑰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發揚光大,是中華民族重新在世界舞臺崛起的強大后盾。但是,隨著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以及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加之近年來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異軍突起,社會被一些低俗、諂媚、惡俗的外部文化和網絡文化包圍著。在當前的社會大環境下,小學生也深受其害,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已經被拋之腦后,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也越來越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作為最能夠顯示小學生整體文化素養的部分,主要能夠反映的就是小學生對于日常社會生活的感悟以及自身的文化素養。
但是,在當今社會這種浮躁風氣的影響下,小學生作文教學只注重寫作技巧、急于求成的狀況十分顯著,這種流水線式的作文教學方式,嚴重影響了小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致使小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洞缺少生機。在小學作文教學中依靠傳統文化引導的方式來實施教學方案的設計,用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來填補當前作文教學的空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小學作文教學有一個質的提升。
二、 傳統文化引領小學作文教學的方法建議
(一) 將傳統文化的積累作為寫作素材
不少教師在小學作文的教學中應該都會有這樣的經歷,那就是學生在看到題目時沒有思路不知道該寫一些什么,大腦中一片空白,這樣一來,想把作文寫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多關注一些傳統文化,或者在教學中隨時像學生滲透一些傳統文化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興趣培養到能力提高的傳統文化教學,并引導學生從傳統文化的角度提升作文習作的思維與方法,提升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在無形中達到對傳統文化積累的效果,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在寫作上的思維發散性,心有所想才能寫出一篇完整的、飽滿的作文。
(二) 利用傳統文化設定作文標題
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有這樣一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國傳統的古詩文中都包含著十分豐富的文學內涵和情感底蘊,將這些意蘊豐厚的古詩文應用到作文的寫作中不但可以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還可以進一步豐富文章中的內涵。在小學作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將所學習到和積累到的古詩文中的經典詞語或斷句作為文章標題來使用。例如,月是故鄉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以分數論英雄等等,這類經典詞語或斷句可以使得學生的作文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可以開門見山地表現出文章所想要表達的思想,更為文章增添書卷氣和文化氣。
(三) 利用傳統文化來立意文章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使用傳統文化的內容或豐富的內涵來立意文章,這樣的文章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避免文章內容空洞、乏味。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思想運用到文章的寫作中,通過生活中的小事或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來體現這種思想,例如,我們中華民族長久以來倡導的“忠孝思想”。“忠”所強調的是一個人忠于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在我國古代和當代有很多可以表現“忠”思想的人物,如古代歷史上的岳母刺字,近現代歷史上的劉胡蘭,這些人物都是忠誠的典型。談到“孝”,這應該是我們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傳統美德,孝道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思想道德之一,古代流傳下來的親嘗湯藥、臥冰求鯉、扼虎救父等故事都是孝道的典型。學生可以利用這些中華民族長期以來積累和流傳下來的道德思想品德作為文章立意的主線,這種立意方法可以給予文章很大的思考空間,賦予文章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
(四) 用傳統名言名句構建文章結構,表達文意
在日常的作文寫作中,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用到最多的都是議論性的文章敘述手法。通過議論手法進行文章的寫作,可以保證文章邏輯表達更為準確,主旨更為鮮明。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利用傳統名言名句的方式來論證文章主旨,表達文意。這其中常用到的論證方法主要有比喻論證、排比論證、假設論證、因果論證等方法,以比喻論證的手法為例,比喻的方法是指使用與本事物或事件有相同之處的另外一個事物或事件來描述和解釋本事物或事件的一種手法。用這種手法來擺事實舉例子可以將想表達的意思更加準確地表達出來。例如,古詩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就是典型的比喻手法,將平淡的雪景賦予文學的生機。在小學作文寫作中,如果只是流水賬式的長篇大論,寫作手法單調,文字內容粗糙空洞,即便文章有很深的意寓,也很難吸引閱卷者的注意力。
三、 結語
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作文寫作是最能考驗學生文化素質的部分,由于當前社會浮躁風氣的影響,小學生在寫作時也多少帶有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學習利用傳統文化來引領小學作文教學的方式還是十分重要和有深刻意義的。小學生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國傳統文化,摒棄社會不良文化的腐蝕,正確區分傳統文化與非正派文化之間的意義,才能將所寫作的作文賦予全新的生命力和豐富的思想及文化內涵。少年強則國強,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小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逐漸的滲透給學生,讓學生在傳統文化氛圍的熏陶下,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陳碧珍.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教育與教育學研究,2009,23(7).
[2]李格宏.核心素養下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8):78.
作者簡介:
楊玉鳳,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店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