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玉
摘 要:網絡環境下的公民法律意識與法律規范的差異存在已久,本文通過對范某某偷稅漏稅案結果的部分網友評論進行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現代社會發展的不足以及個人法律素質不夠高是問題存在的原因。需要公民在網絡環境中理性的對待事件,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
關鍵詞:法律意識;法律規范;網絡環境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05-0238-02
0 引言
我國稅務部門近年來處理的個人偷逃稅款金額最大的案件,該案最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法》第32條、第52條、第63條、第69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法實施細則》第93條的規定,判處所需補繳的稅款、滯納金以及罰款共計8.84億元。因為此案涉及金額巨大,且涉及人物本身是具有強示范效應的公眾人物,該案于2018年6月初自群眾舉報工作合同涉稅問題后,獲得網民的廣泛關注。
1 剖析差異存在的原因
1.1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對法律意識的影響
自從漢代春秋決獄以來,中國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外儒內法的局面開始形成,傳統儒家教育人們:同情弱者,保護弱者。導致弱者具有“我弱我窮我可憐,你強你富你活該”的偏激思想。這種思想不僅在中國兩千多年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產生了消極作用,大衣哥朱某某幫助村民無人感激和孫某資助學生反被責罵的故事表明現今這種思想依然具有深刻影響。網民更傾向于道德評價,而不是法律對行為的理性規制。
在某某偷稅漏稅案中,第一類網友將某的高收入與自己的工資相比較,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對其固定資產指手畫腳,妄想讓其通過罰款降到平均收入等想法顯然缺少法律規制的理性,是出自于對高收入人群與自身收入金額差距過大的失衡甚至仇恨的心態,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帶有中國法律儒家化中禮法合一特色的殘余影響。
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對行為人的思想意識之中,同時也影響到了對整個中國現代法治的構建,需要建立一個更加適應市場經濟的現代法治。由于在構建過程中,一方面會保留中國特色,同時也會借鑒和參考國外的法治,增加法律移植的速度,也就是同國際社會“接軌”,所以要在考慮法律體系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基礎上,減少“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爺的悲劇”現象。
在偷稅漏稅案的第二類網友的評論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網友由于并未真正了解甚至涉獵有關的法律變遷,而產生了對法律的誤解,一方面反映了這些網友并未從客觀實際出發,僅憑自身的主觀臆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法律嫁接的過程中缺少廣泛的群眾參與所導致的脫離社會生活的問題。
1.2 現代社會發展對法律意識的影響
1.2.1 壓力過大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也隨之增加。于是許多人將網絡當作發泄的平臺,將平日里內心的不滿與無法訴說的委屈傾瀉在對他人的言語攻擊中,無形中形成了網絡暴力。如王某某事件中精神狀況一度處于崩潰邊緣的王某某家人與肆意質疑謾罵的網友評論形成的鮮明對比令人心寒。互聯網的便利使許多人忘記了何為社會責任,失去了基本的法律意識,他們為了一時的口舌之爭,令本就陷入困境的家庭雪上加霜,他們釋放了自己的壓力,卻給別人帶來了難以彌補的傷害,與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張相違背。
在范某某偷稅漏稅案的評論中,將范某某往日的謠言翻出后大肆宣傳詆毀甚至人身攻擊的網友不占少數,以宣泄壓力為目的是連接謠言與此案判決結果這兩件毫無關聯的事件之間的橋梁。
1.2.2 現代網絡特點
現代網絡具有發言成本低、內容片面性強以及傳播速度快等特點,網絡輿論也呈現出其多樣性。
首先,回溯平民發言權的發展脈絡,自秦朝以來,士階層變成了平民階層。不做官,就沒有發言權。讀書人憑借官員的舉薦或隋朝后期的科舉考試,才能擁有發言權。現今網絡的發展使得有些人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得到許多人的響應,在虛擬的空間里享受眾人擁護的快感。還有些人將工作中的怨氣發泄到網絡上的其他人身上,僅憑幾個字就對發言者進行言語攻擊,通過語言的攻擊獲得壓力的釋放。一旦有一個人振振有詞的“論述”了自己的見解再加上幾句押韻的口號,不出幾日,此觀點便會霸占各種評論區。
例如2018年11月的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中,事件真相還未徹底查清時,不明真相的網友們紛紛討伐駕駛紅色轎車的女司機,一時間網上罵聲不斷。[8]在此事件中,公民一味的運用網絡伸張自己所謂的“正義”,但完全忽略了對他人人身隱私權的保護。真相公開后,人們才發現錯怪了女司機。
實施刑事處罰不是設立逃稅罪的主要目的,重要的是追繳稅款這一行政處罰的后盾得以穩固。目前,我國的稅收法律不夠完善,偷逃稅款還廣泛存在于某個時期、某些行業,全部判處犯罪,打擊面過大,對于解決稅收和刑法的關系問題,用行政處罰替代刑事處罰是較為合理的措施。
最后,一人評論后眾人紛紛附和體現了網絡傳播速度之快。如此篇微博文章下的1502條評論中僅有十幾條支持此案的判決結果,讓人震驚于言論所形成的輿論導向的速度。萬物般若蜜竟然評論說:“法律是不會為某個人而改變。”體現了在并沒有了解事情真相的情況下,完全憑借自己的臆想去質疑修改法律的過程,增加了網絡宣傳的錯誤性,從側面展現出網絡傳播速度過快的弊端。
1.3 個人的法律素質對法律意識的影響
公元前5世紀,管仲提議要依據法律來治理國家,此后,法律成為各代君主用于治理國家的工具。[9]由于中國古代統治具有精英政治的色彩,因此只有官吏有學習法律的權力,真正了解法律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法律系統的理論知識、嚴格的邏輯性和精簡的表達方式等極強的專業性使得現代公民對法律知識的了解程度淺,公民的法律素質仍不高。
現代社會發生的一些冤案也降低了公民對法律的信任程度。如2018年6月1日李某某冤假錯案,18年后沉冤得雪,雖然最終撤銷了原審判決改判無罪,但在監獄服刑的18年中遭受的身體上和精神上的傷害是不可磨滅的。
2 帶來的啟示
2.1 國家層面
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已經提出二十多年,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對司法的公正性也有了更為嚴格的標準。司法公正不僅在公民合法權益的維護、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和社會穩定的促進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時也能夠增強法律的權威,減少公民對法律的不信任感。
對此,國家相關法律工作者應加強對行政執法監督的法律制約,落實違法必究的方略,提高公民的法律信任感。
2.2 公民方面
首先,公民要積極主動的提高自身法律意識,學習相關法律知識,做到先懂法后用法,更好的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通過互聯網、報紙等媒體、觀看法律案例和說法類節目、購買法律類書籍等都是提升自身法律素質的途徑。
其次,公民要理性看待案例。在充分了解事實真相和相關法律法規后,運用文明的語言合法地表達自身的觀點,切忌主觀隨意性。斷章取義和以偏概全等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更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言論自由的權利。
最后,公民要自覺守法,相信執法的公正性,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3 結語
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當公民充分信任和肯定法律,一個正常判決沒有引起社會的軒然大波的時候,法治社會的目標實現就在不遠處。本文通過對網友存在爭議的范某某偷稅漏稅案結果的部分評論的分析,對公民法律意識與法律規范矛盾的研究,分析了引起矛盾的原因問題。本文的研究也存在樣本選取具有特殊性的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社保查詢網.[中國平均工資]2017年全國城市平均工資排名[EB/OL].
[2] 山西黃河新聞網.[胡律師說法]從范某某案看逃稅罪的前世今生[EB/OL].
[3] 陳正.從劉某某到范某某,從偷稅案到逃稅罪[EB/OL].
[4] 老許村長.傳統儒家思想的三大毒瘤,不打破你永遠不會成功![EB/OL].
[5] 墨娛.朱之文和孫儷善心結惡果?村民抱怨20萬都不肯借,學子嫌棄錢太少[EB/OL].
[6] 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修訂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7] 澎湃新聞.王鳳雅母親不接受作家陳嵐道歉“王鳳雅之死”真相公開家屬追責[EB/OL].
[8] 蝸牛騎士.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中紅色轎車女司機哪里錯了,憑什么都來聲討她[EB/OL].
[9] 潁水之濱.談起法律工具主義,還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國[EB/OL].
[10] 佚名.李錦蓮案宣判無罪 回顧李錦蓮案經過[EB/OL].
[11] 王麗.網絡社會公民素質提升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8.
[12] 周世海.論法律意識的差異——以“許霆案”為例的考察[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8.
[13] 馬淑嬌.公眾法律意識的實證分析——以網民對兩起社會熱點事件的評議為中心的考察[D].蘭州:甘肅政法學院,2013.
[14] 段立章.網絡輿情折射下的公眾法律意識探微:對藥家鑫案的別樣透視[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51-54.
[15] 馮仕政.法社會學:法律服從與法律正義——關于中國人法律意識的實證研究[J].江海學刊,2003(4):99-106.
[16] 楊建,龐正.法律文化的觀念之維及其中西方差異除魅[J].江海學刊,2013,(2):199-205.
[17] 吳斌,汪公文.我國公民法律意識之矛盾分析[J].當代法學,2003,(9):11-13.
[18] 鄧超.淺析法律意識的概念[J].法制與社會,2008,(10):15-16.
[19] 侯瑞雪.公民法律意識視角下的網絡暴力[J].河北法學,2011(6):64-69.
[20] 蘇力.送法下鄉——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