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絢爛的一筆。在各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里,古詩詞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古詩詞教學研究也成了許多老師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立體化;多元化;詩詞教學
最近,我執教了張志和的《漁歌子》一詞。這是一首通過寫景贊美漁家生活情趣的詞,著意描繪了秀麗的水鄉風光:遠山青翠,白鷺高飛,桃花流水。全詩色彩明麗,畫面清新,意境優美而生動活潑。
全詩動靜結合,用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江南水鄉特有的風景和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在備課階段,我就在思考:古詩詞應該教什么?教到什么樣的程度?學生在古詩詞課上要學到什么?古詩詞對學生來說,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因為有思考,所以就想要創新,想要上出不一樣的、有點新東西的課來。
于是,我把教學目標定位為:理解詞意,體會情感;想象畫面,描述畫面;感情朗讀并背誦。在磨課過程中,與進修學校教研專家、本校教研員一起探討,一起修正、完善整個教學流程;最后,在“送培送教”活動中,呈現了這節課,并與聽課老師就課堂教學理念及課堂教學效果進行了互動交流。
課后,我對此次教學進行整理和反思時發現,我在不知不覺間體現了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立體化,多元化。也就是,在教學中,不僅僅教學生“這首詞”,更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式,讓他們有積累,有收獲,讓他們愛上古詩詞,愿意主動地去感受古詩詞的無窮魅力?,F在,我就結合這節課,談一談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體現立體化和多元化。
一、 打破傳統的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墒牵谌粘5慕虒W中,許多老師不敢拋開詩詞中的一字一詞一句,生怕漏掉了什么。
于是,講課時面面俱到,一篇詩詞往往被分析得“五彩繽紛”!這不但曲解了教學的本質,更是誤導了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因此,《漁歌子》這堂課的設計,我打破了老師印象中的古詩詞教學模式,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流程:從聊一聊春天引入課題;接著引導學生把詞讀準確,讀流利;然后引導想象,讀出詞中畫與人;由讀到寫,感知詞意;最后,延伸拓展古詩中的“垂釣”。
在這幾個板塊中,“想象,讀出詞中畫與人”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我著力引導的部分。因為,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把整首詞當作一個整體拋給學生,讓他們從整體上去想象詞描寫的畫面,想象詞的意境,不讓他們逐字逐句地去理解,不給他們一直以來認為是“最規范”的詩句意思。
這一環節,我拋給學生的問題是“在老師的朗讀中,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這個預設的目的是想引導學生從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等方面去想象詩詞背后的畫面。這一環節的交流互動十分到位,使這首詞頓時豐富飽滿起來,使呈現在學生面前的詩詞更加立體化,同時為后面的描述畫面打下很好的鋪墊。
之后,在引導感悟詞中人、鏈接張志和生平和另兩首《漁歌子》后,我帶著學生吟唱了《漁歌子》。這樣,課堂上不僅有朗朗的讀書聲,還有了動聽的歌聲。孩子們是第一次在課堂上吟唱詩歌,所以,他們的眼睛發亮,笑意蕩漾在嘴角,全班都沉醉在《漁歌子》的優美旋律中,沉浸在《漁歌子》描繪的優美意境里。
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吟唱著,感受著,不知不覺間就在頭腦中印下了這首詞。這一環節的設計,使整堂課增色不少,是這節課的一大創新點,讓詩詞立體生動起來,同時也體現了“愉快閱讀、體驗閱讀”這一理念。
二、 豐富語言的積累
優美生動的語言就像動聽悅耳的音樂,使我們的身心愉快舒服;優美生動的語言就像絢麗多彩的鮮花,讓我們的生活趣味盎然;優美生動的語言又像綿柔甘甜的春雨,讓我們的思維敏感細膩。
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總在不斷地鼓勵、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并不斷地提醒他們在日常的交流與書面表達中大膽地去運用??墒聦崊s是,學生總是在運用語言方面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我想,是孩子的積累流于表面,并未真正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由此,我想到了“語感”。試問,在引導孩子閱讀、背誦、摘抄的同時,我們是否關注了學生的語感的養成?還有,在我們引導孩子大量閱讀各種課外書籍的同時,我們并不知道,孩子閱讀時是否靜下心來,是否潛心到文本中去,還是像周燁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那篇文章里寫的那樣:“不過囫圇吞棗地看一遍,只關注緊張動人的情節,那些好漢的個性,那些復雜的內容,全搞不清楚?!?/p>
因此,我認為,在引導孩子積累這一方面,老師除了引導積累語言,培養語感外,更應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偟恼f來,我們要讓孩子在學習與生活中積累語言,“積累”語感,還要讓孩子“積累”方法,讓他們在學習中對語言多點敏感度,化“被動積累”為“主動積累”。
在《漁歌子》這節課上,我有意調動學生的語言積累:課一開始,我引導他們說說“什么樣的春天”,讓學生說很多描寫春天的詞語;然后我出示有關春天的詩句讓學生朗讀,無形中帶著他們重溫了詩詞中的春天;在課中,我鏈接了張志和的另外兩首《漁歌子》,豐富了學生的積累;課的結尾,我引出了幾首有關釣魚的詩句讓學生朗讀,讓他們發現,到處都有優美的詩詞在熠熠生輝。
這樣做的目的是想借由本節課的“這首詞”為一個點,引出“相關的詩詞”這一條線,進而在學生的面前打開一個“古典詩詞”的面,呈現詩詞的立體化和多元化,豐富他們的見識,激發、引導他們主動去學習,去積累語言。
三、 語文思維的訓練
《語文課程標注》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墒牵野l現在日常的教學中,很多時候,學生都是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他們對堆擠在腦子里的知識,不會靈活地借助思維能力進行創造性地重組和運用,只是停留于一種經驗型、模仿型的水平,所以常常表現出思維不活躍,觀察不細致,分析能力差的狀態。他們習慣了“老師說,我聽;老師寫,我記”的學習方式。這真的很可怕。
在《漁歌子》這堂課上,我避開給孩子直接的詩詞解釋,而是努力創造機會,讓孩子自主發言,學會學習和表達。我讓孩子們說說他們讀了詩詞后,會看到什么樣的畫面,其實這既考查了學生的想象力,還考查了他們的語言積累水平,更是考查他們的語文思維能力——借由詩詞文字展開想象,形成畫面感;再在頭腦中迅速提取相關語言積累,進行語言的重組,把自己想象到的畫面用貼切的語言表達出來。
這一過程,其實就是對學生進行語文思維訓練的過程。
我私下以為,真正成功的語文教育,應該要有這樣的效果:看到太陽升起,不僅僅是想到天亮了,還應該會想到光輝燦爛,想到朝氣蓬勃;看到“秋天”一詞,不僅僅是想到這是一個季節,還應該會想到收獲,想到碩果累累,想到春華秋實,想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看到“大地”一詞,不僅僅是想到土壤,還應該會想到母親,想到寬厚,想到包容……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太過瞎掰:語文哪來這么多事呀?但是細想,語文還真就是這么回事!如果我們教出來的學生能夠擁有這份對語言的敏銳性,那我們真的是成功了。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是的,每一堂課,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次獨特的歷練。老師從備課到上課,要考慮學科特色、教材課型、學段重難點、單元、課時目標等,還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稱得上是“全方位”用功。而學生,則在老師的引領下,經歷了一次或輕松或沉重或美妙或驚奇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他們跨越時間和空間,在文字的意境中自由馳騁!
作者簡介:戴丹梅,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巷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