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與發展,促使人們在關注提升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但當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仍面臨著難以攻克的重要難題,這就要求教師革新傳統教學觀念,促使學生自主參與到數學學習中,提高數學學習效率。本文針對初中數學教學活動,探討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數學思維能力;教學策略
數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和工具性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訓練功效。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要想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應將新課改內容、社會科技和數學教材三者進行有效整合,充分發揮并延伸其特有價值,促使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重要價值,這對學生將來的生活和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 構建生本課堂,增強學生創新意識能力
當下教學活動中,學生是課堂學習的參與者和實踐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輔助者。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究,從而構建生本課堂。在學生主觀意愿的推動下,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在與數學接觸的過程中產生全新的認知。
例如,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教學,既是對學生數學知識技能的傳授,也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結合學生課前預習內容,引導學生提出直線與圓相離、相切和相交的位置關系。“這三種位置關系分別有幾個交點”,筆者借助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深度思考。這時,一名學生走上講臺,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圓,使用長木棍代表直線。在木棍與圓相離的過程中,學生發現直線和圓“沒有交點”;木棍平移,與圓相切的過程中,學生發現直線與圓“有一個交點”;木棍繼續平移,與圓相交的過程中,學生發現直線與圓“有兩個交點”。筆者對這名學生的“講課”行為提出表揚,其能夠將平面內容直觀立體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創新了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將課堂讓渡給學生,借助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創新教學,從而培養了學生主體的創新意識。
二、 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在當下科技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對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應用,創建靈活多樣的數學課堂,在學生踴躍參與的課堂學習中,化數學抽象為具體,從而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例如,中心對稱是旋轉章節的重點教學內容,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挑戰。為此,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筆者首先借助對軸對稱、軸對稱性質和旋轉內容的復習,降低學生對本節課的距離。接下來,筆者使用多媒體在大屏幕上展示具有中心對稱關系的
△ABC和△AB′C′。在視覺刺激下,學生發現“兩個三角形全等”。“這兩個三角形有什么位置關系”,筆者提出問題,學生發現這兩三角形“不具有軸對稱關系”且找不出其他關系。隨即,筆者利用多媒體功能,將△ABC圍繞點A旋轉180°,學生發現兩個三角形“完全重合”。學生通過對△ABC旋轉過程的回顧提出,兩個三角形關于點A旋轉180°,點B與點B′相對應,點C與點C′相對應。基于學生的總結,筆者提出“中心對稱”,引導學生深入學習中心對稱知識。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幾何內容適當應用信息技術,通過學生對幾何變換過程的觀察,間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 結合生活實踐,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數學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具有內在解釋的作用,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教授數學知識的同時,還需引導學生應用知識。通過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結合,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組是初中數學計算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且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完成本節課教學任務后,為培養學生應用消元法解決實際問題,筆者結合學生感興趣的羽毛球設計如下試題。為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學校準備舉辦羽毛球比賽,共22場,贏一場得2分,輸一場得1分。若本班想贏得比賽,至少獲得40分,則輸、贏各多少場?學生結合前一節內容,設贏x場,輸y場,列出算式x+y=22,2x+y=40。最后,學生利用消元法,求得贏18場,輸4場。筆者結合學生的求解過程,對學生進行表揚。試題是檢驗學生學習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想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試題,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總而言之,數學思維能力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有效認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設計,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思考與研究中,從而建立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并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子曄.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1):169+171.
[2]王芳玲.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60-61.
作者簡介:付海英,甘肅省慶陽市,甘肅省鎮原縣中原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