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雪菲
摘 要:結合實例,從多個方面闡述了在生物教學中優化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以及探索和創新精神的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實驗教學;主動探究;探究式問題情境;創新思維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生物實驗教學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但在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學中,仍有許多教師將實驗教學的目標與應試教育功利性地聯系在一起,導致實驗教學存在一定的欠缺:有的教師一邊講述實驗一邊進行演示,只讓學生觀察一下實驗現象與結果,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只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參與,沒有思考,沒有探究發現;有的教師在學生實驗中給予過多的指導,束縛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如何以實驗為依托,拓寬思路,挖掘實驗的內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呢?筆者通過多年實驗教學的摸索與積累,試從以下幾方面提出幾點建議:
一、創設探究式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主動性
很多初中學生實驗目標不明確,走進實驗室什么準備也沒有,注意力集中在實驗材料上,急于擺弄儀器和材料,忽略了實驗,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或是被老師一步步的講解牽著鼻子走,被動接受。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創設接近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實踐,是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的有效辦法。例如,在“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實驗教學中,可以先播放農民種植農作物的視頻,展現農民翻地松土、選種播種、澆水施肥等場面,讓學生發現問題:“為什么一般在春季播種?秋冬可以嗎?”“播種前為什么要松土?”并在這些問題的驅動下主動探究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
二、教師指導要適度,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按照教材統一的模式去思考,對實驗原理、實驗步驟過于詳細地講解,給予學生過多過細的指導,學生畏首畏尾、思維僵化、缺少探索,不利于其探究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學生只有主動地感知、主動地質疑問難、主動地解疑,調動思維積極參與,其智力活動才會更有效。教師應盡可能減少示范的內容,在實驗前只作必要的啟發性講授,可以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時間去探索、發現、討論、交流。如在使用顯微鏡和制作臨時玻片標本的實驗中,可以先提問學生:“想不想看看桌上這些洋蔥、西紅柿的細胞?想不想看看你自己的細胞?”然后提議學生動手試一試。學生大多會把這些東西甚至自己的手直接放到顯微鏡下觀察,結果發現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見。這時學生會自發地思考,并通過看書、討論等方式主動尋求解決方法,直至將材料處理成薄而透明的標本。比之教師講述制作標本的方法后再讓學生按部就班地動手操作,更能發揮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運用“嘗試與錯誤”的方法,培養探索精神
傳統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先講述實驗的原理和目的要求,然后精析實驗的每步操作及其理由,最后讓學生分組完成實驗,學生缺乏自己摸索和探究的體驗,缺乏對失敗和錯誤的體驗。教師不妨創新教學思路,讓學生用自己的“錯誤”方法嘗試一下實驗,并認真分析這樣做產生的異常結果,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和感悟,還能提高其敢于懷疑、勇于創新的探索精神。例如在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標本過程中,有的學生先用碘液染色再蓋蓋玻片,有的蓋蓋玻片時沒有用正確的側蓋手法,還有的撕取洋蔥表皮時連帶著挑取了部分洋蔥肉……教師可先不糾正,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并通過討論或咨詢老師來解決。
四、積極改進實驗,培養創新思維
實驗課若僅僅按照課本實驗中的材料、步驟、要求來進行實驗,難免限制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實驗課上,教師可變更某個條件或增設與之相關的內容,用于訓練學生思維。
提供豐富的實驗材料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教材中的實驗材料都不具唯一性,教師在實驗中可以鼓勵學生因地制宜地選取材料。如“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實驗,除了課本上的洋蔥,教師可以提供幾種觀察效果較好的實驗材料供學生選擇,如番茄、橘子、黑藻、黃瓜;還可以在實驗課前通知學生帶自己喜歡或想看的植物材料。有些學生會帶青菜、菠菜、蘿卜等,教師只需點明:實驗標本必須處理得薄而透明,然后放手讓學生嘗試制作標本的不同方法并觀察。這樣做學生不僅可以看到洋蔥細胞的基本結構,還能發現植物葉綠體的存在,發現有色材料不需要染色,發現番茄果肉細胞和果皮細胞的大小明顯有差異……比簡單地模仿課本,得到的收獲要大得多。
實驗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對實驗材料和方法進行改進,或對本課實驗深入探究。
適當向課外延伸,拓展實驗創新空間。某些實驗適當地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在課外進一步探究、實驗,這樣既可以鞏固教材上的實驗知識,更可以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活躍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實驗的創新空間,提升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例如在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時,除對水、溫度、空氣的探究外,還可向課外延伸光照條件、種子自身條件(如種皮的有無、胚乳或子葉的缺失)的探究。而七年級上冊的一系列植物實驗,可以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將一個個實驗環環相扣起來。筆者根據季節特點,特地去種子站購買了一批小麥種子,分發給學生,利用一次性紙杯、飲料瓶等小容器培育小麥,要求不用土壤,讓學生自己想辦法使小麥萌發和生長,可以設置多組對照,從而了解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當小麥萌發后,長出來的根正好用于“觀察根尖的結構”“探究根生長最快的部位”這兩個實驗,還可以用于觀察“外界溶液濃度對根吸水的影響”,等小麥長到一定高度,再移入土中,當小麥開花抽穗時,又可用于觀察單子葉植物的開花結果,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鍛煉了動手實驗的能力,可謂一舉數得。
五、多元化評價,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作為新課程實施者的生物教師,應該把實驗的重點放在對實驗現象的分析上,而不是實驗結果的正確性上。有效的實驗教學評價不僅能激勵學生、改進實驗教學,更能關注每個學生的進步、發掘其多方面的發展潛能。教師可以設計科學的實驗評價表,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技能、探究能力等多個方面進行記錄、分析和及時評價。既要關注結果,又要重視過程,更要鼓勵創新思想。對未完成和失敗的實驗也要進行鼓勵、肯定,引導學生找到實驗改進的地方,讓每位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得到體現。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