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忠
摘 要:初中時期,學生正值青春年華,是建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合理運用德育教學理念,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質。所謂德育是指對學生情感的陶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既要傳授數學知識,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念。故此,數學教師應該合理運用數學課堂,對學生開展德育教學,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德育滲透
基于新課改不斷建設的背景下,德育已經成為教育的重點話題,其不僅是教育事業的關鍵部分,并且是素質教育的基本核心,是塑造學生靈魂的重要手段。德育教學的效果與教育質量直接聯系,因此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式,合理滲透德育理念與教學方法,進而提升德育教學的質量。在當前的初中數學中,由于數學知識本身艱澀乏味,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數學教材滲透德育思想,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遠大的理想。
一、合理運用數學教材中的德育故事,引導學生建立遠大目標
初中生的年齡尚小,正處于向青年過渡的關鍵階段,思想信念并未完整建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與價值觀念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意志力,形成健全的品格。而強化學生的思想教育,不僅要通過語文、政治、歷史等文科類課程,也可以借助數學這種理科課程。教師在實際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應該摒棄開門見山式的教學方式,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以生動真實的案例將數學成就與數學發展歷程介紹給學生,進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愛國情感,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與此同時,若想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教師應該營造一個活躍、積極、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教師可以介紹數學家陳景潤潛心研究幾十年,終于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這一世界難題;華羅庚從小立志,堅守認真,在自學中成為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耗費心血多年,研究出圓周定律……這些課前數學故事,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激發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能為學生樹立理想與志向提供支持與參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二、從學習數學中養成自主學習習慣,滲透德育理念
培根曾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由此可見,良好的習慣使人受益終身。數學知識本身具備較強的邏輯性與抽象性,對于一些定義、法則的具體運用與結果驗證要求相對較高,知識點之間環環相扣,彼此銜接,如果學生遺漏其中的知識點,將難以順利解決實際問題。故此,數學知識是相當理性且嚴密的,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的特點強化學生的德育。
例如,當學習到“勾股定理”這節知識時,教師便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如拿出生活中的蛋糕盒子,要求學生借助勾股定理用尺子測量該盒子是不是直角。這種實際問題不僅能強化學生對于勾股定理知識的掌握,并且可以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有效的結合,進而懂得知識源自于生活并接受生活實踐的檢驗的道理。除此之外,一些數學問題的解決還應該依賴于輔助線等方法,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要認真、細心,不可馬虎大意,否則將難以成功解題。這種解題技巧的引導,學生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懂得聯系實際,堅持認真學習,進而形成細微求真的學習態度。
三、借助于數學應用模型,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念
在數學的學習與應用中,存在諸多與哲理相關的數學模型與數學難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模型與難題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例如,當教師講解到平面直角坐標系時,是一種固定十字模型,仿佛人生的“十字路口”。教師便可以利用這直角坐標系的“點”與“數”來比喻我們每個人,處于社會平面中的一個定點,都在移動中找尋自己最終的位置。通常來講,對于最后的頂點,有兩個影響因素,即先天條件與后天條件,我們能改變的是后天條件。故此,學生通過平面直角坐標系便能正確理解人生發展,每個人都存在于社會中,若想改變自己所處的位置,則應該通過后天的不懈追求與努力奮進,到達更高的位置。學生應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朝著人生目標不斷奮進與努力。
綜上所述,在實際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德育的滲透不僅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并且能引導學生建立健全的品格,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故此,教師應該積極創新德育教學理念,結合數學史、數學教材、數學練習,將思想性與科學性相融合,提升學生的德育思想,提升數學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董興艷.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8):110.
[2]賴家明.踐行素質教育理念:淺議初中數學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新課程(中學),2017(7):235.
[3]敖普忠,周霞.貫穿于內外,存在于始終:芻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策略[J].新課程(中學),2017(5):266.
[4]曹文娟.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J].知音勵志,2017(6):142.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