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
【摘要】教學設計是開展教學的基礎所在,其需要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而出發,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服務性。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當堅持可調整性原則,確保所設計出的教學方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關鍵詞】教學設計;優化;學生;真學
教學設計是開展語文教學的引導和前提,只有在教學設計的輔助之下,教師才可以確保課堂質量。從側面來看,語文課堂的主體并非教學設計,而教學設計的作用也并非是全面的,教師應當學會對教學設計的調整,始終從學生出發,從教學目標出發。
一、前期設計
一般情況下,教學設計工作需要在課前完成。而為確保學生能夠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學設計必須預留一定的空白,避免對學生的思維開拓造成阻礙。因此,前期設計要具有可調性和簡潔性,這不僅是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更是學生對教學設計的要求。
例如,在學習《老師,您好》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將前期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以下三個要點:一是確保學生讀懂文章。學生在閱讀文章時的形式不限,只要可以達到讀懂文章目的的閱讀方式均可以使用。二是理解文章情感。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學會換位思考,需要從文章主人公的角度去看待文章內容,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到文章的主旨。三是結合實際。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學生應當將文章內容與自身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尋找文中教師與自己教師的相似點。此外,閱讀教學應當貼合學生的認知情況和認知規律。因而教師應當結合文章結構的特點,適當添加其他的教學目標,如語言組織訓練等。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生始終為課堂的主體,學生學習的方式為閱讀,沒有其他的教學形式,學生可以最大程度體會文章的內涵與意義。
二、中期設計
在實際教學當中,課堂的突發性事件會對預期的教學設計造成改變,甚至會導致教師無法按照原定計劃開展教學。即便教師在課前做了充足的準備與預測,但也終究無法預料全部的課堂事件。由此可見,教學設計僅為課堂的輔助,教師需要預先設計多套教學方案,并根據教學進度的開展靈活使用或者在課堂中進行實時性的設計。
例如,在學習《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時,文章主要描述了醫學家李時珍為完成畢生夙愿而不辭辛苦露宿古寺的事情,其體現了李時珍執著與認真的精神。某位教師在課前設計時,準備從李時珍生活的艱難而體現文章的主旨與內涵。但在實際教學當中,學生卻對李時珍的行為提出了質疑,其認為李時珍在編寫《本草綱目》時沒有發揮團隊精神,無論是挖掘草藥,還是編寫醫書均由自己獨立完成,整個過程不夠高效。面對學生的意見,教師舍棄了原有的教學設計,在文章的基礎上開展討論式教學,讓學生從文章尋找李時珍為什么要親力親為的原因。通過討論式教學,學生理解了李時珍的苦衷,若將編寫醫書及挖草藥等工作交由別人完成,會導致《本草綱目》失去權威性,自己無法了解草藥的藥性及作用。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課堂的突發性事件,更能回歸教學的本意,讓學生體會李時珍精神。
從本案例可以看出,即便教師在課前設計了較為完美的教學方案,但由于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與成人角度有著偏差,所以學生難免會出現不理解的情況。教師在學生問題的基礎上及時調整了教學設計,不僅達成了教學目標,更能讓學生充分體會文章所表達的內涵及主旨。
三、后期設計
后期設計指的是教師對于課堂的反思,教師通過對其前中期設計的對比,可以發現教學設計的缺陷與不足之處,并在課堂的結尾處適當添加教學內容,達到深化文章意義、點石成金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天游峰的掃路人》這一篇文章時,文章作者借助游覽天游峰的經歷,為讀者塑造了一個掃路人的人物形象。在前期教學設計當中,教師將教學方案設計為通過對文本材料的閱讀,體會掃路人的精神。但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發現文章中存在著一定的留白處,文章作者與掃路人相約三十年后再次喝茶,隨后卻沒有了下文。因此,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巧妙運用文章的留白處,讓學生借助故事情節的發展,想象作者與掃路人在三十年后相遇的情境。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足的發揮,且直接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能加深對于掃路人的印象。
從此案例可以看出,盡管教師的前期設計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且課堂中并無出現突發性事件的情況,但教師卻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了《天游峰的掃路人》中其他的教育價值,并及時添加了新的教學設計,實現了學習、教育共同進步的目的。
四、結語
綜合來看,在開展語文教學時教師應當以教學設計為基礎,但又不能局限在教學設計當中,教師需要用敏銳的眼光去發現教學設計中的不足之處,實現對教學設計的及時調整。只有這樣,教學設計才能夠體現自身的價值作用,滿足實際教學需求。
【參考文獻】
[1]楊燕. 優化教學設計, 促進學生真學[J]. 小學教學參考, 2018(10).
[2]張寧. 優化教學設計誘導學生主動學習[J]. 衛生職業教育, 2007, 25(23):69-70.
[3]劉娜. 優化教學設計,讓學生真正“悅”讀[J]. 語文天地, 2016(1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