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巖
【摘要】文章先對體驗式學習方法的基本概念進行了簡述,然后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數學素養、激發學生興趣等方面對體驗法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了總結,進而在情景式、游戲式以及研究等基礎上,對體驗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際應用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體驗式學習法;小學數學教學;應用分析
在小學階段中,數學是一門相當重要的學科,學好數學知識,可以對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進行解決。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入之下,小學教學的理念和方式有了很大變化。體驗式學習方法是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將這種方式應用在數學教學中,可以讓枯燥的數學內容更加有趣,讓學生在學習數學時享受快樂,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因此,本文對數學教學中體驗式法的運用加以研究,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體驗式學習方法的基本概念
體驗式學習也稱為行為學習,主要是指通過實踐與體驗的方式對事物進行認知與了解,或是讓學生完全參與學習過程,成為學習中的主導者。傳統的學習方式對于學生而言無法深入與感知知識,而體驗式可以和所有體驗活動一樣,讓學生親身參與到體驗活動中,通過體驗可以讓學生在情緒以及知識上得到一定的收獲,進而實現學習目標。正是因為學生在體驗中全身心地投入,所以才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與記憶能力。和傳統學習法比較,體驗式法實施效率高3到5倍。體驗式學習有著其獨有的特點,比如主動學習。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只是單方面被動接收知識。而體驗式教學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成為學習的主導者。體驗式學習的另一個特點是寓教于樂,是指教師將知識與可以吸引學生注意的內容綜合,激發學生興趣。體驗學習方式為寓教于樂的教學開拓了新道路。這其中的“樂”更加側重于學生的體驗,其并不是教師單方面組織有趣的教學活動,而需要學生在主動體驗和學習中感知快樂。
二、體驗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優勢
(一)激發學生興趣
將體驗式學習方式應用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情景式教學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體驗式學習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情境創設方式進行實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在數學知識基礎上創設有效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和體驗,進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在教學過程中,若想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除了對教學情境進行建設之外,還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創新,積極和其他學生交流,以充分發揮體驗式教學的作用。
(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和邏輯性強的學科,小學數學中包含的知識與內容需要經過實踐才能夠證實,每個知識點在實際生活中都有一定體現。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實際生活為基礎應用體驗式方法,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在數學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學生不但要掌握知識的運用方式,還需要合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體驗過程中掌握更多實用性強的數學知識。由此可見,體驗式學習方法的實施主要靠實踐活動完成,而在實踐活動中學生需要使用數學理論解決問題,在這種體驗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三)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情感教學是當前數學教學的主流方式,在數學教學中運用情感教學方式能夠獲得不一樣的效果。小學數學知識較為基礎和淺顯,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還是有一定的復雜性,對學生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把握教學情感的運用方式。通過體驗式學習法的運用,發揮情感教學的優勢,不但能夠激發學生興趣,而且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數學魅力,在思想上形成數學意識,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三、體驗學習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一)在情境中實踐
將體驗學習法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依據《課程標準》和相關的要求,首先要從學生比較熟悉的知識入手。在教學中要將理論與實際內容相聯系,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將數學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在自己比較熟悉的生活內容中掌握數學知識,然后再進行后面知識的學習,使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最大化。
比如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材中,有關于數量相關知識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對生活中的數量進行基本的認知。在對這方面的知識進行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一幅圖片。比如“小明的書桌”,教師說:“小明的書桌經常亂得很,上面有鉛筆、書本、橡皮擦等相關的物品,小明媽媽看到之后讓小明收拾一下書桌,請小朋友們都來幫助小明收拾書桌,整理桌子上的物品吧。”在創設這個情景之后,學生就會馬上投入到狀態中,幫助小明整理書桌上的物品:書桌上有兩支鉛筆、五本書、兩個橡皮擦、一個尺子。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對生活中5以內的數字和數量進行了掌握。這種情景創設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情境氛圍中進行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從自己比較熟悉的學習工具入手,進而對數量進行初步了解。
(二)在游戲中應用體驗式學習法
體驗式學習法的實施重點在于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對學生好奇心的激發,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且積極探索與分析問題。通過游戲的體驗式學習,學生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心理特點和實際學習情況入手,合理運用和發揮游戲的優勢。
比如在教學除法知識中的平均數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融入“拍乒乓球”的游戲,將學生分成三個組,其中甲組5個學生,乙組6個學生,丙組6個學生,然后讓學生比賽,哪一個組拍的球數量最多,則哪一個組贏得比賽。在將比賽規則宣布之后,學生就會馬上覺得不公平,這個時候教師反問大家:“為什么會不公平呢?”有的學生回答說:“組員人數不同,所以人數多的拍球數量也會更多。”通過這種方式將平均數的概念引入。
再比如在教學“認識圖形”這章節知識時,教師也可以應用游戲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開始的時候對學生說:“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種不同的圖形,小朋友們能夠想出自己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幾何圖形嗎?”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后,學生就會結合生活進行聯想。在學生思考之后,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成兩個組,讓其分別說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圖形,哪一個小組回答得多,哪一個小組就獲得勝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將正方形、長方形以及三角形的圖形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對各種圖形的形狀有一定認知。學生在思考之后,就會回答出黑板、書本、課桌、電視機等都是長方形的,煙灰缸、鬧鐘、方凳子等都是正方形的,衣架、路邊標志、籃球架以及自行車等都是三角形的。運用這種游戲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一邊玩游戲一邊感受和體驗數學知識,進而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除此之外,在圖形回答游戲中,讓學生回答生活中常見的圖形,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使其感知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在研究中應用體驗式學習
在將體驗式學習法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時,還有一個關鍵環節就是研究。在研究中,教師通過引導和幫助,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合作學習。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獨立研究和解決問題,可以更深入地掌握相關的知識。
比如在教學加法相關知識時,主要采用訓練的方式,教師先提出一個“5+2=7”的例子。教師可以先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和小組中其他同學一起研究討論。教師在教學之前可以制作一些教學道具,比如制作一個紙質的蘋果樹,然后在蘋果樹上粘5個蘋果,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提問:“同學們看到蘋果樹上有多少個蘋果嗎?”學生就會回答“5”。接著,教師拿出兩個紙質的蘋果粘在蘋果樹上,然后讓學生觀察和數數,最后回答出正確的答案。在這個研究和增加蘋果的過程中,學生對于數量的變化可以直接觀察出來,按照第一次蘋果為5個,第二次增加2個蘋果的順序,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計算出總共有多少個蘋果,從而計算出“5+2=7”。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研究與分析的熱情,讓學生敢于在課堂中表現自己,也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環境中學習數學知識。
四、結束語
體驗式學習法在教學中有著極大的優勢,能夠使學生通過實踐和體驗,調動學習熱情,提高實踐能力,有效提高數學素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情景的建設、游戲化教學以及研究性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切身體驗,進而掌握數學知識,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林雅慧.解析體驗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4(12):55-56.
[2]李永昌.體驗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應用中的探究[J].新課程學習(上),2014(07):75.
[3]曾慶林,羅香華.體驗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江西教育,2016(24):27.
[4]方宏.為數學學習插上“體驗”的翅膀——小學數學體驗式學習的實踐與研究[J].新課程(上),2018(0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