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要】自主探究能力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具有強烈的求知欲,能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并能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科學的評價。具備了自主探究能力,學生就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而是能用科學的方法主動探求知識、敢于質疑問難、個性充分發展的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創設情境;自主探究能力;興趣;學習方式;趣味作業
一、引言
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需要教師經常地啟發、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多動手操作,需要長期地、有計劃地進行培養。這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密切相關,這就要求教師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為學生創設更多的情境,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設“懸”引入學習,誘發學生主體探究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要讓學生像一個小數學家一樣自己去研究,去學習。為了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創設一些懸念,啟發學生把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變為數學的對象,把生活的實際問題和數學緊密聯系起來,創設情景,想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才能使學生從“要我學”轉化為“我想學”“我要學”。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應用題的學習中,為了讓同學們更了解題意,教師在講述例題時加入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內容。如在教學96頁例5時,可以先以學生、老師的年齡為例出一題:學生的年齡是十歲,老師的年齡是學生的二倍,老師多少歲?校長的年齡比學生和老師年齡的總和還大十三歲,校長多少歲?讓學生思考,然后進行例題的學習。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學習熱情很高漲,他們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這樣,學生的思維在教師提供信息的撞擊和引導下得以活躍,使雙方都沉浸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研討氣氛中。
三、設“法”改變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達爾文有一句格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必須在教學中改進教法,指導學習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點著手。
(一)培養學生動手實踐操作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活動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盡量給學生提供可進行自主學習的感性材料,加強直觀操作,指導學生初步學習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例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自己通過畫、撕、拼和小組合作的形式,畫好一個角,然后各小組進行討論,先量一量,然后讓學生匯報,學生各抒己見,都有自己的看法。在這一操作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多角度的創造性思維。筆者要求學生大膽說出根據自己的操作有什么發現,學生爭著回答,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把學習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活動,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靈活,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學生的潛能,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類似這樣的教學活動,有利于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教師的教學創新,才能點燃學生的創新之火。
(二)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問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據報道,在對北京10所小學的1200名學生的學習問卷調查中,敢于課后向老師提出問題的學生占66.8%,敢于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出問題的學生占21.5%,敢于當堂糾正老師錯誤的學生僅占5.5%。的確,在當代小學生中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而且在農村小學這種現象尤為突出。亞里士多德曾講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須有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如何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質疑的信心和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至關重要。在學生質疑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其次,指導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再次,要啟發學生自己學會解決問題。
比如在教學“三步計算的應用題”一節的例4時,這種題型有兩種解題方法,可以先讓學生根據課本提示,討論出兩種不同方案,然后分成兩大組進行檢驗,期間學生們提出了不同的問題,都通過小組討論而解決了。最后教師引導學生一起歸納兩種解題方法的不同和相同之處。由此,學生體會到了“殊途同歸”的妙處,學習更有興趣了。通過這樣的教育,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在解題時學會運用轉化的思想,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開展教學活動中的小組合作學習
在數學教學中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首先,要對合作學習小組成員進行合理的搭配(在自愿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心理素質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學習小組,通常以4~6人為宜。小組內設小組長1人,記錄員1人,匯報員1人);其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認真思考,積極發言,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積極實踐,動手操作)。
四、設“趣”味作業,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樂趣
單調乏味的作業會嚴重壓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耗盡學生的靈活性、創造性和純真的情懷,使學生對數學學習、數學作業失去了興趣,成為一種“只有壓力,沒有魅力”的負擔。筆者經常設計一些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寓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于趣味性的練習,最大限度地拓寬學生的減負空間,豐富課余生活,發展獨特個性……讓學生愿意完成作業,喜歡完成作業,愉快完成作業,在作業中體驗成功,實現真正的快樂。例如在復習單元知識點時,筆者結合教材內容給作業起了個“三年級數學學習樂園”的名稱,并一改傳統的作業形式,把其設計成學生隨著熟悉的卡通人物“機器貓”去旅游的情節,以“購買車票—輕松上路—對癥下藥—過關闖將—山腰小屋—美麗風光”等有趣的游戲形式呈現給學生,并以富有人性化的溫馨提示,如“欣賞了美麗的風光,你能用兩個表示心情的詞語來形容自己的心情嗎?” 貫穿其中。果然,作業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孩子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興致勃勃地完成了各項練習,連成績較差的學生也饒有興趣地對我說:“這些作業太有意思了,我一點也不覺得累。”
五、小結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切情境,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表現欲望,讓學生在課堂,既學到知識,又得到快樂。要達到這個目標,教師需要有一顆懂學生的心,根據實際情況創設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培養學生學會自我檢查、自我校正、自我評價,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慢慢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莊麗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閱讀能力之我見[J].中國校外教育,2012(05):104.
[2]唐忠華.讓“木蜻蜓”快樂飛翔——談勞技課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J].基礎教育論壇,2012(12X):43.
[3]周麗萍.構建開放空間 培養自主探究能力[J].小學教學參考(數學版),2011(07) :67.
[4]金德榮.培養學生自主探究 打造科學張力課堂[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2014(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