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對于目前的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進行分析研究,認為情境創設是一種有效的環境創設手段,幼兒園區域游戲中的情境創設應借助一定的材料和形式,創設基于幼兒生活的真實情境或虛擬情境,以“情”為紐帶,以“境”為依托,引發幼兒的情感共鳴,使幼兒積極關注和探究情境,成為區域游戲的主體,主動獲得自主性發展。本文通過對不同年齡段幼兒游戲需求的分析和研究,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做出個性化的情景創設。
【關鍵詞】情境創設 幼兒自主性發展 區域游戲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0-0014-02
目前,情境創設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運用廣泛,是最常用的教學輔助手段。情境創設充分考慮了幼兒的認知能力和情感狀態,通過感官、具體事物來詮釋抽象思維,促進幼兒愉悅的自我認知和生活體驗,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那么,在幼兒園的區域游戲中,如何巧妙的創設情境才能促進幼兒的主動游戲和自主性發展呢?通過對幼兒園十個班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區域環境創設及幼兒自主性發展現狀的調查、分析和研究,我們得出以下幾條策略。
1.以“幼”為本,迎合幼兒需求。
小班幼兒年齡小,區域游戲中好模仿、愛獨占玩具、爭搶玩具,使幼兒無法完全體驗游戲的樂趣。結合小班幼兒的這一特點,我們開展了“對稱娃娃家”的嘗試,“對稱娃娃家”的創設,不僅緩解了小班幼兒爭搶玩具的問題,也給他們提供了相互模仿、相互學習的游戲情境,產生了很多有趣的游戲,促進了小班幼兒在娃娃家中的自主性發展。
而大班的幼兒,游戲的需要不僅僅來自于對材料的探究,更體現于交往的需求,他們更樂于與同伴交流合作完成游戲體驗。于是,我們在同一樓層兩個相鄰的大班活動室之間創設共享區域情境,打破班級區域空間局限,以同種風格將兩個班的游戲區域連接起來,給幼兒提供便于交流交往的游戲情境,滿足大班幼兒游戲的需要,提高了區域環境的使用率。
2.以“美”為境,營造藝術效果。
幼兒的思維處于直覺性動作思維階段,需要依靠大量豐富而感性的材料獲得表象,在情境創設中可以嘗試結合幼兒熟悉的繪本、電影、電視等藝術作品,利用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營造出豐富的藝術效果。我們在小班營造了《我媽媽》的繪本情境,以繪本中代表媽媽的標志性黃色小碎花的花布作為主要色彩,以“我媽媽”的人物形象為區角標識,用圖畫代替文字,同時在區角中充分投放一些媽媽的生活用品如高跟鞋、包包等,在墻面布置和空間掛飾上也充分利用繪本中的色彩進行裝飾,營造出美輪美奐、溫馨甜蜜的藝術氛圍,有效提高了幼兒的游戲體驗。
3.以“家”布局,打破區域局限。
幼兒從家庭走出來,第一個接觸的社會環境就是幼兒園。小班幼兒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差,剛入園的分離焦慮較明顯。我們在小班開展了“家庭格局”區域情境創設,以家庭格局進行區域的劃分,巧妙地將角色區、生活區、閱讀區、美工區、建構區融入到家庭格局之中,在活動室布局上呈現客廳、臥室、書房、玩具房、洗手間、廚房等,讓幼兒體驗到這里不是幼兒園,而是回到自己的家,在“家”的房間里歡樂地游戲。
4.以“真”選材,貼近生活經驗。
游戲情境創設離不開游戲材料的支撐,豐富多樣的游戲材料是保證高質量的區域游戲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引導幼兒學會利用身邊的物品和材料來開展活動。”在幼兒園自主性游戲中,通過觀察與實踐,我們發現生活物品在角色區、建構區、美工區、益智區等各個區角都能得到比較合理的利用,生活材料被廣泛地應用,發揮了其特殊的作用。
5.以“境”為線,推動游戲進程。
真實的情境創設要與生活相聯系,貼近生活原型,有真實的生活任務需要解決,才能融合幼兒積極性發展的各類因素,持續支持游戲,減少游戲過程中無所事事的現象。例如“客人來了”、“生日會”、“寶寶生病了”等等游戲情境,這些日常生活情境中生成的問題是現實的,有一定復雜性和挑戰性的,需要幼兒運用一定假設、觀察、調查、推理、搜集與處理信息等思維解決問題,使幼兒在開展游戲時帶著目的、帶著好奇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
總的來說,幼兒天性好奇、好問、好動,他們更適合在自由、自主、開放、交往的游戲情境中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幼兒教師要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和游戲需要創設適宜幼兒自主性發展的游戲情境,讓幼兒在寬松、自由、舒適的情境中主動探究、獲得愉悅的游戲體驗。
參考文獻:
[1]徐優.幼兒園情境教學的運用研究[D].西南大學,2012(02)
[2]章培培.“情境教學法”在幼兒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5
作者簡介:
聞麗紅(1977.10-),女,漢族,湖北羅田人,大學本科,小教高級,主要從事幼兒教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