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
【摘要】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主要以直觀形象為主,這就拉大數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覺得數學遙不可及,進而產生厭煩和恐懼的心理。但教師若能在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習內容巧妙運用學具,就能把數學與學生有效的銜接在一起,幫助學生揭示數學本質,發現數學規律,加深學生形象化的理解,簡化難點,觸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數學學具就是連接學生與教材的重要紐帶,在教學時教師要巧妙運用學具,縮減學生與數學學習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親近感,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學具 小學數學 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111-02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認知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學具就符合學生的這一認知規律。通過合理操作學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有效調動起來,思維得到啟迪,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并且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得到很好的提高和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習內容,巧妙運用學具,提高教學效率。
一、運用學具,促使數學公式的形成。
很多數學公式的形成是通過操作學具,轉化成已學過的數學公式。若沒有學具這個中介,未知的數學知識與已知知識之間就不可能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也就不能推進新知識的形成。
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圓的面積》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把圓的面積平均分成若干個小扇形,再把這些小扇形拼接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運用這個學具觀察圓與長方形的關系,進而推導圓的面積的公式。這樣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學具,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圓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等于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等于圓的半徑。由此就可以得到圓的面積公式。
就這樣教師結合學習內容引導學生自制學具,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通過轉化的數學思想把圓的面積轉化為已學的長方形的面積,降低學習的難度,把抽象的圓的面積轉化為具體、直觀的長方形的面積,在促使新公式形成的同時,還培養學生轉化的數學思維,提高教學效率。
二、運用學具,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將來的社會是一個合作的時代,單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取得巨大成就的,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分組操作學具,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如在學習六年級數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分組讓學生運用等底等高的圓錐向圓柱倒沙子的方法探究圓錐的體積,經過組長合理的分工,有的運用學具進行操作,有的記錄數據,有的觀察現象,經過合作交流,他們發現用等底等高的圓錐需要三次才能把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容器裝滿。于是,在合作交流中他們就可以得到圓錐的體積公式。就這樣,教師結合學習內容合理運用學具,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同時在融洽的學習氛圍中也體現了學生之間的一種互相謙讓、共同進步的集體主義精神。
三、運用學具,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學中的重難點是教學的精華,也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學重難點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所在。在教學時教師要運用學具,幫助學生解決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以人教版六年級數學《圓柱的體積》為例,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理解圓柱體公式的推導過程”。為了突破這一點,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學具。具體設計如下:先讓學生把一個圓柱體的底面分成16個相等的扇形,再按照這些扇形沿著圓柱體的高把圓柱切開,這樣就得到16個體積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體圖形。接著把16個小扇體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認真觀察長方體與圓柱體的關系。這是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也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此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具、學生、教師三者之間的有效作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表面積、體積、半徑等方面讓學生通過對學具進行合作觀察。最終在教師的提示下,通過認真合作觀察,學生利用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得到圓柱體的體積公式,進而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四、運用學具,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而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變化萬千,學生有時候很難發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學具,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數學能力,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如在學習六年級數學《分數乘法》一課的引言中有這樣的一道題:小明一次可以吃一張餅的2/9,他3次可以吃多少?因為學生還沒有學習過“整數乘分數”的計算。因此面對這一實際問題學生顯得措手不及。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學具解決這一問題。這一提示讓他們恍然大悟,于是他們自制學具: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平均分成9份,取其中的2份。并用紅筆描出,以此類推,再描出3個2份。這樣從教具中他們一眼就發現3次一共就吃了這張餅的6/9。由此他們就可以得到2/9×3=6/9。為學生探究“分數乘整數”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樣學生在動手制作學具的過程中,不僅激發學習興趣,更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他們解決問題的途徑。
五、運用學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愛動手的特點。因此,教師根據學習內容運用學具創設合理的動手操作活動,給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滿足他們心理需要,一旦他們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就會爆發出無限的學習動力,產生無窮的學習興趣,就會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并充分開發自己的思維能力去不斷學習、探索,就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如在學習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自制的學具圓形的紙認識圓和探究圓的性質。這一動手活動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生根據“折一折”發現所有的折痕都相交于一點,于是,教師順勢得出圓心的概念;并且通過測量,他們還發現這些折痕全都相等,由此得出圓的直徑和半徑的概念;通過“畫一畫”他們把這些折痕畫出以后,發現每一條都是圓的對稱軸所在的直線,由此得出圓有無數條對稱軸……。就這樣,學生通過學具,在不停的動手活動中激發出無限的學習動力,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活動中掌握了數學知識,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運用學具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和途徑,也是揭示數學規律的重要手段,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習內容合理運用學具,促使公式的形成、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突破教學重難點、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全面提升數學教學效率,讓數學教學煥發出勃勃的生機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孫玉輝.新常態背景下小學數學學具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5(23)
[2]張美杏.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創建“快樂高效”課堂——以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數的運算——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為例[J].新課程(小學) 2018年07期
[3]張學俊.精致源于細致 細節決定品位——解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細節[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