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會艷

【摘要】目的:了解醫學生在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解剖學教育后自我評價,探討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解剖學教育在醫學生學習中的意義,以便根據醫學專業特點調整和指導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解剖學教學改革。方法:對89例2015級醫學生在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解剖學教育后進行問卷調查。結果:接受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解剖學教育后,是否有利于思辨力和創新力的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習解剖學興趣的提升、自信度和成就感的提升、競爭意識的培養、合作意識的培養,是否喜歡過程性評價、將英語作為媒介進行教學模式、“以學生中心”教學模式、網絡教學模式、趣味互動教學模式。結論:研究中,學校醫學生對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解剖學感興趣,學生認為有利于思辨力和創新力的提升、學習解剖學興趣的提升、合作意識的培養,喜歡過程性評價、“以學生中心”教學模式和趣味互動教學模式,學習程解剖學具有廣泛的實踐意義和社會價值。因此,醫學院校和教師應重視教學,因地制宜,不斷進行改革,因材施教,進一步提高解剖學ISEC教學質量。
【關鍵詞】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 ISEC 教學改革 教學理念 教學實踐
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nternationalScholarlyExchange Curriculum,簡稱ISEC)是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東方國際教育交流中心針對國內本科院校提供的系列教育國際化支持方案的教育。我院護理專業本科生教學加入到此教育項目中。本文在解剖學ISEC教育后進行了相關問卷調查,探討解剖學ISEC教育在醫學生學習中的意義,以便根據醫學專業特點調整和指導解剖學ISEC教學改革。
1資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以我校即將學習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解剖學的89例2015級醫學護理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其中男52例,女37例,年齡18~21歲,平均19.10±1.16歲。
1.2方法
1.2.1問卷調查采用自制調查問卷,對學生在接受ISEC解剖學教育后進行調查,問卷共11項問題,計算回答的百分率。問卷內容主要包括是否有利于思辨力和創新力的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習解剖學興趣的提升、自信度和成就感的提升、競爭意識的培養、合作意識的培養,是否喜歡過程性評價、將英語作為媒介進行教學模式、“以學生中心”教學模式、網絡教學模式、趣味互動教學模式。調查對象以不記名方式填寫問卷。
1.2.2教學內容及方法采用集體授課,以科學出版社劉執玉主編《systematic anatomy系統解剖學》為教材進行教學,內容包括,共80學時。
1.3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使用描述統計的頻率分析方法。
2結果
3討論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以ISEC為代表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日臻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ISEC教學以明辨性思維、主觀能動性激勵、過程性評價和趣味性互動為基本理念,在近年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該項目在教師角色轉換、EMI執行效率及過程性評價機制等方面亦存在著諸多問題。在本次醫學生在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解剖學教育后自我評價調查中,我們探討了如下問題:
ISEC教學中明辨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的理念主要對學生思辨力和創新力的培養。思辨,首先是說它是一種思考方式,思辨力是思考辨析的能力。創新力是學習能力,是要讓不同意見無所保留地表達出來,好的理念能夠形成頭腦風暴。對于調查是否有利于思辨力和創新力的提升,給與肯定的學生占80.90%。在教學過程中,知識授予的基礎上更為強調“思維引導”,引導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并進行邏輯推理。
ISEC教學提升學習興趣占85.39%。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預習目標課程,提前知悉教學重點和難點,并根據自身情況主動參與感興趣的教學環節。自信是對自己能力的確信,自信本身就是一種積極性。是在自我評價上的積極態度。做完課堂活動時,感到成功的感覺。有所提升,但比例相對較小,占33.71%。
競爭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競爭,使個人完善,使群體上進,使社會發展。在ISEC解剖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公平競爭,且以合作為前提,競爭的結果是雙贏的。合作能力對于學生走向社會,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很難通過講座或討論形式得到培養,可以通過共同完成任務與對各種結果的經歷,及成果的分享和責任的共同承擔的關系去培養。在實驗教學,有的同學只是自己做實驗,不讓別人動手;有的同學為了顯示自己,對別人指手畫腳;也有的同學只看別人做實驗,自己從不動手;匯報現象時,有的同學漠不關心,從不張口。教學中,通過組組競爭,激勵合作。本調查中,學生贊同ISEC解剖學習中有利于合作意識培養的占84.27%。
ISEC教學中考核形式多樣化、注重過程性評價。對學生的出勤情況、課堂參與、課業質量、期中及期末考試等方面進行延續性、階段性總結。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三位一體”的賦值評價。對學習內容的積極反思與總結。消減了終結性評價中偶然因素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喜歡過程性評價的學生占88.76%,學生普遍認為過程性評價可以減輕期末負擔,減少緊張感,過程性評價包括多次考核,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下,更加準確的反映學習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在課堂參與、專業知識表述等方面的能力更勝一籌,且學生的自信度更高,合作意識更強。
本調查中,喜歡將英語作為媒介進行教學(English Media Instruction,簡稱EMI)模式占比例低于一半,因為學生的英語水平有限,參差不齊,英語水平高的學生理所當然的喜歡將英語作為媒介進行教學,而大部分學生英語水平相對較差,學習中還會涉及諸多解剖學的專業詞匯,很難融入到這種教學模式中。喜歡網絡教學模式的比例也不高,學生認為對于解剖學教學中,自己親眼所見,親手觸摸,鼻子嗅到等親身體驗的記憶效果要遠遠超過網絡所見,他們更喜歡課堂實踐的過程。
本調查中,喜歡“以學生中心”教學模式占86.52%,喜歡趣味互動教學模式占96.63%。多樣化教學模式、趣味性互動,教學模式靈活。培養學習興趣和傳授學習方法的意義。提倡采用分組討論、上臺演講、辯論賽和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即興發揮,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另外,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中,一定要注重教師角色轉換這一關鍵問題。
綜上,醫學生對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解剖學感興趣,學生認為有利于思辨力和創新力的提升、學習解剖學興趣的提升、合作意識的培養,喜歡過程性評價、“以學生中心”教學模式和趣味互動教學模式,學習程解剖學具有廣泛的實踐意義和社會價值。因此,醫學院校和教師應重視教學,因地制宜,不斷進行改革,因材施教,進一步提高解剖學ISEC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驍勇,張玉恒,馬學林,楊威.ISEC項目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陰山學刊,2017,(04) :93.
[2]趙勝男,王欣.ISEC項目對本科教學改革的啟示——以課程大綱的設計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2017,(08) :187.
[3]苗青.ISEC項目教師創造性教學行為研究——以包頭師范學院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9) :1.
[4]劉勃然.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SEC)教學改革探析[J].學理論,2015,(33) :176.
[5]武小滿.由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項目看中美教育差異[J].廣州化工,2013,(22) :185.